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县壮族历史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川县壮族历史概况
前言
壮族,是我们伟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我国55个小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据一九五八年第次人口普查,全国有壮族13378162人,其中广西就有1233万多人,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9%以上。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真正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国家不仅确认壮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并且享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于1958年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
我的灵川,虽然不似挂南,挂西南那样,是壮族同包聚居的地区。
但是,也同样居住有壮族同胞。
据19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共有壮族同胞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
是当时灵川县人口的 %,是灵川县第大少数民族,现初步统计为户,人,比19 年增加了人。
主要分布在兰田瑶族乡和青狮镇的公平管理区。
其姓氏为韦、陈、梁三姓,以韦姓居多。
长期以来,壮族同胞在灵川这块宝地上,与汉族、回族等其他民族一道,在建设灵川和发展灵川政治、经济、文化当中,充分发挥了本民固有的聪明才智和勤实而又朴实的精神,洒下了辛勤了汗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将居住在我的灵川境内的壮族来源,人口,分布情况,历史,迁徙以及经济状况,生活习俗、信仰和文化教育,文化生源等等撰述如下:
一、壮族的人口的分布及其来源
据广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上第一篇第四章:“壮族渊源及其毗邻族群的关系”一文中说到,壮族的来源,一种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从山东白马街(县)迁来广西的,即1052年,宋朝名将枢密副使狄青统率大批官兵到广西镇压侬智高,战事平息后狄青部下留居广西,子孙繁衍至今。
二是他们的祖先因世道混乱,从原籍江西硃矶巷迁移到广西谋生,人口日滋。
还有一种说法是见诸历史记载:“南丹溪洞之人呼为僮。
其始未尝至省,元至元间(1280-1294)、莫国旗南国纳土自是僮人方入省地。
”另一说是:“僮性质粗悍,露顶跣足,花文短裙,鸟语夷面,自耕而食,又谓之山人”。
出湖南溪洞,
后稍入广西古田等县(县治在今永福县百寿镇)。
于是有人把上述两种记载揉合成一种说法,即说壮族是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从湖南迁徙到古田的。
