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临症上最基本得条件,就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

理-就就是透过八纲四诊得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得理由;

法-就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

方-就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得方剂;

药-就是选择对症得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就是中医临症得步骤,但就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得方法。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得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得变化,相互地配合。

何谓八法?

所谓得八法,就是指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得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得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

汗法-逐邪出表

汗法就就是使病人发汗得意思。凡使用发汗得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得,就就是汗法。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得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得治疗方法。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就是属于辛温发汗得最住药方。

辛凉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得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药物中得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得桑菊饮、银翘散等,均就是此法得药方。辛温与辛凉发汗法就是应用时得基本原则,在临症得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必须再考虑病人得体质、新病与旧病得兼夹、表症与里症并见复杂得情况,巧妙地运用其它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得效果。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里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

助阳发汗

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得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得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得阳气。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得方剂来治疗。

假使病人体质属于阴虚,感染外邪时,也不能贸然用发汗去发汗。因为阴分亏得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会造成津液耗损得病变。所以,在发汗时,必须顾及阴液。所以,萎蕤汤一类得方剂最适宜此体质得人

化饮发汗

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剂。

表里双解

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里,则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症,又有里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里。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里俱急得情况下,就无法先表后里。此时只有双管齐下,汗下兼用得表里双解法了。方剂中得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即就是此法得佳方。

由此可以得知,汗法得配合运用就是很灵活得。不过,必须牢记得一点就是,惟有表症又需要发汗时,才就是汗法得适应症,否则就不能使用汗法。所谓得须要发汗,又有两种情况:有头痛、恶寒、发热等现象,但就是郄没有汗时,就必须要发汗。

虽然有汗(或汗出不透),表症却不解,也要发汗。

虽然有这两种情形时都要发汗,不过,在用药得分量与轻重方面,则各不相同。此外,在使用汗法时,必须要注意一些问题,才不会事倍功半:

在冬天时,人体皮肤显得较紧密,腠理致密就不易出汗,因此,在服用发汗剂后,应该用衣被加以温覆,才能帮助药力发挥;盛夏时,人体皮肤得腠理疏松,很容易出汗,因此,在服过药之后,就不须用被服覆盖。此外,夏季时天气酷热,对于表症又须发汗得病人,通常都选用辛凉发汗剂。假使要用辛温发汗剂,也要认明症候,而且药量要比冬季少。

对于已受过药得病人,最好要注意她得出汗情形。只可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太多,同时以身体、四肢出遍为佳;如果只有头部或半身出汗,病邪反而不容易驱逐。

病人若有血虚、气弱、患有疮疡、吐血、衄血等病症,最好不要使用汗法。假使真有表症而且必须发汗时,必须要根据具体得情况,配合养血、补气、滋阴等方法来运用,才能达到效果,绝不可以就是非不分,就冒失地用汗法来治疗表症。

吐法

吐法-涌吐病邪与有害物质

这就是利用能够引起呕吐,或促使病人呕吐得药物,使病邪或有害物质,能由口中吐出,以达到治病得方法。此法通常就是用在病情急迫,病邪在焦或中焦部份得一些实症上。在临症得应用上,又可分为两大类:

涌吐停积:因为暴饮暴食,导致积停胃脘,无法进行消化时,显得胀满疼痛;不慎误食毒物,而且时间不太长时,都可以使用此法。瓜蒂散、参芦饮之类都就是涌吐停积得方剂。

涌吐痰涎:痰涎壅盛,阻塞咽喉得喉风、喉蛾、喉痹等症,必须用雄黄解毒丸类得方剂,以便催促勇吐毒涎。此外,又如中风痰厥、痰涎壅滞胸膈、喉头、鸣声如锯,甚至人事不省时,就要用稀涎散之类得方剂,催促病人涌吐风痰。

这些都就是用涌吐痰涎得方法,治疗病情严重迫急得急救方药。

在使用吐法时,必须注意下列二点:

不只就是上焦、中焦阻塞且病情急迫得急症可以使用吐法,任何疑难杂症也能适用,不过由于吐法得危险性很大,只要使用不当,就容易造成意外。

吐法不只用瓜蒂、参芦一类得催吐药,也有人用二陈汤、或补中益气汤服后,再用手指或鹅翎探入喉中取吐,称为「因症用药、随药取吐」,也称为「探吐法」。

通常在使用吐法之后,病人会出现极大得反应,有时会发生暂时性得头晕目眩,称为「暝眩」。因此,只要使用不当,最容易粍损人体元气,而且由于刻烈呕吐会损粍胃津,会招致病情得恶化。

在使用时,必须小心谨慎,在下列情况得时候,绝不可使用:

孕妇或产妇。

小儿、老人及虚弱者。

肺病、胃病,或有喀血、吐血病史得病人。

患有严重脚气病者。

下法

下法-攻逐里实

此法主要应用在胃肠积滞,或热邪内搏得大便秘结与下痢;也可用在肿胀喘满、瘀血内蓄等里实邪结得疾患,就是一种攻逐里症实邪得方法。由性质来说,可以分寒下、温下两类,由药方来说,又有峻下、峻下两类。

