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古代汉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注解

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一、阅读古代书面语言的主要障碍

(一)由时空因素造成的障碍

1.时

如:字体的变异;词语的生灭;词义的演变;语音的变化;语法、修辞习惯的不同。

2.空

如:一字多形;雅俗的分歧;外来语。

(二)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

如:讹、乱、衍、脱、避讳、通假、无断句。

(三)由汉字、汉语本身的矛盾造成的障碍

如:字与词的关系;词与语的关系;音与义的关系。

例1:《太平广记》卷250“狄仁杰”条:“秋官侍郎狄仁杰(嘲)秋官侍郎卢献曰:‘足下配马乃作驴。’献曰:‘中劈明公姓,乃成二犬。’杰曰:‘狄字犬旁火也。’献曰:‘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

例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二、训诂的方法(由未知求得已知的手段)

郭在贻《训诂学》: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是释词的方法。……概括言之,约有如下数端: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求语源。(《郭在贻文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04年,第483页)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近代汉语词语考释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和古代汉语词语考释的方法一致的。……近代汉语词语的考释工作,大致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认字辨音;(2)参照前人的诠释;(3)排比归纳;(4)因声求义;(5)参证方言;(6)推求语源。”(《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8-250页)

例1:《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儿剔秃,强夺人屋。……雀儿打硬,犹自落荒漫语。”《广韵·锡韵》:“诋,诋堗,狡猾,他历切。”《广韵·屋韵》:“堗,诋堗,狡猾,他谷切。”《广韵·铎韵》:“泺,泺谎,狂言,卢各切。”

例2:宋曹勋《北狩见闻录·靖康二年》:“臣以银二两博换饮食,卖人知是徽庙,即尽以炊饼藕菜之类上进,反银而去。”

《唐律疏议》》卷六“名例”:“依律:‘贸易官物,计其等准盗论,计所利以盗论。’”宋王元亮《释文》:“贸易,上音茂。贸易官物,谓以私物博换官物也。”据王元亮注反推,则知“博换”即“交换、贸易”之义。

三、古注的重要性

(一)旧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二)旧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三)旧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四)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四、旧注的体例

(一)传

“传”是传述的意思。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经”,把给经典作解释的文字叫“传”。如《诗经》有齐后氏传、齐孙氏传、韩外传等;《春秋》有左氏传、谷梁传、公羊传、邹氏传、夹氏传等。

西汉的“传”主要是一种通论式的文字,大抵陈述经文大意,补以事实等,并非对古书逐字逐句作解。到了东汉,“传”才注重字、词、句的注释,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训诂式的文字。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解,孔安国对《尚书》的注解叫“孔传”(据清人考证,是晋朝人伪作的,所以又称伪孔传)。

(二)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即表明记识书意。郑玄在《六艺论》里说:“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云:“康成(按:即郑玄)特因《毛传》而表识其傍,如今人之笺记,积而成帙,故谓之笺。”“笺”的意思是对毛传有所阐发和补充,但后来别的一些古书的注解,称为“笺证、笺注”之类,不一定含有对原来的注加以阐发和补充的意思,只是“注解”的意思。

(三)注

《说文》:“注,灌也。”“注”的本义是灌注,诠释古书称“注”,乃后起引申义。其得名由来,唐·贾公彦《仪礼疏》云:“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注释古书称“注”始于东汉学者郑玄。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注。”(《左传注流》卷二)郑氏遍注诸经,如《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论语注》、《孝经注》、《孟子注》等。受郑氏影响,其后有的学者也称自己对古书的注释为“注”,如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等。“注”也写作“註”,《一切经音义》卷六引《字林》“註,解也。”但“注”可以是对古书注解(各种名称的注)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郑笺。

(四)疏

义疏萌芽于汉末,盛行于六朝。六朝人去古已远,不但对先秦古籍的词句不易理解,就连汉代的传注也需加以诠释,方能理解其义,义疏之学便应运而生。除此之外,义疏的兴起也受了佛学和玄学的影响。玄学家崇尚清谈;佛教聚徒讲经,极力推衍义旨;于是儒生也为儒家经典作疏,申明经旨,阐发义理。“疏”是相对于“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一步作注,既解释古书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如《礼记》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郭象注、成玄英疏。

(五)正义

所谓“正义”,即正前人的义疏,与义疏一样既解经又释前人传注。所不同的是,义疏可由说经家任意发挥,可违背旧注;正义强调学有所宗,专主一家,对所采用、解释的旧注只能引申而不可另立新说,提倡“疏不破注”。“正义”是指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疏”也可叫“正义”,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但并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疏”,如张守节《史记正义》是注非疏。

(六)章句

“章句”是指“离章析句,委曲支派”,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如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孟子章句》在每一篇后有“章旨”,就是概括一段大意。不过这种解释文章大意的注解方法,并非只在以“章句”为名的注解中才采用,如《毛传》,虽不以“章句”为名,在注释时也串解文章大意的。

(七)集解

“集解”是选取各家的注解,有时也参以己意,如何晏《论语集解》。

(八)音义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的。

五、古注的术语

(一)曰、为、谓之

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强调被释词的特点,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可译作“叫”、“叫做”等。如:

(1)“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2)“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3)“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毛传:“水草交谓之麋。”

(二)谓

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使用时被解释的词语在前,多用于以具体释抽象,以狭义释广义,说明被释词语在句中特指某一事物或有其特殊含义。译为“指的是”。有时也可用来串讲句义,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是)”如:

(1)“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2)“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笺:“迁,徙也。谓乡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从高木。”

(三)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的性质或状态。译为“……的样子”。如:(1)“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2)“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四)犹

注释词和被注释词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用于以意义相近、相同或相关的词作释。译为“等于说”。如:

(1)“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3)《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五)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表示释词与被释词不但有意义联系,而且读音相同或相近。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