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生音乐“耳朵”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小学生音乐“耳朵”的培养

《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心生也。”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音乐是对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人们欣赏音乐,享受音乐,都是通过聆听来实现的,音乐特别是纯音乐,不像诗歌、小说一样具有确定的含义,但可以肯定的是,音乐同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语言体系,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塑造艺术形象。

一、旋律感的培养

旋律感是音乐听觉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旋律线条的上行、下行或是曲折进行,与情感的高扬、低落或是波动,往往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从旋律中感受音乐情绪,从旋律中感受音乐形象。

例如,在圣桑的《大鸟笼》一课中,教师请学生关注旋律线条的走向,在听赏音乐的同时用手势表示旋律走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了解到,音的上行表现了小鸟往上飞,音的下行表示小鸟往下飞,再次聆听乐曲的时候一只灵活顽皮、机灵可爱的小鸟就跃然眼前了。

再例如,《绿叶》是一首三拍子的抒情歌曲,旋律婉转优美,爽朗而富有生气。要求学生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来表现小树林的优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用一些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小树林的图片或录像,引导学生感受树林之美,然后再跟着琴来哼唱歌曲的旋律,初步表现歌曲的意境。演唱时应注意气息平稳,并随旋律

线的起伏自如地唱出渐强和渐弱。

二、节奏感的培养

冯·彪罗曾说过:“最先有的是节奏。”这句话无论就人类的艺术起源,或就个人的乐感发生,还是音乐诸元素的重要性比较而言,都是有道理的。有时节奏可以脱离音高而存在,但音高却无法脱离节奏。快慢强弱不同的节奏模式,往往暗示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及情感。例如激奋、紧张的情绪往往会用比较快而密集的节奏,抒情、优美的情绪则会用比较慢而宽广的节奏。

节奏感包括了对节奏的速度、强弱、情绪的感知。达尔克罗兹认为“没有身体对节奏的感觉,就不可能感知音乐的节奏”。

《摇太阳》是一首非常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歌曲。在听赏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站起来跟着音乐一起跳起来,带领学生用身体去感受音乐,从节奏中体会歌曲中快乐自由的情绪。在这首歌曲的教唱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先学会自己聆听歌曲,并且身体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发现在不知不自觉中学生已经把歌曲的强弱表现出来了,并且很轻而易举地说出了歌曲的情绪和速度,从而能为更好地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三、和声听觉的培养

和声听觉是对复合音响的整体感觉,它的高度融合就构成了音色,所以对和声的感知也就是对乐曲音色的感知。

管弦乐曲《落日》,学生感受到的是庄严和宏大;《狮王进行曲》浑厚有力的音乐将狮王的威武雄壮表现得惟妙惟肖;二胡曲《小青

蛙》展现了小青蛙可爱活泼的形象。和声的运用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速度给他们的刺激很鲜明,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多种形式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激发情趣、愉悦身心、展开想象、拓展思路,提高音乐水平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大家认识到:只有倾听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对倾听音乐更有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总体素质的提高。

唤醒学生的“音乐耳朵”,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努力,不能因为任重道远而放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怎么强调听觉对于音乐学习、表演及创作等一切的无比重要作用,都是不会过分的。必须坚信:“听比唱更重要”,让孩子们倾听音乐,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