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缝匠肌:屈髋屈膝肌,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屈髋屈膝 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是膝关节旋内
27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腘绳肌:包括股二头肌、半键肌、半膜肌 作用:伸髋屈膝
摆动相末期,作为屈膝肌,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 的摆动减速,为足跟着地做准备 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伸 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
步行能力恢复的预测:
偏瘫患者:直立控制实验 通过对患者屈髋、伸髋和伸踝能力的检查, 预测其将来的行走能力的恢复情况 三个项目均达不到强级,则将来难以有良好 的步行能力
41
临床定性分析
步行能力恢复的预测:
截瘫患者:步行运动指数 内容:髋屈肌、髋伸肌、髋外展肌、膝伸肌、膝屈肌5组肌 群的力量 评分要求:0分为无;1分为差;2分为尚可;3分为良;4分 为正常;满分20分 预后判断:AMI6分,有可能步行;6-8分,需在KAFO支具及 双拐帮助下行走;>=12分,社区内行走
21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头颈部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 上下振幅约5-6cm 左右移动振幅约5-6cm 在头移动的同时,颈部也做着相应的位移
22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竖脊肌:背部深层肌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峰 确保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3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臀大肌:髋关节伸肌 收缩活动其余摆动相末期,在支撑相中期活 动达到高峰 在支持相,臀大肌起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向 前维持髋关节于伸展位的作用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又称步调
正常人95-125步/分
10
步速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方向上整体移动 的直线距离,即行走速度,m/min表示 正常人65-95m/min
11
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一侧下肢完 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 一般成人的步行周期:1-1.32s
15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1.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2.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16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骨盆
骨盆移动可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 上下移动约为4.5cm,最低双支撑相,最高单支撑相 侧方移动3cm 水平面沿垂直轴旋转单侧4°,双侧8° 沿冠状轴倾斜约5°
17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髋关节
35
临床定性分析
常用方法
四期分析法
RLA八分法
36
临床定性分析
四期分析法 两个双支持相、一个单支撑相、一个摆动相 (各约12%) (约60-62%) (约38-40%) 各时相的长短与步行速度相关 行走快时,双支撑相减小,跑步时消失 一侧下肢不能负重时,则其支撑相缩短
37
临床定性分析
RLA八分法 支撑前期、初期、中期、后期 摆动前期、初期、中期、后期 wk.baidu.com察各时相、各关节的活动是否有异常
30
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1.步行中的动力学改变
2.正常行走状态的动力学区别
31
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人体在行走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地面的地面反 应力和力矩。 地反应力分为垂直分力,前后分力和侧向分 力。
32
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静态站立时,地面反应力(F)等于体重(G) 步行时产生向前的加速度,该加速度的产生是靠后 足蹬地实现的,走得越快加速度越大,蹬地力越大。
38
临床定性分析
行走能力的评定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客观的分级方法,通过分析可
以了解患者是否可以步行及确定是哪种行走形式
Nelson步行能力评定:对静态负重能力、动态重量转
移和基本的步行效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患者的步行 能力,适用于轻、中度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
FIM:行走独立程度、对辅助器具的需求及他人给予的帮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踝关节
最大背屈约15°(足跟着地) 最大zhe屈20°(足跟离地)
20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上肢
上肢的关节运动主要发生在肩关节 足跟着地时最大伸展,约21.1° 足跟离地时最大屈曲,约17.4°
肘关节屈伸在双足同时支撑时改变运动方向 最大屈曲约为38.9° 最大伸展约为-0.4°
中长跑最大蹬地力约4G,短跑是5G,跳远时6G,跳 高是8G 足部承受的重量远远大于体重
33
步态分析方法
1.临床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34
临床定性分析
评定内容:病史、体格检查、步态观察
病史:现病史、手术史、治疗情况等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和骨关节系统,包括肌力、 肌张力、生理病理反射、关节活动度、肿痛等 观察:步行周期、步行节律、肩臂、躯干、骨盆、 膝关节、踝关节、足
24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髂腰肌:髋关节屈肌 为对抗髋关节伸展,支撑相开始至足趾离地 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使髋关节从支撑 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 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初期,使 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25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股四头肌: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 在支持相负重时离心性收缩,避免支撑相中期出现 膝关节过度屈曲产生跪倒的情况 支撑相末期,作为髋关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入摆 动相,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限制和控 制小腿在摆动初期、中期向后的摆动,从而使下肢 向前摆动成为可能
2
正常步态特征
稳定性 周期性 方向性 协调性 个体差异性
3
基本参数
4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 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等 步长、步频、步速是罪常用的三大要素
5
步长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又称单步长,以cm表示 健康人平地行走时,步长50-80cm 步长的个体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
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38-40%) 支撑相末期:下肢加速蹬离的阶段,足跟离地到 足离地(10-12%)
14
摆动相:swing phase
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阶段, 占步行周期的40%,分为:
摆动相早期:足刚离开地面阶段,主要动作为足廓清
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向前摆动(13-15%) 摆动相中期:迈步的中间阶段(10%) 摆动相末期:下肢向前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15%)
12
步行时相