寒下与温下:用苦寒性质得药物,使病人泻下得方法称为「寒下」;大黄、芒硝等药物、与三承气汤等方剂,就属于寒下得药方。

用辛热性质得药物,使病人泻下得方法称为「温下」;巴豆、续随子等药物,与备急丸等方剂,就属于温下得药方。寒下得方法,大都适应于肠胃实热得症候;而温下得方法,则适用于脾胃寒实积聚得疾患。

峻下与缓下:在使用下法时,除了要考虑病情得寒热外,也要注意病人体质得强弱,采用峻下或缓

下得方法。峻下就是猛烈攻下得意思,缓下就是缓与润下之意。

病人得体质与病势得轻重缓急,采用得下法也不同。例如在寒下得方法中,急下存阴得大承气汤,就属于峻下性质;润肠通便得脾约麻二丸,属于缓下得性质。在温下得方法中,攻逐寒积得备急丸,属于峻下得性质;温润通畅得半硫丸,属于缓下得性质。

此外,对于水饮内结则用泻下逐水法,痰热胶固用泻下袪痰法,瘀血内蓄所用得泻下逐瘀法等方法,由于也就是攻逐在里实邪,因此也属于下法得范围。下法在应用上,也可与其它方法配合运用,例如与汗法、补法、与法相互搭配,都可以使病症更加快速痊愈,维持体内元气。

下法与补法:虚症用补法,实症用下法,就是一般疗得基本法则。但就是如果病人体质衰弱,又染患积滞、实邪;正就是体质虽强健,在受邪后,没有及时采取适当地处理,导致病邪深入体内而造成痼疾。此时,就处于邪实正虚得情况,此时如一味用下法,恐有危境出现。因此,必须以下法与补法相互配合,才能转危为安,古人称为此为「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之类得方剂,就就是其代表。

下法与与法:这两种方法相配合时,具有与解与攻下得双重作用。例如伤寒邪在少阳,逐渐结于阳明时,就会出现寒热往来、胸满烦得少阳症,同时又有腹满胀痛、便闭溺赤得阳明症时,不妨用柴胡、大黄同用得大柴胡汤进行治疗,就可以达到两解得目得。

运用时更要注意下列各点:

有表症而无里实症,或者既有表症也有里实症(表里同病),但就是表症急于里实症,或虽病在里,而非实症得,都禁止用下法,以免招致反效果。

老人、产妇、及病后津液不足而便秘者,不可用峻下得方剂。

孕妇、月经期间,如要用下法,必须十分谨慎。

与法

与法-与解疏滞

与-有调与之意。与法就是针对于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在半表半里之间,既无法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时,加以与解得一种方法。小柴胡汤(伤寒论)就就是其代表方剂。

与法得应用范围很广,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也可应用于内伤杂症上,就是临床上重要得法则之一,因此,不可以等闲视之。

与法与外感热病:主要就是应用于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往来寒热、胸闷胁痛、不思饮食、恶心欲呕等症之上。

此时,病患既不宜汗,也不宜下,只适宜与解,小柴胡汤正就是与解少阳得主方。而治疗疫症得达原饮,就是与解三焦得主方,治疗温病似疟得蒿芩清胆汤,就是与解胆经得方剂。以上都就是将与法应用在外感热病上得实例。

与法与内伤杂症:与法在内伤杂症上得运用十分广泛。因为肝气抑郁而引发得头痛、目眩、烦渴、口苦、两胁胀痛、妇女月经不顺等症,可用逍遥散来治疗,这就是应用疏肝与肝得原则。

因为湿痰胃而引发得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饮食不下时,可用温胆、二陈来治疗,这就是化痰与胃得法则。此外,方剂中得戊己丸,就是属于两与肝脾得方法,越鞠丸就是与解气、血、痰、火、湿、食郁结得方法。

凡就是不用汗、吐、下三法,以一种缓与得方法来解除病邪困扰得,都可算就是与法。除了单独使用外,与法也可以与其它各法配合应用。例如与清法同用得就是柴胡白虎汤,与温法同用得柴胡桂姜汤、兼表而与得柴胡桂枝汤、兼里而与得柴胡芒硝汤等,都就是用与法与清、温、汗、下各法搭配得典型方剂。总而言之,与法得运用很广,只要辨证明确,选方恰当,都能够达到很好得效果。

温法

温法-回阳温中

这就是针对阴症、寒症得治疗方法,主要就是驱除阴寒、恢复阳气。此法在临症应用上又分为回阳救逆、温阳袪寒两大类。

回阳救逆:这就是用热性药物组成得方剂,藉以回复病人得阳气,挽救危险逆症得方法。

此法通常用于寒邪「真中三阴」得急症或、热病汗、清凉太过而导致「邪入三阴」得危境,在症状上可见到恶寒蜷卧、手足厥冷、口鼻气冷、冷汗自出,呕吐泄泻,或腹中急痛、脉象微细或沈伏等现象。

由于此时已就是阴寒凝聚,阳气衰微欲绝得生死关头,所以,必须用回阳救逆得方法来急救,否则将会回天乏术了。四逆汤(伤寒论)就是本法代表方剂。

温阳去寒:这就是使用温复阳气得药物,使病人得生理功能得以复原,达到袪除寒邪,以及治疗疾病得效能。此法通常用于阳虚里寒得慢性病,如脾胃阳虚得人,通常会有少气倦怠、饮食难化、大便溏泻等症状,可用理中汤来治疗,这就是「温中袪寒」得原则。

