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汇率波动对日本外贸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日元过渡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那时起到现在,日元兑美元汇率的波动一直是世界各国的货币管理当局、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国际贸易从业者和国际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现有的宏观经济模型,财政政策主内,货币政策主外,汇率变动将直接影响一国对外经济的平衡,也对国内经济产生间接的长期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日元汇率波动与日本对外贸易实绩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实证分析,以验证国际贸易理论所阐明的汇率升值抑制出口、增加进口的论断是否总是成立。验证的结果是,日元升值并没有起到抑制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一、1973年以来日元汇率走势1973年日元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后,日元兑美元汇率总的来说呈现升值态势,但中间时常出现较大的反复。1973年初约为1美元=266日元,1978年末急剧升值到1美元=195日元,1980年初贬值到约1美元=250日元,1982年底短暂升值后,又逐渐贬值到1985年初的约1美元=258日元。1985年9月广场协议和1986年2月卢浮宫协议后,日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急剧升值了约33%,1987年4月末1美元= 140日元。1987年到1995年,日元汇率一直呈现升值的态势,1995年4月为1美元 =79日元,创出了日元兑美元汇率的最高记录。1995年中期开始,日元汇率由升转跌,1998年6月跌至1美元=145日元。1999年日元又升值到1美元=102日元,2000年和2001年略微贬值,2003年5月日元汇率为1美元:115日元。1973年以来,日元汇率总的变动趋势是震荡升值。综合分析,购买力平价、利率、预期等常规因素以及政府政策是决定汇率走势的重要原因。而在这次日元长期升值过程中,尤其是1985年以来,日元明显升值过程中,美日两国的汇率政策是导致日元升值的最重要因素,购买力平价、利率等常规因素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美国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美日两个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之间又存在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且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更大一些,这样就使得美国货币政策能够对日元汇率发挥比较大的影响。二、1973年以来日本对外贸易实绩根据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日元兑美元汇率的长期大幅度升值,会提高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价格,导致对日本商品的需求减少,日本出口增长将会下降。日元升值还会导致外国商品在日本市场的价格下降,日本进口将相应增加。出口下降和进口增长使日本的贸易顺差减少,从而可以改善日美两国之间的严重贸易不平衡问题。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实绩证明,上述理论所预测的情况没有出现。1973年至今,日本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仍然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口增长却不像出口增长得那样快,这一现象与国际贸易理论所阐明的本币升值抑制出口、增加进口的基本原理相悖。1973年至2002年底的30年中,日本的对外贸易增长了10.06倍,大多数年份均为顺差,只在两次石油危机的5年中为逆差(1973、1974、1975、1979和1980年),自1981年以来则均为顺差。特别是自广场协议以来的17年中,所有年份的贸易顺差额都在500亿美元以上,有6年顺差额超过 1000亿美元。而美国的对外贸易则持续出现逆差,大多数年份的逆差额都超过了1000亿美元。30年中,日本的出口增长了10.98倍,在1982、1996、1998、2001和2002年出现过负增长;进口贸易增长了9.16倍,不仅在总体上慢于出口的速度增长,而且在1975、1982、1983、1985、1986、1992、1997、1998、2001和2002年共10年间出现了负增长。另外,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2003年前4个月日本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出口额同比增长 4.7%,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进口同比增加了5.4%.[!--empirenews.page--] 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1970年日本出口机械仪器占整个出口的比率为46.3%, 1990年为75%,1998年为73.6%;化工产品分别占6.4%,5.5%和7.0%;金属制品分别占19.7%,6.8%和6.3%;纺织品分别占12.5%,2.5%和1.9%.机械、精密仪器等高技术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钢铁、塑料、机床等主要出口到亚洲新兴工业化的国家。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1973年以来,原油等能源占进口总额的比率下降,机械、汽车、服装等制成品进口增加。日本进口制成品1970年占整个进口的比率为30.3%,1990年提高到50.3%,1998年提高到62.1%;矿物性燃料分别占20.7%,24.2%和15.3%;原材料分别占35.4%,12.1%