行走时每个步行周期都包含一系列典型姿位 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 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 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13
支撑相:stance phase
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 的60%,分为:
支撑相早期: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10-12%) 支撑相中期: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于摆动相
步态分析
1
步态分析
• 步行定义(walking):指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 行机体的人类特征性活动 • 步态定义(gait):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 步态分析定义(gait analysis):是研究步行规律 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 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复 评定和治疗。
助为依据来评定
39
临床定性分析
步行能力恢复的预测:
偏瘫患者:Up-right control test,UCT/ 直立控 制实验 截瘫患者:Ambulatory motor index,AMI/ 步行运 动指数 脑瘫患者:4岁不能独坐,6岁不能独立跪立行走, 则是将来不能独立步行的指征。
40
临床定性分析
44
常见异常步态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异常步态 偏瘫:划圈步态 截瘫:剪刀步态、跨栏步态 脑瘫:马蹄足内翻、踮足剪刀步态,舞蹈步态 帕金森病:慌张步态 小脑损伤:蹒跚步态
45
28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胫前肌: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足跟着地时,离心性收缩控制踝关节zhe屈 过度,防止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 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保证足趾在摆动 时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29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小腿三头肌: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作用:屈踝屈膝
在支撑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 身体向前倾斜
最大屈曲约30°(摆动相中期) 最大伸展约20°(足跟离地) 最大外展约6°(足跟离地) 最大内收约4°(足底着地) 最大外旋4°(足趾离地到足跟着地的摆动相) 最大内旋4°(足跟着地到足跟离地的支持相)
18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膝关节
最大屈曲约65°(摆动中期) 最大伸展为0°(足跟着地)
19
42
定量分析
步态分析系统:摄像系统,测力台,肌电遥测 系统,计算机处理系统 足底压力系统:分析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动态肌电图 超声定位步态分析仪 电子测角器
43
常见异常步态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臀大肌步态:仰胸凸肚 臀中肌步态:鸭步 屈髋肌无力步态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踝背屈肌无力步态:跨栏步态 腓肠肌无力/比目鱼肌无力步态:膝塌陷步态
6
步幅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 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7
步宽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
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以cm表示
正常人约为8± 3.5cm
8
足角
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 成的夹角,通常用°(度)表示 正常人约为6.75°
9
步频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缝匠肌:屈髋屈膝肌,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屈髋屈膝 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是膝关节旋内
27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腘绳肌:包括股二头肌、半键肌、半膜肌 作用:伸髋屈膝
摆动相末期,作为屈膝肌,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 的摆动减速,为足跟着地做准备 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伸 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
步行能力恢复的预测:
偏瘫患者:直立控制实验 通过对患者屈髋、伸髋和伸踝能力的检查, 预测其将来的行走能力的恢复情况 三个项目均达不到强级,则将来难以有良好 的步行能力
41
临床定性分析
步行能力恢复的预测:
截瘫患者:步行运动指数 内容:髋屈肌、髋伸肌、髋外展肌、膝伸肌、膝屈肌5组肌 群的力量 评分要求:0分为无;1分为差;2分为尚可;3分为良;4分 为正常;满分20分 预后判断:AMI6分,有可能步行;6-8分,需在KAFO支具及 双拐帮助下行走;>=12分,社区内行走
21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头颈部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致 上下振幅约5-6cm 左右移动振幅约5-6cm 在头移动的同时,颈部也做着相应的位移
22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竖脊肌:背部深层肌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峰 确保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3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臀大肌:髋关节伸肌 收缩活动其余摆动相末期,在支撑相中期活 动达到高峰 在支持相,臀大肌起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向 前维持髋关节于伸展位的作用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又称步调
正常人95-125步/分
10
步速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方向上整体移动 的直线距离,即行走速度,m/min表示 正常人65-95m/min
11
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一侧下肢完 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 一般成人的步行周期:1-1.32s
15
正常步态的运动学变化
1.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2.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16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骨盆
骨盆移动可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 上下移动约为4.5cm,最低双支撑相,最高单支撑相 侧方移动3cm 水平面沿垂直轴旋转单侧4°,双侧8° 沿冠状轴倾斜约5°
17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髋关节
35
临床定性分析
常用方法
四期分析法
RLA八分法
36
临床定性分析
四期分析法 两个双支持相、一个单支撑相、一个摆动相 (各约12%) (约60-62%) (约38-40%) 各时相的长短与步行速度相关 行走快时,双支撑相减小,跑步时消失 一侧下肢不能负重时,则其支撑相缩短
37
临床定性分析
RLA八分法 支撑前期、初期、中期、后期 摆动前期、初期、中期、后期 wk.baidu.com察各时相、各关节的活动是否有异常
30
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1.步行中的动力学改变
2.正常行走状态的动力学区别
31
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人体在行走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地面的地面反 应力和力矩。 地反应力分为垂直分力,前后分力和侧向分 力。
