施今墨对药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今墨对药初探

名为用药,实为用方

——施今墨对药初探

关键词:施今墨对药

摘要:本文记述了施今墨对药的由来和祝谌予对施今墨对药的认识,笔者经过学习祝老经验,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施今墨先生的对药是“名为用药,实为用方”的观点,并以具体对药和病案为例加以阐述,为学习施今墨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施氏对药为施今墨先生所创,笔者在学习施今墨对药经验时,曾侍诊于祝谌予先生身边,亲临教诲,受益匪浅。对施氏对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现将体会写出,与同道共研。施今墨先生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以善用对药、喜用对药闻名于世。施老的弟子祝谌予先生在侍诊时,常见施老处方往往双药并书,饶有特色。后留心总结,共收集了数百个双药并书的范例,将其不解之处问询于施老,深得施老赏识。祝老在解放后于北京中医学院授课及临床带教期间,曾详细讲述“施氏对药”,后由学生吕景山整理成书,定名为《施今墨对药》[1]出版,深受读者青睐,屡次再版,仍供不应求,足见施老对药影响之深远。许多学生学习后均认为“对药”平实,不浮夸,切合临床实用。但也有人因施老处方双药并书,似无成方可循,且药味较多,就武断的认为:施老只善用“对药”,而不善用方。然而笔者通过学习,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祝老曾经多次教导笔者说:“世人只知施老善用对药,而不知施老不但善于用药,更精于用方~施老的对药表面上看是一对一对的药物,实际上是许多小方和名方的精华。你在学习时要用心体会,切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在祝老的指导下,笔者认真学习了“施氏对药”,并查阅了有关医学典籍,对施老的对药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笔者体会到施老的对药,是在施老对药物深入细致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博采众方,体会深意,取其精髓,化裁而成。其对药或互为相须,如石膏配知母,出自《伤寒论》白虎汤;或互为反佐,如黄连配吴茱萸,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或一升一降,如葱白配淡豆豉,出自《肘后方》葱豉汤;或一气一血,如芦根配茅根,出自《千金方》[1];或一补一泻,如枳实伍白术,出自《金匮要略》枳术汤,枳实破气消积,白术健脾和中。两者一补一泻相伍而用可达健脾消痞的功效[2]。有时同为一药,因配伍不同,而治疗迥异。如石菖蒲一药,与焦远志相配,名曰远志汤,出自《圣济总录》,治疗久心痛;再加茯神,为琥珀养心丹,出自《证治准绳》,治疗心悸、怔忡;菖蒲、远志,加入龟板、龙骨,名曰孔圣枕中丹,出自《千金要方》,治疗失眠、健忘,神志恍惚不安;若治疗痰湿蒙蔽心包,用菖蒲配郁金,则出自《温热经纬》中的配伍[3]……由此可见,若非博览群书,深谙方意,则对药之出,实不可得。

经笔者对《施今墨对药》的粗略统计,施老对药共涉及古今书籍61种,方剂105首。远至《内经》的“半夏秫米散”,近至《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升陷汤”,靡不采用。足见其读书之广,采方之多。在与施老的临床验案互参后,更能体现出施老认证之准,用方之妙;对方剂理解之深,化裁之巧,同时也体现出了施老的一些学术思想。以下举《施今墨临床经验集》[4]一验案为例。

张某,男,57岁。身发寒热已二十余日,曾服药发汗,汗出又复畏风,全身倦怠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黄,量甚少。舌苔薄黄、质红,脉弦数。

辨证立法:病已二十余日,邪正互争,寒热时作,病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服药

虽汗出,而邪仍不得解。小便黄少,苔黄舌红而脉弦数,说明兼有里热,拟和表里,清内热,通利膀胱水道之法治之。

处方:赤白芍各6克,川桂枝(柴胡4.5克同炒)1.5克,旋复花(炒半夏曲10克同布包)

6克,炒山栀10克,炒香豉6克,炒知母6克,川厚朴4.5克,煨草果4.5克,白通草4.5克,白苇根12克,白茅根12克,酒黄芩10克,酒黄连4.5克,赤茯苓10克,赤小豆10克,炙甘草3克。

