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通过大学生活经历由青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毕业时则要尽快适应外部环境,及时摆脱学校带给自己的烙印。此时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人格面临重塑;加之复杂的外部环境,造就了就业前大学生复杂和多变的心理状况及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
不同与大学生活的丰富简单,面临就业时,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会明显增大,这多是由于面对毕业方向选择时,内心产生了矛盾,是就业还是考研,情感也受到冲击,离别情绪的影响,大学经历的单纯,家庭压力,经济压力及突发的状况都会引起大学生心理的震荡。
(二)期望过高的就业心理
多数大学生会对未来生活有着美好憧憬,功成名就的心理也是情理之中,但是也会滋生过高的期望值。大多毕业生希望到生活条件优越,福利待遇好的大城市、企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到条件艰苦但急需人才的边远城市和基层单位,一味地期望安逸工作环境、较高的职位和丰厚的酬劳。过高的就业期望值迫使毕业生总是追求过高的薪水、职位、起点,期待过高的收入回报,并单纯执着向招聘单位提出多种要求,并在即便找不到合适单位就业的情况下,仍将自己的就业的目标定的过高。
(三)不理性的择业观
如今,较为实际和理性的择业观是大学生择业观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择业观处于转型期,因此各种不理性的观念也存在着。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短期效益,忽略长远发展。
很多大学生的把工作条件、收入等短期实在的效益作为择业标准,却忽略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等长远的因素,因而容易选择到与自身并不合适的职业。
2、择业标准易功利
某些大学生的就业目的过于功利和势力,以自我的标准将职业划分高低贵贱的等级,不根据社会的需求,国家的趋势,不愿到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不愿干较为辛苦的工作。
3、传统的择业观仍固有。
在当今社会创业以成为潮流,一大批创业先锋的涌现也为大学生就业打开了新的思路,但仍有很多大学生抱着传统的就业观念不放,不愿意接受挑战,不愿
去冒险,而是谋求较为平稳的职业状态。
4、择业时强调专业对口
在择业时,专业不对口成了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借口,过分强调行业与专业的一致性,限制了自身的就业的范围,设置了就业屏障。
(四)就业人格缺陷
1、自我同一性混沌
就业时没有明确的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因素;在就业时对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等客观因素不能正视,不能客观的、清楚、全面的评价自己,易出现盲目从众与依赖等现象。
2、就业耐挫性差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没有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一旦受挫,就会过分的失望,垂头丧气,意志消沉,并长时间的处于苦恼,烦躁,难过的负面情绪里,不能自拔。他们缺乏对求职中过程中挫折的预判,也缺少遇到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
3、自卑与自负
自卑心理在很多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认为自己的水平不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认为自己能力欠缺,比不上其他参与招聘的大学生等等。另一种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极端表现则是自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4、偏执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①追求公平的偏执。②高择业标准的偏执。③对专业对口的偏执。
(五)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焦虑感在就业过程中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但某些大学生就业中出现过度焦虑就非常的不正常,因为太多没有必要的担心使人经常处于精神亢奋和精神低迷的两种极端情绪中。另外一些大学生就业时就显得过分的急于求成,择业期间总是急于速战速决,缺少对就业形势的客观分析,盲目的进行自我追求。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
某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则表现得相当的被动,不积极参加招聘会,对招聘
单位如果不合适就继续等待,合适时也不主动争取。有些学生则好高骛远,其实已经找到工作,但不轻易签订就业合同,并希望出现更好的招聘单位。另外一些大学生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却在择业时不是遭受挫折就是找到的工作自己并不满意,埋怨怀才不遇。
3、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过程中,同学间相互的比较是有利于良性竞争的,但是攀比会滋生其他的心理问题,吹嘘,夸夸其谈只会把求职演变为相互攀比,较量的游戏。有的大学生对找到工作的同学心存嫉妒,特别是在看到认为条件能力都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好工作时就更加容易出现嫉妒的心理,甚至对同学的工作故意嘲讽、压低、讽刺和挖苦,造成同学间不必要的误解。
4、抑郁与逆反
在就业过程受到挫折后,有的大学生会感到无比失落、失去信心,有甚者还会对外界的环境漠不关心,不进行必要的人际交流,对待事物持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出现抑郁症的情况。而另外一些大学生则存在对积极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的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信息、善意的批评和建议,不愿意相信,不听取意见,一意孤行的去求职。
参考文献:
[1]于秀芝.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思考[J]. 大连干部学刊. 2007(03)
[2]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