该文还说明,上述之传说,只是以点代面之说,并不全面,上述仅在唐代,壮族中的先民,所谓“西原蛮”黄乾曜、黄少卿等人于公元757年,即唐肃字至德年间,在当时广西的西原(今属大新县训辖)洞曾发动100多山同,共20多万人起义,先后攻克桂州18州,威震岭南。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农智高南受交趾(今越南)侵害,北欲归南宋遭拒,从而起兵反宋,其部属众达数万人,居住在左右江一带,后来驰聘西广及云南农民的后裔是今天壮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狄青统领的部属,在战事平息之后班师而起,留居广西很少,且是男性,他们的配偶必是当地土著,而侬智文的后裔今均操壮语。
即使是有少数狄青的士卒留下,经过历史的发展,他们也早已融入壮族之中。
况且,元代以前即已经有壮族生息在广西、云南等地,壮族在宋以前称俚、僚,宋以后,俚、僚亦有称,但已有新的变化。
有称“布土”或“土人”,由“撞”发展的“俚”,还有侬、俍、沙等称呼。
明、清时期僮这一称呼已遍及全广西。
以上是僮族之名的来历。
在灵川的公平、兰田等地民向曾流传有土著壮人之说。
今青狮潭镇公平管理区原松柏大队有一名叫“土壮村”的,该村位于龙珠山前,徐舒北河(又名流峰江)北边,据当地有关人士说及,这里曾经居住过土著壮人,故名“土壮村”。
后来汉族人到此方将土著壮人赶走了,至今不知去向,代之居住在此的是汉族文姓,江西祖籍,先到三街镇上枝子铺村居住,后族繁人多,分枝迁徙到该村,沿用土壮村名。
现在,已经有代,人约年时间。
一九五八年修青狮潭水库,该村属水淹地区,已搬到另建新村。
据传说,当时在公平同时还居住土著瑶族人和苗族人。
后来因土著汉人入居斯地,土著壮人、瑶人和苗人不堪统治阶级和地方劣坤的歧视,均迁他乡,而现在居住在兰田公平等地壮族同胞,他们的始祖则多数又是来自当年的广西庆远府南丹州思恩县。
人口分布情况,见附表
从上述统计表可见,我们灵川的壮族,主要是分布在青狮潭镇的公平、九屋、兰田瑶族乡,潮田乡以及潭下、灵川镇和定江等乡镇。
其中公平有13个村人,九屋6个村人,兰田14个村人,潮田5个村人,灵川镇两个村人,潮田5个村人,灵川镇
两个村人,定江镇1个村人,镇下乡个村人,以上共计个村人,居住不足50人的村和居民点来计算在内。
(一)韦姓壮族之基本情况
韩改韦姓之经过及韦姓之源流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
古代男子称称,女人称姓。
旧社会中氏表示贵贱之身份,或以官为氏,或以封邑。
贱在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
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分。
所以,氏同姓不同在,婚姻不逼,姓同氏不同考,婚姻不可逼。
姓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古代社会从母姓,故从女、从生。
我们灵川的壮族,据目前发现,主要姓氏有韦姓、陈姓和梁姓、莫姓、覃姓等五个姓,以韦姓为多数。
韦姓。
韦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全国的5630多个姓中,韦姓排在第110位,百家姓中列为第50位。
但据韦姓后裔介绍及其有关资料记载,韦姓乃为韩姓所改,系原西汉官封齐王后改楚王,降为淮阳侯,汉高祖之皇后吕雉所谋杀之韩信的后裔。
韩姓之由来,据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簒》和台湾韦卓民编撰的《韦氏源流及世学考——韦氏宗谱初稿》以及《柳州府志》和韦姓的谱书中载及,韩姓源自黄帝,黄帝生昌意、玄嚣、苗龙、昌意生颛顼安、韩流、悃。
流食邑韩,以邑为姓,故称韩流。
西周有韩武子,系流之后裔,因功授邑至三韩献子即韩厥执番政,厥传至康子(虎),虎传是侯,始称诸候,虔九传至宣王,始称为王,传至安王而国入秦,景侯后裔韩惠绪承祖籍河南安阳,后荐为东鲁总管,始妣吕氏,河南相州人,生忠仁、忠义、忠德。