二诊:药服四剂,寒热大为减轻,周身舒畅,二十余日以来无此佳象。尿量增多,食欲稍好。处方:赤白芍各6克,银柴胡(桂枝1.5克同炒)3克,旋复花(炒半夏曲10克同布包)6克,车前草6克,车前子6克,赤茯苓12克,赤小豆12克,冬瓜子12克,冬葵子12克,白苇根18克,炒黄连4.5克,炙草梢3克,焙内金10克,炒谷芽10克,炒麦芽10克。按:施老治病主张诊病分清层次,治疗要有步骤,治疗外感病时,尤要如此。施老认为:对于外感病应首先辨别气血、虚实和表里。辨气血,即分清层次;论虚实,即考虑邪正关系;审表里,即详查表里比重。外感病虽然分为寒热两种,但临床多见寒热错杂,常为内有蓄热而外感风寒,治疗时应既解表寒又清里热;因而独创清解比例法以治之。(即解表药味与清里药味之比例,如三清七解、七清三解、六解四清、五解五清等。)临床中辨明表里比重关系,做到定性定量,因而疗效显著。此例病人即属于里有蓄热,而致外感。外邪入于半表半里,遂使里热更炽,唯以和解兼清里热之法方能奏效。初诊拟三解七清之法,其方以达原饮、柴胡桂枝汤、栀豉汤化裁,方中桂枝与白芍、赤芍,柴胡与黄芩、黄连,苇根与茅根,豆豉与山栀,草果与知母,一表一里,相互配合;桂、柴、苇、豆、草同施逐邪外出之功,芍、黄、茅、栀、知共起敛阴、清热、凉血之效。旋复花配半夏曲和胃降逆,川朴除湿散满,甘草调和诸药并扶正;赤茯苓、赤小豆、利湿给邪以出路。施老抓住邪在半表半里,兼有蓄热内伏的病机,采达原之意,以和解为法,佐清热利湿之品,宣、疏、清、利共施,初诊即见良效。本方药

味虽多,粗看庞杂,细审方知组方配伍均有法度,而其辨证、立法、组方、配伍也俱见巧思。施老治病风格,于此案之中可见一斑。

我通过深入研究此案,则施老“名为用药,实为用方”之意更加明确。如方中厚朴、知母、草果配伍为采吴氏达原饮之意。李时珍评知母、草果配伍:“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柴胡配桂枝,为采仲景柴胡桂枝汤之意。柴胡桂枝汤本为治疗太阳少阳并病,桂枝汤解表为主,柴胡汤和里为主,合而为表里开达祛邪之法。《外台秘要》用本方治疗寒疝腹痛。《证治准绳》用以治疗疟疾身热汗多,上五味药共起祛往来寒热之功,或系施老用方初衷。旋复花配半夏曲,为仲景的旋复代赭汤,和降胃气以定中焦,去参、草、姜、枣以防温补助邪;去代赭石,因其重镇,不适于外感病。栀子配豆豉,源自仲景的栀豉汤,用于治疗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者。《本草求真》云:“烦属气,躁属热。仲景栀子豉汤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芦苇根配茅根,出自《千金方》,治疗胃反上气,食即吐出。以施老经验,无论外感、内伤发热,以及原因不明的低热均宜使用。与栀子豆豉相配,退热更速。黄芩、黄连伍用出自《伤寒论》,张仲景用其治湿热中阻,胸隔痞闷;又见于《医宗金鉴》,亦名二黄汤,治上焦火胜等证;施老对于黄芩、黄连喜用酒炒,以除上焦实火诸症,兼清里热。对药配伍均出自历代名方,信手拈来,随证化裁,采其意而不泥其方,由此案使我们对施老对药特点和临床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由于笔者掌握材料有限,尚有一些对药未能找到出处,也有一些对药是施老自己的用药经验。总之,施老对药既是对药物的运用,更是对方剂的运用。然而善于用药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古今名方巧妙的化裁使用。诚如施老所言:“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 以上是笔者学习施老对药的一点心得体会,凑成文字,以期抛砖引玉,在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将施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