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八大误区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现就当前中小学校德育主要问题和瓶颈思考如下:

学校的德育工作,始终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难以摆脱时代背景的制约和引领,同样,变革和发展了的时代更会对学校德育产生冲击和影响。整个社会的重智轻德,师德精神的衰落,强势的成绩评比、让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让我们的课堂只见分数不见人。而就学校德育自身来看,传统德育思维的桎梏,路径选择的疑惑,实践创新的缺陷,实效评价的式微使学校德育陷入专制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等误区中难以自拔。

(一)德性精神的空场——以“得”劝“德”的功利主义

对于现实主义冲击下实用对精神的超越,德育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越来越以名利的虚荣劝诱学生行为,以实用主义的理念实现道德规范,以自然科学的教学模式来传授道德规范。这种将德育仅限于培养学生获得机械而琐碎的行为习惯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产生华而不实、逢迎乖巧、虚伪做作的程式化道德或行为的伪善。如某些学校开展的“道德银行”活动,表象上、短期内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缺乏德性精神的过程实际上造成了道德价值的异化和衰落。

(二)操作策略的宰割——就德论德的狭隘主义

学校德育的低效,来源于学习生活这一真正基础的丢失。我们常年把德育的基础建立在“塑造人”的单向性工作上,就德育论德育,无视或忽视了学校德育的真正基础——良好教学生态、美好的学习生活。而事实上,课堂生态、学习生活做为学生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学生独立人格、主体精神得以启动的发展,形成美好德性的摇篮,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道德发展的未来走向。所以,现实学校德育中这种忽视了教学生态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割裂操作,时间和空间仅是课余的,行动策略仅是业余的,影响和作用仅是附加的,效果必是杯水车薪的。

(三)强制灌输地说教——居高临下的专制主义

从传统德育的形式上看,以文本化的材料为核心媒介,以价值规范的解释与讲授为主的认知模式,以自上而下的、直接的、强制的管教与服从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主体地位和自觉地反思,其结果是叛逆抗拒或违心的屈从,使学校德育工作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抓就死,一放就散”的尴尬境地。有调查材料表明的,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政教处持否定态度,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政教处的工作成效不大。

(四)道德价值的失真——价值异化的工具主义

在多元文化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多元使得一元的政治化德育主流意识遭到质疑和挑战,德育价值取向的矛盾与困惑导致了道德价值在现实中更多的“说不清、道不明”。在不敢面对、不愿做答的情况下,学校德育为了实现所谓自身的发展和迎合社会

的现实功利需要,在“矮化”或“物化”自身过程中,试图或已经成为控制人的手段,异化人的精神的“帮凶”或工具。如几年一所学校发生的“绿领巾”事件,则是典型的工具主义。

(五)德育目标的空乏——脱离生活的理想主义

德育的空洞表现为目标内容或拘泥于“圣人和完人”的经历,先哲的丰功伟绩,或是空洞口号和冷漠的道德律令。德育的泛化表现为源于传统价值取向的德育功能被无限的夸大,学校德育承担了过于沉重的负担。一方面,德育无所不包,涵盖学校生活一切。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的设计和实施多源于成人视角,由校领导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决定,远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过度空洞、泛化的德育,教师则例行公事,学生则疲于应付。既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支持,更无法取得学生的认同和内化。如某所小学召开主题班会统一的题目为《“三节”、“三爱”主题班会》,笔者认为,莫不如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则更“大气”。

(六)德育形式的僵化——按部就班的形式主义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道德的本质也是实践的。但由于受传统德育图式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有章可循”的“操作图式”,这就必然造成德育实施和改革中的形式化和程序化,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强制灌输。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前已经知道自己说什么、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教师已然将环节烂熟于心,不再需要指导和修正什么,只需配合表演和作壁上观。这

样表演式的德育必然会为爱好广泛、渴望求新的学生所唾弃,其效果可想而知。

(七)德育形式的平庸(甚至低俗)——华而不实的娱乐主义

对课程革新形式“不得其所”的重视,以及师生对德育课程形式娱乐化误解,造成了过滥的花样翻新和肤浅的文本形式与组织形式的呈现。只追求肤浅的表象热闹,忽视了活动本质道德价值的定位,德育氛围营造的过分“后现代”和狂欢化,审美取向庸俗甚至低俗,以形式精致代替内容的精致,造成德育效果的表象化。

(八)变革理念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极端主义

部分学校德育陷入传统机械的“二元对立”思维陷阱,这在这种非此即彼的的决定论中,德育工作要么拘泥于传统固步自封,要么照搬别人的花样无所适从;德育活动要么是虚无或单调,要么是充斥和繁杂。活动已然成为德育的代名词。而德育评价要么是唯学唯上,政字当头,要么名目繁多,价值取向虚无。各种内耗、对立现象层出不穷。这种极端的、运动式的变革禁锢了教师的思想,遏制了学生的道德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法使学生深刻感受德育中道德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综上所述,如何跨越传统定式的藩篱,明确路径选择的方向,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和德育创新的自觉,落实德育实效的评价,已然成为各中小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