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泉水为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以泉水为酒,还是用泉水酿酒?
祥云县云南驿镇三中张兴武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他被贬滁州太守以后,实行宽松、简易的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民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之一,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一副副优美的滁州山水画,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副和谐的“官民同游同乐图”。让我们欣赏滁州优美的山水的时候,更心领神会到欧阳修的为官的艺术和才能,体会到他发自内心的快乐。欧阳修的这种快乐,是建立在他看到滁州无论是一年四季的变化,还是一天之间的朝暮都是一副美景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他看到滁州人民幸福、快乐地生活,看到滁州的富足,人民的纯朴上的。滁州人民不分老幼可以与他一起去游山玩水,可以与他一起去溪边捕鱼,一起去山上打猎,可以与他一起席地同吃“山肴野蔌”,一起畅乐投壶、对弈,一起痛饮山泉、村谬......在优美的景致中,在欢快的气氛中,欧阳修看到快乐,感到了陶醉。所以,他醉了。
在如此的美景中,和一群爱自己、自己爱的人民在一起痛快的玩乐、痛饮,这是怎样的畅快、幸福与快乐,这怎不叫人陶醉呢!这样的气氛,无需饮酒也会叫人醉于其中。所以《醉翁亭记》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句,我的理解是应该翻译为“以酿泉的水为酒,(因为)泉水甘甜,(所以)(作为酒饮用,也)感到酒味甘冽”,而不是众多的各类《评点译释》或《文言文对照译释》上所说的“用酿泉的水酿酒,(因为)泉水甘甜,(所以)酒味甘冽”。即是说文中的“为”,应该译为“作
为”,而不是译为“酿造”。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不可能当即去酿酒,并且,作为一个地区的父母官的看到了人民的满足、快乐,谁都会感到极大的陶醉,这种陶醉是不需要喝酒就会使人“烂醉如泥”的,因为这种境界正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的“与民同乐”、“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更不用说像欧阳修这样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呢。
文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和它前面的一句“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于这一句子,一般译为“到溪流里打鱼,溪水深,鱼儿肥”)。从结构的角度看,它们应该是一组对偶句,那么,翻译也应该是相似的,即本句子应该翻译为“用泉水酿酒,泉水甘甜,酒味(色)清醇(洌)”。即是句子中的动词“为”译为“酿造”,而不是译为“作为、用作”。从而对应上句中把动词的“渔”,译为“钓鱼、捕鱼、打鱼”之意。进而使前后句的意义浑然一体。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为”,作为动词,在古汉语中的主要意思是“做”、“作为、当作”、“认为”。在本句子中,人们常常根据所谓“实际”情况,把它意译为“酿造”,但是为什么就不可以把他直译为“作为、当作”之意呢?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句子的翻译简化,还可以从通篇的感情上更加符合当时欧阳修的本来要表达的情感意义。也就是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一个句子,应该翻译为“(用)酿泉水作为酒,(因为)泉水甘甜,(所以)(作为酒饮用,也)感到酒味甘冽”。
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去分析、理解。欧阳修被贬滁州为官后,没有逃避,没有沉沦,而是积极地带领滁州人民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提倡简朴的生活作风。几年之后,使滁州人民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也因此深受滁州人民的敬爱,这使他感到了极大地成功,内心充满了快乐。但是,欧阳修却常常在思念朝廷,思考着国家的大事,考虑着如何能使国家发达、兴旺,然而眼前所看到的是北宋王朝
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睛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但是,欧阳修毕竟是一个文人,他会用文人特有的情结自我慰藉自己,使自己处于快乐之中。所以,欧阳修一方面会陶醉在自己的成绩中,另一方面又会因为自己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成就而痛苦。因为快乐而喝酒,因为痛苦而酒醉,这种内心的极度喜悲,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情感,是非常容易使人醉的。喝酒会醉,喝水也会醉。
从实际的生活来看,酒不是马上酿造,马上就可以喝,需要一定时间的发酵、酿制才可以喝的。文章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到欧阳修或者是他的手下,在他们来游玩之前用酿泉的泉水酿酒,也没有任何地方提到他们来琅琊山来游玩时是带着用酿泉的泉水酿造出的酒来的。所以,我认为,欧阳修他们到了琅琊山之后,实际上就是就地取材,以水代酒。这不仅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更加表现出了欧阳修的潇洒、烂漫,表现出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从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来看,我认为“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是本文的文眼,唯有把它翻译为“(用)酿泉水作为酒,(因为)泉水甘甜,(所以)(作为酒饮用,也)感到酒味甘冽”,才能更好地表现欧阳修之醉,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欧阳修的情愫。
这样的句子在《桃花源记》也有一句,就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中的“悉如外人”一句,如果理解为“像外面的人一样”,整个句子译为“桃源中的人,来来往往,耕田种地(这一类)的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都像外面的人一样”,这显然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桃源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到此绝境,不复出焉”,从秦朝到陶渊明生活的晋朝近六百年,人们的无论是种作方式,还是衣着服饰,肯定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桃源中的人他们又不
是神仙,怎么知道外面的变化,既然不知道,怎么可能“悉如外人”呢?如果把桃源中人看成神仙,就绝对不是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仔细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文中的“衣着”一词,不是指具体的服饰、打扮,而是指古代的衣着服制—即古代的“上衣下裳”这一状况。这样一来,文中这一句话的意义就比较明显了,就是“桃源中的(人们)往来耕种(和)男女穿着,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教师,在遇到类似这样模棱的问题时,切忌望文生义,不作研究就随便进行教学,这样,很容易把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知识教给学生,从而,埋下了错误,留下了遗憾。
相关资料: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语文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