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的定义有三种:

1.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2.是泛指一般知识3.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文化广义上大体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两类,主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亚文化分为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阶级性、时代性、继承性、民族性、地域性这五个基本特征。

三、中国文化史的主要任务:

1.阐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化艺术人物及其著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整理文化古籍

4.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5.认识国情,承继传统,务实创新

第一章

一、中国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总体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2.形成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和人与天地参的文化观念

3.促成了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格局

4.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封闭性

5.形成一方区域文化,从而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a.强化了中国人重土、思乡的情感,形成了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文化心态

b.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精神

c.造就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民本主义传统

d.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精神

三、广义文化分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主文化、亚文化。

第二章

一、《周易》是什么?

是一部以占卜为形式,以符号文字表示上古朴素科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的奇书。

二《周易》的基本文化观念和精神:

1.一是刚健有为的人生观

2.二是法象天地、厚德载物的崇德观

3.三是太极两仪的宇宙生成观

4.四是穷变通久、物极必反的辩证发展观

5.五是统合直观或辩证直觉的思维方式

三、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在科技上,中国古代比较发达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渗透着阴阳五行学说

2.在社会历史观上,形成了五德终始历史循环论

3.在政治伦理上,形成了尊阳卑阴观念

4.在哲学上,形成了几乎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概念和辩证直觉的思维方式

5.消极影响,在神秘化过程中形成了汉代谶纬神学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第三章

一、早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1. 自然无为的老子学说

a以“道”为本的自然主义世界观;

b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c去理取道的伦理观;

d回归原始的社会历史观;

e冥想直觉的认识论;

f有无相生的辩证法;

g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观

评价: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大师和智慧大师,《道德经》上承远古文化,下启百代私学,集上古文化之精华,开中国学术思想之先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它与《周易》、《论语》同为中国古代三大文化典籍,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逍遥无稽的庄子学说

a.继承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b.“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或诡辩论;

c.“心斋”、“坐忘”的得道途径和逍遥无羁的人生观;

d.“同与禽兽居”的消极悲观落后历史观;

e.“马生人”的生物循环转化论;

f.自然朴素、至大自由的审美观

评价:老庄道家思想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并有贬低人类理性和进步的倾向,但决不纵欲妄为,它主张顺应自然,不为利趋,不为物累,不为得喜,不为失悲,得之高瞻远瞩,失之以不变应万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早期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1 以“仁”为核心的孔子学说

a.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观;

b.“为政以德”的政治观;

c.重人事、轻鬼神的天命观或宗教思想。

2.“民贵君轻”的孟子学说

a.民贵君轻的“仁政”论;

b.性善论“四端”说的伦理观;

c.“动心忍性”的练志精神;

d.“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

3.兼纳百家的荀子学说

a.“天行有常”和“天人相分”的天道自然观;

b.“隆礼重法”、王霸并用、“平政爱民”的政治观;

c.“化性起伪”(化恶为善)的性恶论;

d.“解蔽”、“征知”的科学认识论;

e.利义兼顾的利义观。

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观点,它构成了互相联系的统一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对待自己是正确对待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基础,而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完满实现,又是通过正确处理与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体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是统一的。

三.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比较突出的地域性文化及其特点:

1.齐鲁文化,承继周礼、重传统,尤以儒家的肃穆为重;

2.三晋文化,是法家的策源地,民风强悍,开学习域外文化之先河;

3.秦文化,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重视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宗法观念不强,大胆引进贤能人才,以勇于进取、励精图治的法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4.楚文化,以幽远清丽、奇幻玄思的庄子到家思想著称。

第四章

一、古文经学:古文经是指秦代以前用古文(多为籀文和金文)书写而由汉代学者加以训释的儒家经典,而古文经学即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一个流派。

今文经学:今文经是指汉初由儒生口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而今文经即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

特点:

a.前者强调的是历史,讲文学训诂,究明典章制度,重在探讨经文本义;后者强调经世致用,将阴阳灾异,重在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

b.前者主张复古,学风朴素认真,却常常失之烦琐;后者主张合时,学风活泼自由,又往往流于空疏荒诞。

二、秦汉的主要科技成就:

1.数学方面,远古数学萌芽与商周十进制、算经十书之首的《周髀算经》、中国数学圣典《九章算术》

2.天文地理方面

a.天文学:①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太阳历》②各种天象记载——天人感应说和谶纬神学的产物③张衡的浑天说

b.地理学:①长沙郡国南部舆地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大比例尺地图②班固《汉书·地理志》——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③张衡“候风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方位测量仪

3.医药方面,《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外科手术

4.司南和造纸术

5.建筑方面,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汉长安城

6.农学方面,著作《氾胜之书》、《四民月令》,西域农产品及文化东来。

三、汉代文史艺的主要代表作:

1. 汉赋

a.小赋:张衡《归田赋》、祢衡《鹦鹉赋》

b.大赋:梅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扬雄《长杨赋》和《羽猎赋》、斑固《两都赋》、张衡《东京赋》和《西京赋》。又以司马相如为最

2. 汉乐府,以《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

3. 史学,以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为代表

4. 书画,出现隶书、草书,代表作《升天图》

5. 雕刻和建筑,一是霍去病墓,二是雕塑马踏飞燕,三是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汉长安城

第五章

一、什么是玄学?

魏晋时期以老庄道家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烦琐且已衰微的两汉经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的一种哲学思潮。

魏晋玄学分为四个阶段:正史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西晋玄学,以裴頠、郭象为代表;东晋玄学,以张湛为代表。

二、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影响:

a.在文学上,产生了《文心雕龙》和《诗品》两部中国古代有名的系统文学理论专著;

b.在数学上,产生了刘徽《九章算术注》与祖冲之的圆周率;

c.在农学上,产生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d.在地理学上,产生了郦道元的《水经注》。

三、佛教基本教义:一是苦、集、灭、道;二是五蕴说;三是十二因缘

四、魏晋南北朝佛教华化的基本情况:一是站稳脚跟;二是法显西行;三是入乡随俗;四是朝廷支持;五是规模壮大;六是反佛灭佛

五、、佛教华化中比较有名的石窟造像艺术: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刻、四川乐山大佛

六、道教渊源:一是古代的魂魄崇拜和民间巫术;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盛行于西汉初期的黄老道家思想

七、道教的基本信仰:

1..奉老子为教主,尊老子为太上老君;

2.以“道”为最高信仰;

3.以“三清”为最高尊神;

4.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

5.洞天福地神仙世界;

6.受佛学影响,衍生出轮回成仙说、善恶报应说、天堂地狱说等道教信仰和思想;

7.受儒家影响,以神仙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

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主要形成的派别:丹鼎派,葛洪;茅山派(上清派),陶弘景;南天师道(灵宝派),陆修静;北天师道,寇谦之

九、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