绪公告老还乡,归宿山东青州,与长子坚守家业。
生二子,长子天汉(又名臣颜,或日彦),次子天际(不详),其韩姓祖宗支图中多称“连颜”。
因此,以“连颜”为真名。
后迁淮阳,祖妣吕氏,生二子,长韩信,次韩柳。
韩信生于公元前229年,出身贫寒,相传其家时曾受“胯下之辱”。
赖有漂母接济,但其修身养善,练就一身本事,武艺高强,时值秦亡之时,楚汉相争,韩信初属项羽,不为所用,继归刘邦,赖有刘邦之丞相肖何识其才能,经多方推荐,正如至今在民间尚流传有之“肖何月下追韩信”,故方有刘拜其为大将。
楚汉相争,刘邦采用其策略一举攻占关中。
刘邦在荣阳、成臬问与项羽相恃时,韩信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何下游之地,刘邦
封他为齐王。
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击败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刘邦建立了汉朝,韩信瑕改封楚王。
后有来人诬告韩信欲谋反,刘邦轻信谗言降韩信为淮阳侯,后又有人告韩信与陈豨勾结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
时韩信有三岁儿韩滢(又名韩天保)。
后改名书云际。
韩天保于公元198年出生在淮阳,韩信被杀之后其忠实部属肖美蒯等匿三岁儿免遭劫难,求见肖何。
肖何嘱至南越求赵佗方保无虞。
胡肖蒯二人于公元前一九五年将韩天保匿抱至南越乞求南越王赵佗保护,并告之,此乃淮阳侯儿,是韩信之独遗血。
赵佗念夷族无辜,并念与韩信有故旧之交,乃将韩天保赐姓韦改名为韦云际。
养以为子,亲切关怀,派专人教养,韩天际天性聪慧,虚心聆教,学文练武,十九岁被赵佗封为士官。
其后代子孙,遍及两广,这是韩改韦的起缘,也是韩改韦之第一代,故今两广韦姓均尊韦云际为始祖,理为此也。
另据介绍,到韩信的十九代孙韦斯明于唐高宗年间(650-683)生于广西,自幼勤学苦练,文武兼备,后来考取了举人、进士,曾任湖广监察御士,任职多年。
由于已是唐代,因而其告老归田之后回复山东,居住在青州府益都县白米街糯米巷,教子育孙。
到第31代有一名叫韩天贞的裔孙与同盟亲友谭三跃、谟辉烈,因佞臣诬告韩天贞之叔辈韩地旺等人与元朝末年河北韩山童的义军有联系,反抗元朝险遭元朝当局追杀夷族而逃到广西。
韩天贞改名韩天贡,谭三辉改名覃怀满,谟辉烈改名莫天辉。
这是第二次韩改韦姓,亦是韩信第五十二代裔孙韩天贞改名韦天贡,故称之为现代韦姓始祖第一人。
相传韦天贡定居宜州之后,辛勤劳动,建立家业,数年过后,积财颇丰,声誉益升,明朝洪武初年,时值贵州荔波一带内乱频繁,其奉朝廷之命,随同大将刘明逊、陈广辉带领大量兵马前往进剿,不数月战乱平息,论功行赏,荣获黄金千两,银五百两,金花一对,银牌一方,红缎五匹,并留州任事。
数年之后,东兰、风山有魏作文、魏作武争权夺利,刀兵相见,百姓受害,韦天贡、覃怀满、莫天辉三人又奉令招兵随刘、陈两位大将军前往征剿,平乱之后,论功封职,韦天贡授东兰士司官,覃怀满任河池三旺分防士司官,莫天辉南丹士司官,均为世袭官职。
其余官兵乡勇,分居各地,安家立业。
相传韦天贡后来到广西宾州(今宾阳县)扬老村,经媒人介绍与宾州南街周家三妹成亲,覃满怀娶李桂妹为妻,莫天辉娶梁小妹为妻。
其中韦天贡与周三妹育有九男三女,男即玉龙、玉凤、玉虎、玉珍、玉璋、玉豹、玉跃、玉坤、王乾、女即美英、美雄、美女(或称美汝),还有庶室罗氏生万日、万喜、万
成、万龙。
杨、冯二氏又生万熙、万红、万卜、万岩、万邦、万章、万年、万世。
万熙开熙住东兰州,万成住长江哨兰阳,万红居泗城府,今凌云万卜住那地州,后迁马山、都安等。
万岩住本乡隘洞,万日住南丹城,万喜住河池州本衙门,万邦住三旺司(下旺)作士官,万章往宜山都落籍,万年住宾州独山村,万世住九圩。
以上所述,是韩姓来源,和淮阳韩信的历史。