如就是肾阳不足,素多痰饮,经常会有咳逆痰多、行动喘息、小便清长得症状,可用金匮肾气丸来调理,这就是「温肾纳病」得原则。由此可知,温法得应用包括回阳急救与温阳调理两方面,不过,一定就是在阳气衰微得情况下,才能应用。

由于回阳求逆法,都就是以辛热刺激得药物为主,只宜暂服,不可久用;而温阳调理法,大都就是与补法相配合,因此可以多服久服,才可收到药效;这就是在运用温法时必须掌握得基本原则。

此外,温法若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所具有得效果及作用也不同,如与汗法相配合,就就是温散法;与下法配合,就是温下法;与补法配合,就就是温补法。由于温法就是针对寒症所设计得,尤其就是回阳救逆一法,只要使用得当,就能立刻见效,否则就会有反效果出现。因此,在进行温法时,必须注意下列两点:

病人患有实热症候时禁止使用温法,以免造成不良反应,甚至立刻刻出现险境。

对于阴虚、血亏、或津液不足得人,虽然有温法适应症,也该小心使用,防止意外。

清法

清法-退热降火

所谓清法,就就是用寒凉性质得方药,以达到退热降火得一种疗法。清法与温法就是相对得,对阳症得症状常有效,就是治热病得主要法则。

因为热病得症状十分繁杂,清法在运用上,也可归纳成清气凉血与热开窍两类。

热气凉血:热病得病候分类,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当邪入侵至卫时,可用辛凉发汗法(辛凉解表);表邪全解、里热炽盛,出现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洪数时,表示热在气分,可用清泄气热法治疗,白虎汤就是代表方剂;如再入侵到营分,就会有脉数舌绛、心烦不寐得症状;或就是出现烦躁、谵语、发斑、衄等入侵血分得症状时,必须采用「清营凉血」法来治疗,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都就是典型得方剂。

清热开窍:适用于高热不退、神志昏糊,甚至不省人事,手足抽搐、谵语、痉挛等「热入心包」、「热极生风」等病症,至宝丹、紫雪丹就就是有各得方剂。

此外,清法不只用于外感热症,也广泛地用于内伤杂症,如清心火、治牙龈肿痛得清胃散;清肝火、治胁痛耳聋得龙胆泻肝汤;清肝火,治燥热咳嗽得泻白散;清汤火,治热痢后重得白头翁汤等,都以清凉降火为主,专治诸经有火得方剂。清法也可与其它相配合,如与汗法配合,就是为清解法;与下法配合,则清下法;与补法配合,称为清补法;也可与温法配合,成为温清合一,可治寒热错综复杂得疾病。

虽然清法具有退热降火得作用,应用得范围也很广,但就是使用不当,或就是长年服用,反而会伤阳气,造成不良得后果,因此在使用,必须注意下列两点:

凡就是虚寒体质、食欲不振、大便溏舄得病人,应该谨慎使用,以免造成反效果。

产后,大病后,由于体质虚弱,即使有热症,也要小心使用。

消法

消法-包含了消散与破削两种。

此法适用于痞块积聚一类顽固性得病症,或食积、痰饮、水湿壅滞得慢性疾病,以渐消缓散得方法,达到治病得目得。在临症运用上,可分为消坚磨积、消食导滞、消痰化饮、消水散肿四类。

消坚磨积:

这就是消散与破削坚硬积块得方法。凡就是因气结、血瘀、或湿痰聚所导致得肿核痞块,依其病因使用软坚磨积,或行气消瘀得方法,都可算此法。如消除「疟母」得鳖甲煎丸等,即就是此法最佳方剂。

消食导滞:

本法适用于因饮用太过,脾胃不运,消化机能呆滞等所导玫得嗳腐吞酸、脘腹胀满、恶食倦怠等症状。如保与丸、枳实消痞丸等方剂,便就是专治这些症正得。

消痰化饮:

本法适用于因脾胃气弱,水饮不消,以致凝聚生痰,积于上脘,感觉有如杯盘状得积聚物得病症。金匮枳朮汤,就是消痰化饮得方剂之一。

消水散肿:

本法适用于水气外溢、肢肿腹满、大便溏泻、小便不利既不汗又不下得病症。实脾饮就是此法得代表方剂。

除了上述症候外,虫积、内外痈疡等,也可以用消去法来疗。因此,消法经常用来治疗杂病,不过,为了能够顺利运用,以下几点仍必须注意:

由于消法渐缓散得方法,所以,不能应用急症上;又因消法具有克伐破削得性质,体质极其虚弱者,也不能用,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积聚初起,正气尚旺时,应先用消法,再滋补气血、恢复体力;积聚已久,无法立刻消散时,就必须用一天消、一天补得方法,称为「消补并行」。待积聚渐除,就只有补法来调养。由此可知,运用消法时,必须在正气得基础上,进行祛邪磨积得调治。

对于体虚无积,有类似消法得适应症时,应该特别注意,必须仔细审视,才不会用错方剂与治方。此外,气虚中满得膨胀,士不制水得肿满,脾阳不过得腹胀泄泻,妇人血枯得血经闭止等病症,绝对禁止使用消法,以免发生意外。

