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 望诊仪器的开发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在国内望诊方面采用的诊断设备如自动测色仪对面部色度进行测定,采用瑞典进口热色仪进行了“阴阳寒热红外面图”研究,用CR6R-100型携带式色差计测试气虚、血虚等数据。在舌诊检查的研究方面比较多,如舌体测量器,舌表浅血流量测量仪,舌色仪,物理舌诊仪,中医舌诊自动识别系统,利用荧光分色测定舌色,彩色电视原理研究舌色、舌活体显微观察,病理切片及刮舌涂片检查,电子显微镜进行舌诊研究,纤维胃镜研究中医舌诊,应用舌血流测量仪研究舌诊,;还有对舌多部位观察的舌尖循环仪,舌色客观测色仪,舌苔活体取材器等。
望诊在四诊中最为重要,该仪器的开发可借带冷光源的高分辨实时摄像设备,能自动或控制完成图象摄取和调焦、颜色校正等,可根据需要来获取舌诊、面部等图象,数据处理方面主要有边缘分割、纹理分析、色彩分析,如对舌色、苔色、舌苔厚度、裂纹、齿痕等舌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分类描述,自动完成舌诊的识别,还可加入红外热像仪获取体表的温度,把望诊拓展到不可见的“红外光”范围,为了方便远程诊断应具有视频图像传输功能,可实时在线方式远程获取望诊的视频图象和数据。
2.1.2 闻诊仪器的开发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实际上是一套生理声音分析系统。通过它,医生可以很方便地在微机的显示器上,观察人体生理声音或病理声音的波形,通过耳机听到上述声音,从而发现和鉴别人体的生理声音或病理声音的变化,并将其与通过听诊器得到声音加以比较,以提高自身的听诊水平和疾病诊断能力;嗅觉采集与分析系统。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患者分泌物的气味通过嗅觉传感器采集处理后,换为相应的气味。
闻诊仪器的开发包括两部分,听声音是利用话筒和声音传感器将人体生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将声音记录下来,将录制的声音做成声纹图,然后找出声纹特征与已建立的中医病证对应的“声纹库”进行比较,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嗅气味是采用人工电子鼻技术,它是将不同气敏传感元集成起来,利用各种敏感元对不同气体的交叉敏感效应,采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先进数据处理技术,对混合气体的各种组分同时监测,得到混合气体的组成信息,可对患者散发出的的气味进行检验,如人体的口气、汗气,病室气味等等,据此可辩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之所在。
2.1.3 问诊仪器的开发
中医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通过问诊所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是临床医生分析病情,进行辨证的可靠依据。
问诊仪器也就是一个完成人机对话的过程,通过病人与医生的信息交流从复杂的临床资料中获取针对性的信息,特别是一些仪器诊断无法确定和病人的一些自觉症状,通过问诊来确定证候、性质,并使之系统量化。处理过程主要采用一些人工智能的推理方法,如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大规模的并行处理和分布式的信息存储,以及自适应的学习功能和联想、纠错功能等,对中医证候的特征值进行数据挖掘,提高了证候诊断的准确率。整个问诊的实现可通过一个仪器的人机对话、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等来完成。
2.1.4 切诊仪器的开发
切诊分为脉诊和按诊,切诊仪器最为常见的是脉象仪,在临床上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主要通过诊察寸、关、尺三部脉象的变化,进行疾病证候的诊断,主要任务是真实、客观地检测脉象信息,充分反映中医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基本特征,国内脉诊仪的研制最早开始于70年代。脉象探头的式样很多,有单部、三部、单点、多点、刚性接触式、软性接触式、气压式、硅杯式、液态汞、液态水、子母式等,组成脉象探头的主要原件有应变片,压电晶体、单晶硅、光敏元件、PVDF压电薄膜等,目前得到市场认可、应用较普遍的主要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复旦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制生产的ZM-I型单探头中医脉象仪、ZM-Ⅲc型智能脉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TP-I型脉象数字化分析仪也已进入临床检测应用。
切诊仪器的开发的关键在于统一仪器的标准,例如在重复性、稳定性、灵敏度、频响特性等方面提出统一的标准,其中关键技术在于传感系统和机械系统,要有精密的控制系统,能自动完成整个切诊过程,达到脉象的准确检测与切诊的灵活控制。它的开发类似机器手,能按照中医切诊要求和指令来完成各种动作,如按法、指法、位置等。要求稳定性好,重复性强。能排除各种影响因素,真实地反映受诊者的脉象,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加工处理,并不失真地将数据传送或保存。