和南越王赵佗收养韩信之遗孤韩天保,以及赐姓韦,改名韦天际之经过。
以及韩信十九代孙韦斯明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及第之后,复回原籍,荣归故土。
复回韩姓,和韩信三十一代裔孙韩天贞与好友谭三跃、谟烈辉等三人被迫离开山东来到广西,第二次韩改韦姓,即韩天贞改为韦天贡等等,是根据兰田瑶族乡龙胜寨韦家寿先生于年月与韦、韦等人到宜山、等地考查其韦姓源流及其始祖所在地带回之当地韦天贡后裔们所整理的有关资料写成的。
关于韩改韦,居在灵川的多数韦姓后裔认识基本统一。
兴安县韦姓族人于一九八二年六月在关于要求恢复壮族族别的报告中说到,韦公佑是韦天贡第八子韦玉坤迁往环江县耐禾一带居住之壮族的后裔,但未说是谁人之子,且与其到灵川西乡来驻守隘口据居住在灵川境内的韦姓流传,且有族谱记载,分别还有韦万教、韦法禄、韦法值等,同时梁姓、陈姓的始祖亦是同一时候所到灵川,因此,以笔者所识,关于灵川的韦姓壮族是否全是韦天贡之后裔和是否都是从庆远府同一时间,同是到灵川西乡等来平剿匪乱等等,则有待于统一认识。
也正由于以上所述及之韦姓历史、族源,以及到灵川的时间和世系等等,由于缺乏具体的历史资料记载,因此这样也只能凭借各个家庭收藏之族谱、古墓碑以及长辈们之口头流传等等为依据而矣。
(二)居住在灵川各地韦姓壮族的源流世系
①据兰田圩上韦仕辉所提供、所保存的道光十五年(公元年)“富篇此支宗支簿”记载,他们到兰田的最早祖先是韦万教,祖籍系广西省庆远府南丹城,思恩县金兰乡即今东兰公社籍,由明洪武年间同马鞍始祖韦公佑带兵征贼,于成化四年来到桂林府灵川县西江口把隘,成化五年始祖等人招韦、陈、梁、侯四姓同在西江分住把守隘口,据该族谱记载,以韦万教为始,圩上韦姓壮族如此已经有十七代,约400多年时间了,即始祖韦万教,二代始祖韦思塘,三代祖公韦念宇,四代祖公为富篇,五代韦海云,六代韦廷现,七代韦宝善,八代韦光祖,九代韦道辉,十代韦代,十一代韦仁豪,十二代韦应春,十三代韦字继,十
四代韦仕琪,十五代韦汉迪,到韦汉迪之子韦,孙韦,共十七代。
②据西州村韦金生先生介绍,他们的始祖是韦法禄,亦是与韦天佑、韦万教等人一起到灵川来平定匪乱,留在西江把守隘口的,以韦法禄为始祖,到现在也已经有代人,近400年时间,第一代韦法禄,第二代韦宇金,第三代韦朝君,第四代韦技美,第五代韦益龙,第六代韦忠代,第七代韦天佑,第八代韦英辉,第九代韦祖平,第十代韦富山,第十一代韦贵金,第十二代韦成章,第十三代韦龙飞,第十四代韦金先,第十五代韦玉红,第十六代韦满浩,第十七代韦刘炎炎。
③现在仍居在青狮潭水库库区,就地往高处搬迁的青狮潭镇塘家尾和从塘家尾村搬迁到同是青狮潭镇所辖的西边村韦姓家族,据西边村韦思禹先生所提供的光绪十五年(1889年)韦国瑞整理的《韦氏宗谱》记载:“始祖韦宫右(当是韦公佑)自明奉庆远南丹土州石坪村籍,自明奉调至灵剿平六都(今九屋)山谷地方苗匪有功,留居于此,赏给各处隘田隘山耕食世守,所以有獐田乡即有隘山,六都岭底村等处即有韦公洞,以纪其功。
嗣因兴邑有苗匪发生,又调始祖司总令,带同始祖妣陈并壮丁前往剿服,即住兴邑樅山头,后年迈寿终,始祖及妣氏陈就地卜吉安葬。
因后来到民国年间改清田税始无獞田名目,统作官田。
二世祖居塘家尾,名法俸,合狼脊村白廷万共守狼脊村门雷公隘,其余难以备述,聊示此以记其本来。
”
据韦思宇介绍,自韦公佑、韦法俸为始到现在,居住在塘家尾,西边两地同宗同祖的韦姓壮族,已经有代人,即始祖韦公佑,一世祖韦法俸,三世祖韦龙兴、四世祖韦右宇,五世祖韦仁和,六世祖韦茂富,七世祖韦长梅,八世祖韦意凤,九世祖韦举华,十世祖韦之文,十一世祖韦成桂,十二世祖韦国瑞,十三世祖韦善培,十四世祖韦恩俊,十五世韦文学到其子,孙,亦是十六代人,与西洲村韦姓壮族到灵川的代数、时间,基本相似。
④据兰田瑶族乡龙胜寨韦家寿先生介绍他们之始祖乃为韦师值,号法乐,亦是与韦公佑同姓同宗,同是到西江平剿匪乱后驻守隘口,定居于此。