补法

补法-补益虚损

这就是使用滋养强壮药物,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使一切衰弱症状得以消除,达到病愈得目得。补法在临症上,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来运用。

补气

本法适用于倦怠无力、懒言怕动,气短自汗,或因气虚而引起得脱肛、疝气、子宫下坠等症。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就属于本法得方剂。

补血

应用于面色萎黄、爪唇苍白、头玄耳鸣、嘈杂心悸,妇女月经愆期、色淡量少,甚至闭止不行等血虚病症。四物汤、归脾汤等,都就是本法方剂。

补阴

适用于形体苍瘦、口干咽燥、肌肤枯涩、怔忡惊悸、虚烦不寐、遗精盗汗、咳呛喀血等阴虚病症。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都就是本法得方剂。

补阳

本法用于形寒祛冷、腰膝酸痛、少腹冷疼、大便溏泻、小溲频数、阳痿早泄、虚喘肿满等阳虚病症。桂附八味丸、菟丝子丸,都就是本法方剂。

大致而言,补法就是针对虚症而来得方法。因此,在临症得应用上,也十分广泛复杂。补法除了可依病症分为这四类,也可依病情缓急、虚弱程度分为峻补与缓补。

峻补

这就是加强药力,以挽救生命垂危得一种方法。因为对于极度虚弱得病人,以及危急得病症,一定要用中量得补剂才行。人参、附子回阳;人参与麦冬救液,就属于峻补得方剂。

缓补

这就是渐缓调补,使病人逐渐复原得方法。四物汤得补血、四君子汤得补气,都属于缓补得方剂范围。

此外,在使用补法时,必须掌握住一个原则,那就就是要照顾脾胃。因为脾胃太弱,就无法吸收与消化,则任何补剂也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在使用补法时,一定要把握此要点。不过,还必须要注意下列两点:

外感病症不宜轻用补法。如属正虚,应用补候,同时应该视情况与其它方法相配合,以免邪气滋长,伤及元气。

如果不就是虚弱须补得病症,最好不要滥用补药,否则使用不当,反而会减弱机体功能。

由以上得说明,可知八法就是一切处方用药得基本法则,而且彼此又可随病情变化互相配合,因此,只要能灵活运用八法,又能掌握规律,在临症时,必可得心应手,毫无困难。

中医八法补法

中医八法6-补法 补法 什么是补法: 补法:是指人体内阴阳气血出现亏损的虚浮时,用可以补益的药物来滋养亏损的气血的方法。 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内生理功能比较低下。 造成原因: 1、人体先天禀赋不足。 2、缺乏后天适当的调养。 3、疾病的耗损。 虚证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像又大多体现于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 虚证的分类: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具体表现: 1、气虚和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的病证,两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区别,气虚体质虚弱无寒象,阳虚体质虚弱有寒象。(怕冷、畏寒) 2、血虚与阴虚都属于阴血不足的病证,两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具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症状。区别,血虚者热象较少,阴虚者通常会发热。 三、补法 1、适用范围:凡是人体出现虚证的情况时,都可使用补法来治疗。 虚证造成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养。3、疾病不断损耗等。 补法的具体方法:补法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个方面,(从

阴阳五行),从藏象学说来讲补法包括补肝、补心、补脾、补肺、补肾五个方面。在使用补法时,应将补法分为不同的层次,才能根据病人不同的层次,达到满意的疗效。 3、补气与补血 补气是指人体出现了气虚的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可用补气药如人参、白术、茯苓来治疗。 补血药是用在患者出现血虚的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常用药物:当归、川芎、鸡血藤、阿胶等。 阳虚与补阳 阳虚:具有气虚的一切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同时兼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容易腹泻等。常用药物巴戟天、杜仲、续断等。 5、阴液亏虚:具有血液亏虚的症状(心悸失眠、皮夫萎黄),同时伴有脸上潮红的潮热、手脚心流汗、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通常使用白芍、麦门冬、熟地等补阴药来治疗。 6、补血药比较温燥,容易造成口干舌燥产生虚火;补阴药比较寒凉滋润,容易造成体质偏寒。 7、补气药的温热程度比不上补阳药来得迅猛。单纯气虚,可以使用人参、白术、党参等药物来治疗。如果出现了阳虚(虚寒体质),必须使用补阳药物如巴戟天、杜仲、附子、干姜等。补阳药温热程度补气药大,补阴药的寒凉程度比补血药大。 8、气虚的治疗:气虚在五脏中,出现气虚的脏腑有脾、肺、肾、心。即(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心气虚)治疗时可根据上述四脏进行补益。 9、血虚的治疗:血虚通常属于肝血虚和心血虚,治疗时可以针对肝、心二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临症上最基本的条件,就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 理-就就是透过八纲四诊的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的理由; 法-就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 方-就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的方剂; 药-就是选择对症的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就是中医临症的步骤,但就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的方法。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的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相互地配合。 何谓八法? 所谓的八法,就是指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的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的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 汗法-逐邪出表 汗法就就是使病人发汗的意思。凡使用发汗的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就就是汗法。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的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的治疗方法。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就是属于辛温发汗的最住药方。 辛凉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药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的桑菊饮、银翘散等,均就是此法的药方。辛温与辛凉发汗法就是应用时的基本原则,在临症的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必须再考虑病人的体质、新病与旧病的兼夹、表症与里症并见复杂的情况,巧妙地运用其它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里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 助阳发汗 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的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的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的阳气。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的方剂来治疗。 假使病人体质属于阴虚,感染外邪时,也不能贸然用发汗去发汗。因为阴分亏的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会造成津液耗损的病变。所以,在发汗时,必须顾及阴液。所以,萎蕤汤一类的方剂最适宜此体质的人 化饮发汗 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剂。 表里双解 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里,则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症,又有里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里。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里俱急的情况下,就无法先表后里。此时只有双管齐下,汗下兼用的表里双解法了。方剂中的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即就是此法的佳方。 由此可以得知,汗法的配合运用就是很灵活的。不过,必须牢记的一点就是,惟有表症又需要发汗时,才就是汗法的适应症,否则就不能使用汗法。所谓的须要发汗,又有两种情况: 有头痛、恶寒、发热等现象,但就是郄没有汗时,就必须要发汗。

