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绘画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绘画发展状况

画派林立,各尽其韵——明代绘画

明代绘画发展表面显得平淡,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变化。随着明王朝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绘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晚期。各阶段的画风转变几乎浓缩了宋元明清四朝的画史。从体现宫廷趣味的“院体”和有民间气质的“浙派”,到在野文人与市民结合的“吴门派”,再到缙绅士大夫的“松江派”,正好勾画出一条宫廷绘画中衰、文人画兴起并取得正统地位的线索。

明代早期由于社会安定,经济逐渐恢复,社会心理比较积极向上;同时统治者在文化上控制严密,因而出现了歌颂新朝、点缀升平的“院体”画风。明初几个帝王对南宋画院那种清新刚健的山水画、精工富丽的花鸟画风格的喜好,在明初一度造成了文人画的低潮和北宋风格的回流。这或许与明朝是农民起义得天下有关吧,统治阶级包括统治者普遍是农民出身。因而在文化艺术审美上不太讲究文学性和哲学性,充满着粗放的、开拓的豪情。明代宫廷绘画风格变化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涉足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画科。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花鸟画,百余年内名家辈出,而且突破“院体”程式,自创新格,形成多种风格样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如边景昭的《竹鹤图》、朱瞻基的《苦瓜鼠图》。

真正复兴南宋“院体”画风并有较大发展、影响的还是“浙派”。这是画史上正式命名的第一个画派。创始人戴进的《春山积翠图》、《雪山行旅》、《葵石蛱蝶图》是其代表作,也反映了“浙派”的基本特色,用笔快而犀利既有宋代“院体”的细丽精致,又有文人的淡雅古拙之感。

明代中期,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吴门画派”的核心人物沈周、文徽明,都是苏州人,苏州别称吴门,故称此派为“吴门派”。吴门派画家们通过师生、姻亲、诗画郊游,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审美取向上相互影响,风格上有或密或疏的联系。“吴门四家”(沈周、文徽明、唐寅、仇英)都不同程度的融入了文人画与院体画。沈、文在体味传统和自出新意的过程中,他们画了大量“仿古”之作,尽管已融入个人感受,如沈周《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或者说会不自觉地带上仿古者的自身的时代烙印,如文徽明《临赵松雪兰石图》。

万历初至崇祯末年属于明代晚期。这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旧有秩序趋于崩溃,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混乱和尖锐的斗争,绘画也在各种艺术思潮和趣味的碰撞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在明代最后得岁月里获得了“海内翕然从之”的压倒性胜

利。他提出的“南北宗论”是绘画理论上最有影响的部分,从明末到民初笼罩画坛三百多年。他的山水画创作,以书法入画,强调笔墨虚实关系,讲究章法形式,竭力追求画面的生拙之趣和“平淡天真”的艺术境界。董其昌的巨大成就和影响标志着文人山水画艺术的成熟将近顶峰。

总之,明代绘画的面貌,是这个封建社会后期王朝各种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三大阶段明显的风气转变、各个画派此消彼长的复杂态势,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风貌和主张大胆变革、极度张扬。

承古出新,西风东渐——清代绘画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的早晚期文化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前后反差之大,则以明清为著。清代时封建社会的终篇,也许是日益沉滞的封建制度需要为自己近两千年的历史做个总结,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集大成特色,绘画也不例外。清朝绘画的发展历程也分为较明显的早中晚三个阶段。

清早期绘画史从顺治至康熙末。虽然明清易代这一“天崩地裂”般的事件,给很多画家带来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冲击,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艺术风格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翬)直承董其昌衣钵,集古大成,画面的布置以及笔墨的功力更胜一筹,或松嫩中和,或浑厚生拙,达到古代山水画笔墨表现得最高境界。他们以摹古为宗旨,认为古代成法远胜于自然,普遍缺乏师法自然的热忱。这与他们高贵的地位有关,在统治者文化钳制的情况下,他们不敢也不愿在画中流露出激越奔放的情感,一切都克制再克制,中和再中和。以至于后来,他们的画风被后继者变成僵死的八股。

清代前期的宫廷绘画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西方画法引入宫廷,基本上是明末耶稣会士来华潮流的延续,人数和规模还很有限。清圣祖精心选择有名的文人画家入侍,并在宫廷里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贵族趣味,文人画成为正式的宫廷绘画。正是这位虚怀若谷的君王的深谋远虑,虚心学习和接受西方技术和汉族主流文化,不仅巩固清朝的统治,更是促使后来的文化艺术繁荣景象的出现。

清中期绘画史为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是清代社会安定繁荣达到顶峰并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具有自身时代特色的文化已经形成。清初的辉煌承晚明余惠,晚清的灿烂离不开外来力量的推动。而清中期缺乏任何一个有力条件,“天朝盛世”的骄傲姿态无心去探求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

清中期经济逐渐恢复,文人画与市民文化融会创新,出现了富有个性的地方画派“扬州八怪”

他们主要画花鸟画,但进一步扩大题材,生活气息浓郁。技法上,把山水画的笔墨成就引入花鸟画,水墨大写意花鸟画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在很多方面,扬州画派的作品中已经孕育着近代绘画的萌芽。但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依托大量官僚商业资本的扬州画派便失去了经济基础,严重的限制了它可能达到的成就和影响力。

清晚期绘画史起于咸丰,迄与清亡,也就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这一历史阶段。清中期的两个绘画中心——北京和扬州衰落了,新崛起的是上海和广州,上海出现上海派,广州绘画也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现代的岭南画派打下了基础。

中国的海禁被西方列强打开之后,上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美术产生了强烈的变革的精神。十九世纪后期,这里聚集了来自各地的艺术精英,形成了驰骋封建社会末期中国画坛的“海上画派”。晚清的岭南画派成就主要在花鸟画领域。代表人物有居巢、居廉兄弟。广东花鸟画以前基本上以写意画风为主,情调清丽动人。居派花鸟画则完全改变传统画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传统美术也逐步发生变化,从过去少数人享用的圈子里走出来,面对大众。传统文人画独抒个性的形式,朝着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新风尚转变。艺术家立足时代需要,有选择的继承传统,吸收西方文化及民间美术成分,使中国绘画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新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