现在已经有20代人,450多年的时间。
即:韦师值——韦传结——韦度源——韦列登——韦根隆——韦敬财——韦志寿——韦文星——韦明伦——韦启智——韦祖全——韦宗华——韦万铭——韦代继——韦长早
——韦发义——韦松艳——韦家泉——韦廷跃——韦志华。
据韦介绍,韦师值的后裔,现在,除居住在兰田之外,还分别有迁往堰头,以及兴安、四川等地。
⑤据县邮电局退休职工韦桂山和居住在青狮潭公平管理区的乔头村韦瑞生两位先生分别提供的《韦姓宗谱》均载及,原居住在公平下车、乔头、戽水田等三个村的和修建青狮潭水库之后搬迁到灵川镇同化新牛路村的韦姓人家同是韦公佑之后裔。
据族谱所载,他们的分枝始祖名叫韦定安,是韦佑定之子,韦公佑之孙。
相传,同样是奉官府之令经马鞍调到公平乔头来驻守秀峰隘。
据说,原来居住在乔头与大洲村之间的田垌中间,后来人多族繁一分为三,一部份到乔头,一部份到戽水田,一部份到下车建房立村。
现在除乔头尚有几户就地往高处搬迁之外,其余户与下车、戽水田村的一起由县政府统一安排搬迁到灵川镇同化老牛路村后建村,名曰新牛路村。
据其族谱所载,这三个村到灵川已经繁衍十七代人了。
即韦公佑——韦佑玉——韦定安——韦龙海——韦德富——韦礼荣——韦鼎华——韦充珠——韦充珠育四子,长曰韦凤鸣,次曰韦凤奇,三曰韦凤朝,五曰韦应忠——韦天忠——韦秉城——韦乔生——韦盛胜——韦庆国——韦,约计年时间。
⑥居住在公平李家村的韦姓壮族,据该村已故之韦水乔先生于1993年癸酉岁孟秋月所整理并遗留下来的《韦李氏族谱》所记载,他们的始祖与乔头、下车、戽水田三村同是韦定安(其墓葬龙凤岩村旁左侧青狮潭水库岸边)。
到李家村定居之后改姓李,以其在谱书上所写,到李家定居第一代名叫李贵平,相传之所以韦改姓李,一是不堪当时统治阶级和地方劣绅之歧视;二是为使子孙读书之后能够参加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一旦考取举人、进士,或考中状元,不仅可以为国家、为社会出力,而且可以荣宗耀祖,出人头地,永不受人欺凌。
其后来有裔孙李景仪于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参加广西乡试,考中了举人。
后族人在村之左边建了一座两进三开间的祠堂,其大门上堂堂正正的题写了“韦李宗祠”四个涂金的匾额。
建国后,于一九五三年呈请政府同意批准,复回姓韦。
其所到灵川的时间、代数与乔头、下车、戽水田基本相同。
一九五八年修建青狮潭水库之后,有20多户就地往高处搬迁。
另有十多户,一部份搬迁到灵川镇上窑村插队安家,另外几户与下江涂家、元洲龙家等搬迁到定江镇法源建立新村。
⑦居住在公平寺基寨的韦姓壮族,据葬在该村后面地名叫老虎岭,于一九八五年清明节
族按照原碑,重立之其始祖韦应瑞墓碑墓志文所记载:“始祖之祖籍系山东省秦允府磨石村,迁居广西南丹州,移居庆远村,又移南宁府,后迁居桂林府灵川县一都,广置田园,有祭田乙丘,田拔二十四个,志立榕树边。
至太祖应瑞移居落业七都二里寺基寨……原命生于康熙辛未年二月廿五日吉时,享寿六十七岁,大限殁於乾隆丁丑年五月廿四日吉时……。
於乾隆戊寅年命匠勒碑为记。
”
韦应瑞生於康熙之辛未年,即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殁于乾隆丁丑年,即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57年,戌寅年立碑,戊寅年乃是其死后之第二年,碑上所记之事应可信。
新立之碑记载,韦应瑞之后裔,有迁居义宁(今临桂五福镇)新寨和龙岩,有迁居本地联合山口村山上孔里村,还有迁居青狮潭镇之马场村。
但是,韦应瑞碑上和该村续修的《韦氏族谱》均未写清是谁人之子和什么时候,为什么从南宁府直接迁到灵川一都那个村,因为一都只写了在榕树下,但该榕树树址究竟在何处,后来又为何迁居寺基寨。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考察清楚。