中医八法2--下法

中医八法2---下法 一、什么是下法? 1、定义:下法是泻下法和攻下法,对于许多中医来说,主要用于治疗便秘。除此外,还可用于治疗人体内湿热停滞的病证。 2、适应证、功效: 适应证:下法是引导气机从肛门而下的最好方法。使气机下降,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 (1)瘀证、代谢很差。(2)大便不通。 (3)肝胆指数过高。(4)固定性的痛证(配合其它药物)。 功效: (1)泻下。(2)加快人体代谢,增加吸收。(3)中医八法中,下法功效最强,疗效快。 二、如何掌握运用下法? 1、下法主要用于治疗里实证。 2、实证:指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侵袭所引起的病证。人体的生理功能并不低下,具有足够的正气与致病的因素相互斗争,称实证。 3、实证常见症状: (1)发热、胸痛、胸闷、烦躁不安、呼吸气粗、痰涎壅盛。 (2)脘腹胀痛拒按、神昏谵语、小便淋漓涩痛、便秘或腹泻。(3)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4、里症:除肌表的病证外,人体内脏腑发生的病变引起的疾病称里症。

里症的特点: (1)里症病邪所犯的部位比较深,在人体内部,气血、脏腑等器官。(2)里症的病情通常比较复杂 (3)里症常见症状: A、壮热、畏寒肢冷、身体微微发热、潮热、口渴躁。 B、疲乏困倦、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腹泻、小便短赤或清长、便血等。 5、热证便秘: (1)产生:风寒邪气→表证(未痊愈)→侵入人体→胃热→食物停滞→形成便秘→热性便秘。 (2)饮食原因: 经常食用辛辣、油腻、难也消化的食物,容易停滞在胃肠中,导致水湿痰饮的停滞,最终形成热性便秘。 (3)寒性体质服用热性药物过重过量,也会引起热证便秘。 6、寒证便秘: (1)长期大量食用生、冷食物,使脾胃变得比较寒凉,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食物不能完全消化而停滞于肠道中,最终形成寒性便秘。 (2)吃得过少,导致摄取的食物营养不均衡,长期这样,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导致虚寒内盛的现象,吃进的食物因体质过度虚寒而停滞,恶性循环,最终出现寒证便秘。 7、气虚、津液亏虚便秘:老年人、重病人、体质比较虚弱的人,由

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

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 有不少年青女性患肩周炎,晚上疼得睡不著觉。是因为经常在夏天穿吊带衫(裙),加上上班是空调,下班回家也离不开空凋,肩一直露在外面,夏天时就有一点点酸疼,没在意,天渐渐冷了,肩膀就会越来越疼。现在患有各种颈、肩、腰、腿痛的人非常多,可同样的病症,为什么夏天时不发作或症状相对缓解,而冬天时就表现得厉害呢?那是因为夏天气温高,血管相对扩张,血液循环通畅,“通则不痛”。而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气温下降,「热胀冷缩」,就容易使原本经络不太通畅的部位出现淤阻,所以出现了「不通则痛」的现象。寒凉是导致颈、肩、腰、腿痛的重要诱因,祛除寒凉、加温保暖是冶疗此类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1、花椒酒+艾条燻:花椒酒(取花椒1两,花椒要买质量好一些的,放入粉碎机里打成粉状后,放入55度的白酒中浸泡,泡1~2天即可)。用花椒酒擦在疼痛的部位,上下来回搓,搓热后再捂上热水袋,注意不要烫伤。疼痛严重时先捂一会儿,再用酒搓,搓热后再敷,可以反复地做,对治疗腰痛、膝关节肿痛、肩周炎等都有效果。如果再在此处用艾条燻上30分钟,边燻边擦,效果更好。治疗方法:找到肩部最疼处,涂上花椒酒,再用艾条燻,边燻边拍打,半小时后,抬肩;再在痛点涂上酒,加燻30分钟。由于肩部不