中医学诊断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辨证是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依据,按照四诊合参原则,将各类临床信息加以分析综合,以达到审证求因、确定治则、评价疗效、推测预后等目的。但是传统中医诊法主要是通过医生的目测观察、语言描述、经验辨析来判断病证,其诊断结果既受医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的限制,又受光线、温度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使得辨证的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因此,中医四诊采集的量化技术是中医证候规范化的前提,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对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和先进医疗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等的发展为中医四诊信息和证候的标准化研究带来了契机。中医诊断仪器的研发已走过了数10年历程,但舌象仪、脉象仪等研究缺乏延续性和系统性,研究经费投入分散,研发队伍缺乏多学科沟通,目前仅限于实验室和教学机构研究应用,尚未有突破性进展,离临床应用尚有很大距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医学术的发展。相比舌脉诊研究,问诊和闻诊研究开展较少。现将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现状分析如下。
一、舌诊研究
舌诊信息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最初的构想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但真正开始进行则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早期的研究以计算机信息领域为主,主要集中在技术手段的研究上,但在医理和临床应用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随后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大力投入到该研究中,使得该研究更加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更能体现中医自身的诊疗特色,也体现了“以中医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为应用”的研究定位。目前主要的研究情况有:清华大学与北京西苑医院翁维良等联合研制“舌诊专家”软件,主要对舌质、舌苔颜色、性质进行定量分析识别;北京工业大学沈兰荪等。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梁嵘首先在标准光源下采集舌象数字照片,从数学形态学和HIS模型的彩色舌图像分割、彩色校正、舌色苔色分类方法、裂纹识别等内容研制舌象自动分析仪;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的蒋依吾等。以舌色为主要内容进行“电脑化中医舌诊系统”研究,提出了舌诊的一种结构识别方法,应用RGB模型通过比较颜色属性把各舌像归为某一已知类之后,用传统的纹理算法进行厚薄苔与腻苔分析;中山大学朱洁华等运用CIE L:u:v:彩色空间模式的分层K—maens聚类方法提取舌象的色彩与舌苔厚薄信息,用Gabor滤波器彩色对比特征与线性判断函数分析舌像纹理特征;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郭振华等根据中医对舌苔厚薄的定义,结合舌质舌苔的模糊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Bayes概率公式的舌苔厚薄鉴别算法,并在不同的色彩空间下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适用于鉴别舌苔厚薄。
近年来,我们与交通大学、长江计算机集团等合作,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舌象数字图象采集、舌色苔色判断标准的量化、舌象的纹理分析、特殊纹理形态识别等内容。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TP—I型舌象数字化分析仪包括舌象采集和分析两大模块:在采集方面,包括有舌象图像采集、存储并处理图象资料的计算机及显示器。其中图像采集装置由电动升降平台和固定其上的局部暗箱构成;局部暗箱内包括有图像摄取器、光源、固定舌部位置的头部固定框和镇流器;局部暗箱内的光源采用色温为5000k的标准光源。在舌象分析方面,提出了舌图像的色彩校正、舌体区域分割和提取、舌质和舌苔特征分析、舌苔润燥分析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等一系列实用的算法,并通过大量临床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经临床5000余例患者检测证明,判断有效率达75%。其中对舌色、舌色指数、苔色、苔色指数判断准确率较高达90%,但对润燥、厚薄、裂纹、胖瘦、腐腻判读较低,我们正对此作改进和完善。同时,我们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联合进行着中医色诊检测系统的光源改进研究。
二、面诊研究
面诊也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面色图像中包涵很多重要的临床信息,根据中医五脏配五色的理论,观察面部青、赤、黄、白、黑五种色泽的变化对脏腑病证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大、颜色光学理论的发展和测色仪器的更新,面部色诊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已逐步开展起来。国内应用色差计、光电血管容积仪、红外热像仪等仪器对面部色诊的一些理论进行了阐释、证明,并在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的面部色诊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为中医诊断学提供了一些客观定量的数据,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湖南中医研究院蔡光先用日本产便携式色差计进行了病理五色定量测定、气虚证面色测定、慢性肝炎患者面色测定、健康成人面部色泽测定等研究工作。通过检测分析,发现508例成人典型病理五色色差计测色结果与肉眼观察结果基本一致,有一定规律性;慢性肝炎不同证型患者确实存在面部色泽差异。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胡丕丽测定217例五脏病患者面色,与正常组比较,五脏病面色均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