和7.8%;食品分别占13.6%,13.4和14.8%. 1973年以来,日本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实绩和进出口结构的优化表明,日元升值在抑制出口、增加进口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三、日元汇率波动与对外贸易变动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本文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资料,选取1973年到2001年的汇率波动数据和对外贸易数据,对汇率波动和对外贸易变动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回归分析。首先,假定汇率变动与贸易差额(出口值减进口值)的变动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令日元汇率同上年相比波动的百分比为自变量X,其中升值取正值,贬值取负值;贸易差额同上年相比变动的百分比为因变量Y1,贸易差额增加取正值,减少取负值。则两者之间关系如下:Y1=A+BX 根据选取的数据资料,使用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法,可求得下面的回归方程:Y1=0.1561+2.0297X 这一结果说明,日元汇率每升值1%,日本对外贸易顺差就增长2.0297%;日元每贬值1%,日本对外贸易顺差就减少2.0297%.日元汇率升值或贬值同贸易差额的增加或减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日元升值时,贸易顺差额也增加,日元贬值时,贸易顺差额减少,这和国际贸易理论的预测刚好相反。其次,假定汇率变动和出口增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X不变,Y2代表出口额同上年相比变动的百分比。则使用相同的方法,得到的方程为:Y2=0.0997+0.1329X 这一结果说明,日元每升值或贬值 1%,出口就增长或下降0.1329%.日元升值或贬值同出口的增长或下降之间也存在不应出现的正相关关系,即日元升值后,出口本应下降但实际上却增长了,日元贬值后,出口本应增长但实际上却下降了,这个结果和国际贸易理论预测的也刚好相反。最后,假定汇率变动和进口增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X不变,Y3代表出口额同上年相比变动的百分比,得到的方程为:Y3=-0.1174-1.8374X 这一结果说明,日元每升值或贬值1%,进口就下降或增长1.8374%,日元升值或贬值同进口的增长或下降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即日元升值后,进口本应增长但实际上却下降了,日元贬值后,进口本应下降但实际上却增长了,而且进口变动的幅度大于汇率变动的幅度,这个结果和国际贸易理论预测的也刚好相反。由于上述回归分析的结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预测相悖,这里已没有必要对回归方程的各个变量及总的解释能力进行检验。上述分析的结果表明,1973年以来,日元升值基本没有起到抑制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empirenews.page--] 四、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特殊性和贸易政策的调整本文认为,日本政府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是日元长期升值条件下日本对外贸易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日本政府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继续大力推行产业政策以促进出口。从二战后到7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追赶欧美发达国家阶段,与“贸易立国”战略密不可分的产业政策,是日本经济追赶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在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日本没有放弃一贯实行的产业政策,即使在90年代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条件下也是如此。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1][2]下一页界、科技界、财界以及经济学界就日本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前景和出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逐步形成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一方面对钢铁、有色金属、造船、石油化学、纤维和造纸等消耗能源较多的产业进行设备更新和产品换代;另一方面将电子、能源、生命科学、新材料、宇宙和海洋开发等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大力推动这类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现在看来取得了很大成效。如今,日本在汽车发动机用精密陶瓷、火箭和飞机用碳素纤维、生产用机器人、办公自动化机器和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如医药、农业、食品、能源;信息产业产品如游戏软件、半导体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视听产品等领域,仍然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出口额也稳步增长。比如,日本多年来一直是生产机器人的最大出口国,日本在这一行业的优势甚至于超过美国。 2.加速日元国际化,抵消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日元国际化的进程早在60年代就开始了,其主要标志是1964年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8条款成员国”,开始承担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70年代以后,以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地位的危机为主要背景,日元国际化进程得到发展。1978年放宽了对外汇的管制,1980年实行了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