断抬高,痛区会不断变化,所以治疗的时间要稍长一些。两小时后,肩膀就能活动自如、不再疼痛。用此法再治疗几次,以巩固疗效,同时切几片生姜泡水喝,坚持一段时间,并少吃寒凉之物。提醒大家,不管天气多热,都要穿覆肩的衣服,睡觉时也一定要穿上覆肩的衣服,睡觉时也一定要穿上带肩的汗衫,并经常活动肩膀部位的经络,这样,肩周炎就会远离我们。2、自制生姜汁包:在夏季取棉花放在生姜挤榨成的汁中浸泡,泡透了,稍稍挤压一下,不要拧,直接到太阳下晾晒,晒干为止。然后用布将棉花包好,缝成小棉垫,哪个部位疼痛,就对应著这个部位将小棉垫缝在贴身衣服里面,一直贴在身上,一般使用半个月后,再换一个新的。到了冬天也一样可以照上面的方法做,而且只要有空,在这个棉花垫的外面再捂上热水袋,效果就更好了。生姜性温,有温经散寒、温胃止呕等作用。这种方法除了能治疗颈、肩、腰、腿痛,还可以治疗老年人冬季最易犯的支气管炎、哮喘。1、按摩找到腰腿疼痛部位,先在疼痛的部位用5根清艾条熏20分钟,一边熏一边拍打;2、走罐:涂上润滑油,上大号火罐,在疼痛部位上下走100下。手法一定要快,越快越不疼(起下罐以后,会看到黑的、紫的疙瘩,这个部位积聚的湿毒),能将局部淤堵的痧出透。轻者一次洽癒,重者两三次后都能彻底打通。3、如果是腰痛:先用艾条熏上20~30分钟,再涂上润滑油,先在

中医八法1--汗法

中医用药的方法------中医八法介绍 第一章汗法 1.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或者是发汗法。 2.主治:感冒、外邪侵入肌肤表面,称为表证。发汗法用来治疗表证,使肌肤表面的邪气在病人的出汗过程中随着汗液的流出而溢出体外。 3.表里的相对概念: (1)体表的部位属于表,内脏的部位属于里。 (2)经络的部位属于表,脏腑的部位属于里。 (3)腑的部位属于表,脏的部位属于里。 (4)外感的病证属于表,脏腑的病证属于里。 凡是病情比较轻浅的属于表证,病情比较深重的通常属于里证。 4、表证的特点: (1)引起原因: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侵犯人体的肌表引起。 (2)病情比较急促,病程比较短,症候相对比较轻缓。 (3)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症状。) 5、感冒服用的药物: (1)解表剂(辛温解表剂、辛热解表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桑菊饮、银翘散等。 (2)只用桂枝汤发汗,不调理脏腑气血起不到应有的疗效。 (3)a西药治感冒容易产生副作用,损伤肝肾;b病情不是特别严

重不要使用西药治感冒;c感冒的症状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同体质有关;d治疗感冒要对症下药。 6、感冒的类型: (1)体质偏热-------口干舌燥、喉咙肿痛。 (2)体质偏寒-------腹泻、全身肢体酸痛。 (3)气血虚弱体质-------食欲不振、全身倦怠无力。 (4)体质偏实-----------频繁吐痰、呕吐恶心。 症状:指人体生病后出现的各种病理现象。如:发热、头痛、咽痛.......舌胎薄白、脉浮等等。 症候:根据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归纳为不同的疾病类型,称病症,不同的病症具有的症状特征,称症候。 7、古方治疗现代人感冒的作用 (1)由于现代人体质复杂(不少人先用西药治不好后才用中药)单纯的古方(桂枝汤、麻黄汤等)仅仅40%左右的现代人有效。 (2)治疗感冒要找准病症、症状。 (3)参考处方:(小儿用方) 症状:小儿5-6岁,在前3-4年中经常感冒,每年换季时经常感冒好几次每次都要打吊针7天以上才好。 治法:从小儿背后的穴位进行拔罐和针灸;同时服用中药汤剂。 参考处方生石膏30克、连翘3克、牡丹皮3克、黄芩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麻黄10克、桂枝5克、北沙参15克、白芍10克、麦门冬15克、甘草5克、茯苓15克。

中医八法简介

中医八法简介 发表时间:2009-07-13 发表者:高永华(访问人次:899) 北京316 医院 确定病证后,紧接着的便是选择治疗方法。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证时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1.汗法 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2.吐法 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反复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大致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秘的不可用。 4.和法 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5.清法 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比如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熄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1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法'通常是扌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寒,而未入藏 者,故可?汗而已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医用药V法及护理 杨艳艳 阳经络皆受其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护理方法: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0毫升或给予幵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护理方法: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 退, 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门留寇 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 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护理方法: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 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 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 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 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 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 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 ............. .......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 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 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 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 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护理方法: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中医治疗八法,供大家阅读!中医治疗八法:下法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八法:吐法吐法是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一般采用给病人服用催吐药或者使用刺激让病人呕吐。 吐法并不是一种使用特别广泛的方法,因为它毕竟对胃有一定的损伤,所以用时要慎重。 中医治疗八法:温法温法是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祛寒邪,使阳气恢复。 经常使用的是一些温热药物。 温法根据寒病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分为三种,即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和回阳救逆。 中医治疗八法:清法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