该族谱,以应字辈为首,撰立了二十四个字的字号,即:
应海里仁钦,松金传习世。
抡家兴善德,忠厚宽宏。
才文贤广,韦贤登名高。
现呈玉彩,
万代都富贵,壮族永吉祥。
据该村退休教师韦振雄老先生介绍,该字号现已排列到“德”字辈了,这就说明,自韦应瑞为始,韦姓壮族到此已经居住十五代人,约370多年时间了。
⑧据居住在公平山上孔里的韦先生介绍,居住在孔里共有1户壮族人家,但同姓不同宗,他们这户相传祖籍山东,后到广西庆远,从庆远到灵川一都三居住,再经一都三迁居到孔里,究竟什么时候,因何迁居于孔里,因没族谱记载,无从查考。
⑨居住在灵川的韦姓壮族尚有孔里村、中间江、江背以及九屋甜菜岭、东源簸箕圹、泥竹岭、潭下合堡井背、大地上等村,因户数、人口较少,对他们的族源以及生产、生活情况均未作了解。
(三)陈姓壮族基本情况
据海天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出版学之主编写的《百姓祖宗图典》一书介绍,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之后,找到一个名叫胡公满的人,封他在位于今河南省南部和安徽省的西北部一个叫“陈”的地,建立陈国,建都宛近(今河南淮阳)。
相传胡公满乃系舜的后代,他在陈国奉祀其先祖舜帝。
公元前479年为楚所灭,后来他的子孙以国为姓。
陈姓在全国的人口很多,分布亦广。
此为陈姓之由来。
在灵川,陈姓壮族主要是居住在兰田瑶族乡的下马鞍、新寨、枫木底和一九五八年修建青狮潭水库,一九六八年十二月由当时的临桂、灵川县人民政府统一安排从兰田下马鞍村搬迁到今潭下镇大泉村公所所属心肺岭重建之新马鞍村。
据下马鞍陈敬德、新寨陈树仁、新马鞍陈家强等三位老先生分别介绍,现在居住在下马鞍人家的始祖叫陈仁碧;居住在新寨和枫木底的始祖叫陈仁左;居住在新马鞍的户陈姓人家中,其中有户是陈仁右,有户是陈仁碧和户是陈仁左的后裔。
陈氏三兄弟,仁碧居长,仁左次之,仁佑是老三。
据他们分别收藏于民国廿五年(公元1936年)和一九九九年新续修的《陈家族谱》记载,陈氏祖籍山东,祖辈迁居广西庆远村南丹州思恩县东兰乡河池都,镇守西山石坪村。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西乡蛮作乱,于洪武三年,一说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调东西二乡隘兵头目韦公佑、黄山益、黄聚财、黄茂兴和他们的三位始祖带领隘兵数千人先到茶峝安营,洪武七年抽洞隘兵名往南容县镇守防贼匪,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在猪羊等隘(永福县辖地)捕获贼头潘天三、石天林等,解送上司高总府分巡道台前,重赏花红银伍拾余两、黄牛拾只、盐拾篓、分派众军,记功三次。
遍山一十八隘平服,人民安居无征伐之患。
上司传齐隘兵派(到)各隘把守,每隘又立总管、隘甲、隘长。
韦公佑统带韦、陈、梁、侯四姓镇守西江马鞍隘,均分八营居焉。
陈姓其始祖与韦公佑正住隘口,隔河两营居之,故名马鞍村(实际上是因其村靠有一小山似马鞍形而得名)。
至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二月初九日,湖南杨岗猫蛮天林、潘黑等劫杀富江,捉获人民,彼时尚未出兵救治,至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正月十九日,猫贼大乱,复杀富江、白旗山等处,捉去男女数百口及杀伤甚多,众贼布旗山林,无兵征伐,邻乡百姓闻风而逃。
总管韦公佑与陈姓始祖因上司招抚西江,为与别营隘业未清,拖延日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