32
正常步态的动力学变化
静态站立时,地面反应力(F)等于体重(G) 步行时产生向前的加速度,该加速度的产生是靠后 足蹬地实现的,走得越快加速度越大,蹬地力越大。
38
临床定性分析
行走能力的评定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客观的分级方法,通过分析可
以了解患者是否可以步行及确定是哪种行走形式
Nelson步行能力评定:对静态负重能力、动态重量转
移和基本的步行效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患者的步行 能力,适用于轻、中度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
FIM:行走独立程度、对辅助器具的需求及他人给予的帮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踝关节
最大背屈约15°(足跟着地) 最大zhe屈20°(足跟离地)
20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上肢
上肢的关节运动主要发生在肩关节 足跟着地时最大伸展,约21.1° 足跟离地时最大屈曲,约17.4°
肘关节屈伸在双足同时支撑时改变运动方向 最大屈曲约为38.9° 最大伸展约为-0.4°
中长跑最大蹬地力约4G,短跑是5G,跳远时6G,跳 高是8G 足部承受的重量远远大于体重
33
步态分析方法
1.临床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34
临床定性分析
评定内容:病史、体格检查、步态观察
病史:现病史、手术史、治疗情况等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和骨关节系统,包括肌力、 肌张力、生理病理反射、关节活动度、肿痛等 观察:步行周期、步行节律、肩臂、躯干、骨盆、 膝关节、踝关节、足
24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髂腰肌:髋关节屈肌 为对抗髋关节伸展,支撑相开始至足趾离地 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使髋关节从支撑 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 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初期,使 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25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股四头肌: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 在支持相负重时离心性收缩,避免支撑相中期出现 膝关节过度屈曲产生跪倒的情况 支撑相末期,作为髋关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入摆 动相,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限制和控 制小腿在摆动初期、中期向后的摆动,从而使下肢 向前摆动成为可能
2
正常步态特征
稳定性 周期性 方向性 协调性 个体差异性
3
基本参数
4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 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等 步长、步频、步速是罪常用的三大要素
5
步长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又称单步长,以cm表示 健康人平地行走时,步长50-80cm 步长的个体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
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38-40%) 支撑相末期:下肢加速蹬离的阶段,足跟离地到 足离地(10-12%)
14
摆动相:swing phase
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阶段, 占步行周期的40%,分为:
摆动相早期:足刚离开地面阶段,主要动作为足廓清
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向前摆动(13-15%) 摆动相中期:迈步的中间阶段(10%) 摆动相末期:下肢向前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15%)
12
步行时相
行走时每个步行周期都包含一系列典型姿位 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 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 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13
支撑相:stance phase
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 的60%,分为:
支撑相早期: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10-12%) 支撑相中期: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于摆动相
步态分析
1
步态分析
• 步行定义(walking):指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移 行机体的人类特征性活动 • 步态定义(gait):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 步态分析定义(gait analysis):是研究步行规律 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 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复 评定和治疗。
助为依据来评定
39
临床定性分析
步行能力恢复的预测:
偏瘫患者:Up-right control test,UCT/ 直立控 制实验 截瘫患者:Ambulatory motor index,AMI/ 步行运 动指数 脑瘫患者:4岁不能独坐,6岁不能独立跪立行走, 则是将来不能独立步行的指征。
40
临床定性分析
44
常见异常步态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异常步态 偏瘫:划圈步态 截瘫:剪刀步态、跨栏步态 脑瘫:马蹄足内翻、踮足剪刀步态,舞蹈步态 帕金森病:慌张步态 小脑损伤:蹒跚步态
45
28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胫前肌: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足跟着地时,离心性收缩控制踝关节zhe屈 过度,防止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 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保证足趾在摆动 时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29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小腿三头肌: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作用:屈踝屈膝
在支撑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 身体向前倾斜
最大屈曲约30°(摆动相中期) 最大伸展约20°(足跟离地) 最大外展约6°(足跟离地) 最大内收约4°(足底着地) 最大外旋4°(足趾离地到足跟着地的摆动相) 最大内旋4°(足跟着地到足跟离地的支持相)
18
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膝关节
最大屈曲约65°(摆动中期) 最大伸展为0°(足跟着地)
19
42
定量分析
步态分析系统:摄像系统,测力台,肌电遥测 系统,计算机处理系统 足底压力系统:分析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动态肌电图 超声定位步态分析仪 电子测角器
43
常见异常步态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臀大肌步态:仰胸凸肚 臀中肌步态:鸭步 屈髋肌无力步态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踝背屈肌无力步态:跨栏步态 腓肠肌无力/比目鱼肌无力步态:膝塌陷步态
6
步幅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 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7
步宽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
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以cm表示
正常人约为8± 3.5cm
8
足角
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 成的夹角,通常用°(度)表示 正常人约为6.75°
9
步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