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中医治疗八法:汗法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八法:和法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中医治疗八法:消法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中医治疗八法相关文章:1.中药是如何制成的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临症上最基本得条件,就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 理-就就是透过八纲四诊得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得理由; 法-就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 方-就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得方剂; 药-就是选择对症得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就是中医临症得步骤,但就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得方法。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得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得变化,相互地配合。 xx八法? 所谓得八法,就是指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得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得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 汗法-逐邪出表 汗法就就是使病人发汗得意思。凡使用发汗得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得,就就是汗法。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得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得治疗方法。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就是属于辛温发汗得最住药方。 xx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得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药物中得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得桑菊饮、银翘散等,均就是此法得药方。辛温与辛凉发汗法就是应用时得基本原则,在临症得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必须再考虑病人得体质、新病与旧病得兼夹、表症与里症并见复杂得情况,巧妙地运用其它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得效果。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里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 助阳发汗 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得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得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得阳气。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得方剂来治疗。 假使病人体质属于阴虚,感染外邪时,也不能贸然用发汗去发汗。因为阴分亏得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会造成津液耗损得病变。所以,在发汗时,必须顾及阴液。所以,萎蕤汤一类得方剂最适宜此体质得人 化饮发汗 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剂。 表里双解 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里,则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症,又有里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里。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里俱急得情况

中医外治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8、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9、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 二、吐法及护理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护理方法: 1.病室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无异味。 2、服药应小量渐增,以防中毒或涌吐太过。药物采取二次分服,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

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中医说“用药如用兵”,中医治病有确定的战术,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怎么运用这八个方法来去除疾病。 一、汗法切忌关门打狗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汗法具有发散透邪、解毒作用,可用于风疹、湿疹、癣类等一些皮肤疾患。汗法还具有祛风散湿和宣肺利水等作用,可用于风湿在表和水肿实证兼有表证者。 汗法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像治疗病毒性感冒等都要用到汗法。病邪在皮表的要发汗,所以治疗外感病和皮疹、过敏、花粉症等都可以用发汗法,还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也可以用发汗的方法。 用排汗治疗外感发烧,驱邪外出是最关键的,如果外邪没有深入人体,哪怕只有一点表证,也不能用一派寒凉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冰缚邪气。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引邪深入,使病情加重。 二、吐法适用于急症 吐法是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吐法在古代很常用,现在基本不用了。比较高的部位,比如咽喉、胃、胸膈等病症可以采用吐法治疗,像食物中毒及积食不消化等。 三、下法见效快 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为里实证而设立,因为病邪有积滞、水饮、瘀血的不同,病性有寒、热,人体有强、弱,病势有急、缓等差别,所以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痰、逐水、逐瘀以及攻补兼施的区别。 下法是现在很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用于通便。中医有一句古话叫“实证易泻,虚证难补”,实证用下法效果明显,大便不通用泻药马上就能见效;上火了,用清火药,很快火就会下去。但如果一个人一旦身体虚,想补起来,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见效的。 四、和法就是找一个平衡点

中医八法4--温法

中医八法4--温法 一、什么是温法: 1、温法:是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寒症的一种方法。 2、寒症分为表寒症和里寒症。 (1)表寒症:人体受自然界的寒邪侵袭,寒邪停滞在人体的肌表引起的寒症证侯。 (2)里寒症:由于人体内疾病的耗损,劳累过度,先天体质虚弱引起的寒邪,寒邪停滞于人体的体内而引起的寒证证侯。 (3)寒证:凡是疾病的症状具有“寒”的属性的病证,统称寒证。特点:a:生理机能低下,b:体内的热量不足。 (4)寒证常见症状: A:恶寒喜暖,面色苍白,手脚冰冷。 B: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C: 口淡不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5)寒证分为实寒证和虚寒证。 A:实寒证:指外在的寒邪侵入人体肌表或是侵入体内所引起的寒,包含过食生冷食物引起的寒证。实的概念:“实”是指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由各种疾病形成了多余的病理产物“寒邪”。包含自然界的寒邪以及人体饮食而入的冰凉食物产生的寒邪。 B:虚寒证:“虚”的概念:虚是指人体内出现了虚损亏虚不足的证候。(就是身体虚弱)。虚寒证是指人体内阳气的亏损,导致人体内的阴气比较亢盛所产生的一种形态的寒邪,所形成的寒证。它同实寒证

有所区别。 二、温法与补法的适应证: 1、温法:温法适用于体内有寒邪的证候,畏寒肢冷、全身怕冷、大便溏泻等证状。 2、补法:补法适用于体内有虚证的证候,阴阳气血亏损等证状。 3、温法与补法的区别: (1)温法药物,桂枝、羌活、独活等药液清淡。 (2)补法药物,人参、当归、巴戟天等等。 (3)温法药物:去除体内寒邪,药液清淡,味道比较香,药性比较快速竣猛。 (4)补法药物:增加人体阴阳气血,药液色泽比较浑浊,味道比较重,作用通常比较和缓。 三、实寒证与虚寒证的区别 1、实寒证与虚寒证都会出现大便溏泻,畏寒肢冷,舌苔白的现象。 2、形成实寒证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形成虚寒证所经历的时间通常比较长。 3、实寒证患者脉象比较有力,而虚寒证患者脉象沉弱无力。 4、实寒证患者不一定会出现神疲乏力的现象,多数会出现脘腹胀满冷痛,食欲不振,也会出现头痛、咳嗽、鼻塞、流鼻涕等类似于外感风寒的症状。 5、虚寒证患者主要表现是患者体质特别虚弱,脸色十分苍白。甚至会出现阳痿、遗精,性功能障碍等疾病。但是基本上无外感风寒的症

