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领中涵养科学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引领中涵养科学精神

发表时间:2019-05-27T15:39:57.5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4期作者:李少辉刘丙胜[导读] 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介绍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引领策略来涵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与思考。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518000;江西省赣州市全南中学341800 摘要: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介绍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引领策略来涵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与思考。引领策略主要包括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中生成科学精神;在思辩活动的引领中养育科学精神;在“思维清单”的引领中提升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精神引领策略生成养育培养提升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实践活动、思维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独立、辩证、批判的品质和行为特征,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策略,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从而让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可操作、可实施、可评价,让理念变为现实,让学科素养变为学生素质,是每一位政治教师必须探究和落实的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引领策

略来涵养科学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就以《文化生活》的教学为例向广大同行加以介绍,恳请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一、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中生成科学精神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因此,理性精神的培养要有一个问题情境作为载体,它象“锚”一样引领学生围绕情境调动、筛选、重组知识,展开分析、判断、评价等一连串理性思维过程,在问题的解决中逐步生成科学精神。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情境要走出仅被作为证明所授知识正确性的根据,或易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手段,或活跃课堂气氛的插曲等误区。因此,思想政治课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坚持真实性、复杂性和人文性的基本原则:要以生动鲜活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冲动,而复杂真实的情境则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通过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辩证思维,凝练出个人见解,彰显理性精神;同时,情境的选择要渗透教育者的价值理解,具有“意义”的内涵,显露出“情境”一词的“有情之境”的本意,从而让情感活动和理性思考的认知活动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

比如,笔者在教学《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在网络上看到的一条描述“70后”们文化生活的微博,要同学们谈谈他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很快地回答道“单调乏味”。接着,教师要同学们例举平常感兴趣并参与过的文化活动,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与70后的文化生活相比,当代文化生活呈现什么特点?”和“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多种选择的原因是什么?”两个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话、与长辈对话,在对话中感受到当前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特别是通过发展的眼光对比70年代的文化生活,感受时代的巨大变化,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教师又设置问题:“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给我们当前文化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我们如何在色彩斑斓、错综复杂的文化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呢?”同时要求每个小组合作讨论,推荐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或广告,并说明推荐的理由,谈谈它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哪些可喜的变化。通过预设情境的引领,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电视节目和广告,并进行推荐理由的分析,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这种判断评价,是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文化生活,知道可喜变化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要兼顾改造矛盾的次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认同先进、健康的文化。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加大问题的思维含量。教师提供事前准备好的中央电视台的频道栏目设置和相应的节目单,要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如此设置?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文化需求”。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必须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与之相适应,它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等等。面对“经典”作品和“流行”作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正方是“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反方是“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请同学们分两大组分别代表正反方,就上述话题展开激烈辩论。同时还要同学们在辩论中表明“我们中学生可为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辩论话题的设置,学生进行相互对话和思维碰撞,领悟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方向和内涵,并产生创新丰富大众文化的愿望。

为了让学生将初步生成的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就学生的素质,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对“文化生活喜忧的表现及原因”的判断理解,给身边参与不健康文化活动的人做一个正确引导,撰写一篇文章。通过实践引领,既完成了对课堂所学内容的一个巩固和检验,更是将他们在本节课积淀的素养发挥出来,落实到真实的社会中,形成了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的科学精神及其关健能力。

二、在思辩活动的引领中养育科学精神

学科素养是经历特定学习后形成的学科观念、思维方式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基于学科素养视野下的课程设计注重把“内容标准”与“社会活动”整合起来,力求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而描述素养水平的证据主要是学生的“行为表现”,而不单纯是考卷上的答案。因此,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德育课程背景下,政治课程的发展趋势是把理论知识“讲授型”课程教学向“活动型”课程教学转变,而科学精神尤其需要在思辩活动的引领中养育。

1.在观点辩析中学会理性思考。辩证法的学科教学被安排在必修四模块,因此,在学生尚未学到辩证法的知识时,在讲述如何正确处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关系时,要精心预设课堂中的思辩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引导其学会理性思考。

例如,在讲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笔者先创设了如下情境:近年来,一些学者联名发出倡议书,号召人们抵制圣诞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国家则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列为法定的假期。然后,提出以下辩题让学生辩论交流:观点一:抵制“洋节”;观点二:引进“洋节”。思考:你赞成哪种观点?依据是什么?

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大胆探索,激烈争辩,畅所欲言,开拓思维,学生因此逐步形成了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接着,教师进一步点拨,促成学生思维升华:对待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不应遵循“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应该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