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的殿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美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的殿堂
作者:陈芳
来源:《海峡科学》2013年第05期
[摘要]该文结合幼教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审美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受忽视的原因,重点阐述了文言文教学怎样渗透审美教育以及实施美育的几种常用方法。文章认为,在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活动应是自主的,教师在渗透教学中是主导,自身就应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掌握美育的几种方法,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在具体教学中使审美教育积淀其中,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完全可以用美育为它开辟一块“英雄有用武之地”,美育会让文言文教学春暖花开,给文言文教学这座冰山带来消融的希望。但中职学校的文言文教学仍是教学的死角,美育在中职学校的文言文教学中更成了阳光下的阴影,春风吹不到的玉门关。文言文该怎么教?教师该具备什么样的美育能力?所有的问题摆在眼前,都需要思考,都需要解决。
1 中职学校的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总会让教师感到无奈,特别是文言文单元的教学。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根本不感兴趣,更不要说是文言文了,课堂上教师自讲自听是家常便饭。学生认为文言文难懂,上文言文课枯燥无味。问他们初中老师怎么教文言文,一致回答:“读——翻译——讲语法——讲练习——背”。整个过程平淡无味。问他们是否学过很美的文言文,大部分学生说有,只是老师教起来就不觉得美了。这样的教学结果并非教师所愿意看到,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无法回避。是谁破坏了文言文的美感?是谁让学生感受不到“文言之味”,以致兴致索然?是谁把我们的学生远远挡在文言文的殿堂之外?
2 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审美教育
文言文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受“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概括意义,提出的问题总是直逼主题,却忘记了审美教学是情感的、形象的,使审美教育受到了理性的挤兑,变得抽象而晦涩。于是,从古到今我们不遗余力地为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而喝彩,可“桃花源”却是他逃避现实的“铁证”,既然是逃避现实,那就应该要批评,很少有人关注过陶渊明受伤的灵魂在审美现实中的自我拯救和解放。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拔高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高度,却不注重在教学过程要传授给学生情感体验。如此教学,文言文有什么美?
单调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无趣。学生对文言文朗读都还不十分通顺,教师就对字词段进行翻译,满堂灌入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文特殊句式,况且多年采用不变的教学方式,致使文言文教学美感丧失殆尽。其实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比较宽松,完全可以给学生一块朗读古文的时间,否则,学生眼中的文言文就是词类活用,就是文言文特殊句式,冷冰冰的条条纲纲,对文言文没有亲和力,距离感让他们难以乏起情感上的涟漪。
3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
首先,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是有误区,他们往往认为只要把字词句的释义教给学生就可以了,没有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必须贯彻在文言文教学中。青少年一旦对美育发生了兴趣并具有审视和鉴赏美的能力,则更能促进他们智育的发展和人生观形成。被选入中职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主要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作品,通俗易懂,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的艺术特点,尝试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者与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正因为古人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积淀在作品中,认真品读会使人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劝学》(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可以使学生明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著精神,并以此勉励自己坚持不懈地求学;《游褒禅山记》(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有王安石“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敦敦教导……可以说,文言文中激荡着古人对生活的热情和思考,它的审美潜能需要我们后人不断地去品味、挖掘。
其次,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高品味的理解是需要有较高的素养。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更应该有胜人一筹的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
(1)感受美的能力。古文所呈现的美的形态千姿百态。要让学生真正地亲近古文,就需要让学生感觉古文中所呈现的美的形态,之后才会融进古文学习所特有的审美境界中。教学中教师最大的魅力就是能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把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美传达给学生。比如,从《季氏将伐颛臾》(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简洁有力的论辩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雍容和顺而又极有原则的仁者的人格魅力,从《庖丁解牛》(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晓畅透辟的说理之中感受到《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千”的语言之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深情地朗读,体会古代散文语言的凝练之美。语文教师平时要时时留心积累生活,关注时代时事,丰富阅历体验,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地向学生传送作品的人、物、景的形象美,品味词语的意蕴美,捕捉古文的音乐美,感悟人物的人格美等,美育的精髓就在教师循循讲授中为学生的美育素养提供正确的认知方向。语文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把自身对美的感受与体验感染给学生,使学生美的感受能力得以增强。
(2)鉴赏美的能力。美带给不同的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同一种描述对象有人认为美,有人不认为美,可见每个人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有差别。善、美、真与恶、丑、假的识别能力,就是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具备这种能力。语文教师就是要在教学中把文学作品中蕴涵的内在深沉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提炼出来,获取自己的审美冲动和审美愉悦,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的影响。
(3)表达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秀内慧中是不行的,还应该把自己对美的感悟和鉴赏的体验传达给学生,不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把古文中的字词句美感表达出来,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师用自己的职业的“铁嘴’,来表达古文所特有的美,这样经过教师的引导,就会让学生管窥一豹,感受到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如《鸿门宴》(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刘邦和项羽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表现得更加集中,在教师抑扬顿挫、引人入胜的的分析中,让人物形象鲜活地“站立”在学生眼前。教师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了美的神韵,从而自己也习惯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三,为我所用——文言文教学实施美育的常用方法。
(1)指导学生“美读”
文言文的美感需要阅读者全面感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美读”。感知文言文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读出声。学生在多次朗读之后对文字有了感觉,那么文言文平面的义字就变成了立体的,阅读者会积极地调动全身的感官去触摸、去感悟,这样感知教材就由单一变成了全方位,审美埘象的美就不知不觉地融入阅读者的身心。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魏征将论述的国家问题连缀成文,比喻、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如朵朵耀服的鲜花盛开其中,诵读起来铿锵有力。教师费尽心思地讲解古文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好的结果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而真正能揣摩品味作品内在意蕴,只有引导学生诵读,品读。通过全身心投入地诵读,揣摩文字,摸准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脉搏,自然就获得诵读的快感和美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也就在自己体验中慢慢具备了。语言文字看似是死的,没有生命力,但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内心去发现它,去亲近它,移情到这个审美客体上,就会和作者一样产生审美的共鸣。
(2)引导学生“遵路”
形象是具体的,美是抽象的,美只有与形象结合才显现出美感。美育的形象性就需要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表现出来。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渗透着对这个形象的喜怒哀乐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教师要使学生准确无误地认识、把握形象,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全方位感知文章时理清文章的思路,即遵循全文的思路,在感情共鸣中进入审美的最佳境界,获取审美的愉悦。比如《鸿门宴》刘、项双方自始至终充满矛盾,二者的形象美就是在矛盾冲突中显现出来。司马迁把两个阵营里主要人物安放在剑拔弩张的斗争中,通过他们各具特色的语言、神情、动作来展示两个不同风格的英雄的性格。学生就在梳理思路中强烈感受到人物带给他们的艺术美感。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自主地进行阅读,没有教师对人物的解析,没有教师把教参中人物的标准强加给学生。在学生自主阅读中,逐渐有了自己对人物独特的理解,人物的形象在学生愉悦的阅读中更加丰满。
(3)带领学生“入境”
美育的情感性要求教师在古文教学中适时地把学生带到人物所处的境地,带到文章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感官全方位地触及文章所展现的特定情境,全面感受文章的色香味,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