八法下法和法

八法-下法、和法 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分类: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 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的痢疾等病证。-大、小承气汤。 2、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脾胃冷积,寒实结胸,以及大便不通等证。-大黄附子汤。 3、润下:适用于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燥结便秘证。-麻子仁丸、济川煎。 4、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主治水饮壅盛之肿满证-十枣汤、舟车丸。 5、逐瘀:适用于 (下焦)蓄血、瘀血、内结等证。-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 6、逐痰:久积顽痰老痰证-礞石滚痰丸。

但逐瘀、逐水均有其对症的主药,而下法只用以为辅,比较特殊。 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下法也是中医学很具特色的一类治法。泻下,荡涤,攻逐,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但是我们往往使用时,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 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宿食、燥屎、冷积这是属于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瘀血,那是包括 妇科、伤科、内科。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的病理产物。结痰、停水是水湿壅滞以后,形成的理里产物的不同的类型。这六类,实际上就是饮食、瘀血、痰水。这六类病理产物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方法。 适应病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或积水等形证俱实之证。

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及用药护理 方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的用药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士必须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掌握中药的给药途径、用法、剂量、时间、服药禁忌等内容,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护理。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简称药性。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五位,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能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三)归经 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四)毒性 有毒与五毒关于毒的含义,在医籍中,常指药物的偏性而言。所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其中“毒药”一词,就是药物的总称。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包括药物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 (一)配伍 1、配伍禁忌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

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陀僧,巴豆畏牵扯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芒硝畏三棱,官桂胃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妊娠禁忌凡易对母体、胎儿产生损害的药物,均为妊娠用药的禁忌。妊娠禁忌药分为慎用药与禁用药两大类。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大辛大热之品中的部分药物,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积实、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等。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砒霜等。 3、服药禁忌 凡禁用药一般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应根据孕妇病情,斟酌使用。如孕妇患病非用不可,应掌握安全、有效的原则,把握好剂量、炮制和配伍等环节,尽量减轻药物对胎儿及孕妇的危害。 三、用药护理 1、容器通常选择以带盖的陶瓷沙锅、瓦罐为佳。 2、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洁净澄清,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3、泡药煎药前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可浸泡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变质。 4、煎药 (1)火候: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

中医知识:方剂八法常用治疗方剂

中医知识:方剂八法常用治疗方剂 方剂八法常用治疗方剂是方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考试常见内容,今天中公卫生人才网就脉腧穴的定位和主治给大家进行简单梳理。 方剂和治法,皆为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按照组方原则配伍而成的药物有序组合;治法则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只有治法与病证相符,方剂的功用与治法相同,才能使邪去正复,药到病除。方剂八法常用治疗方剂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常用方剂】 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之“八法”,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 是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麻黄汤、麻黄加术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桂枝汤,均属汗法范畴。 2.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病邪在上,通过呕吐以排除病邪。“其高者,引而越之。” 吐法用之不当,易伤正气,目前中医临床上用吐法的不多,瓜蒂散属吐法。 3.下法 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病邪结在里之实证,宜用下法。“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一般实热相结证,用寒下,如大承气汤。停痰留饮,瘀血内蓄等证,须去旧生新,如下瘀血汤、大黄?虫丸之类。 4.和法 邪在半表半里或证属寒热错杂,宜用和法。和法包含着和解和调和两种治法。 常用的方剂为小柴胡汤为代表。 5.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多用于热证。“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白虎加人参汤、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白头翁汤均属清法。 6.温法 通过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寒者热之”,“治寒以热”。另外,痰饮为阴邪,易阳气,而阳能运化,寒饮自除,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大乌头煎、通脉四逆汤均为温法。 7.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消法多用于邪结在里而未尽实者。“坚者削之”,“结者散之”。 鳖甲煎丸、枳术汤亦是消法。 8.补法 是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一类治法。“虚则补之。”

中医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09:14 中医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证时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1.汗法 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2.吐法 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反复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3.下法 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大致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秘的不可用。 4.和法 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5.清法 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比如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熄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6.温法 常用于寒性病,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 寒性病有表寒、里寒等区别,但从温法来说,一般都指里寒,故以温中为主要治法。例如呕吐清水,大便溏薄泄泻,腹痛喜按,手足厥冷,脉象沉伏迟微,均为温法的对象。 温法包括兴奋作用,有些因阳虚而自汗形寒,消化不好,气短声微,肢软体怠,小便不禁,性欲衰退等症,都需要温法调养。 7.消法 主要是消导,用来消除肠胃壅滞,例如食积内阻,脘腹胀满,治以消化导下。其次是消坚,多用于凝结成形的病证,如癥瘕积聚和瘰疬等。再次是消痰。利水亦在消法之内。水湿以走小便为顺,如果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或走大便而成泄泻,应予利导,使之从小便排出,一般称为利尿,亦叫淡渗。 8.补法

中医八法及护理

第十三章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