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生素的危害性及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抗生素的危害性及合
理应用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浅谈抗生素的危害性及合理应用
摘要:众所周知,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它于1941年应用于临床,可以说抗生素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了10年。

抗生素是由某种微生物所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对别种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对细菌、病毒、真菌甚至肿瘤都可起到抑制或杀灭作用。

正因为抗生素的产生原理,导致其必有的弊端。

由于新型抗生素的不断问世,加之医务人员和病人在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上存在困难,导致我国抗生素的使用达到了滥用的程度,对此,本文将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对策、以及使用中应遵循的原则着手,详细的论述,请老师给予指导。

关键词:抗生素,危害性,合理应用
引言
抗生素是我国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它使用量巨大,居所有临床用药的首位。

抗生素的应用对控制细菌感染与细菌性传染病及降低病死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也很普遍。

如何有效地遏制滥用抗菌药物的势头,加强合理用药,控制细菌耐药的流行趋势,是当前医药研究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

1 抗生素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抗生素临床应用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合成类似物,在体外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在临床应用上,多数抗生素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1]。

除了感染外,某些抗生素还具有抗
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有些抗生素还具有免疫抑制和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

抗生素不仅用于医疗,而且还应用农业,畜牧业和食品工业方面抗生素主要来源于是生物合成(发酵),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方法制得。

半合成抗生素是在合成抗生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对生物合成抗生素的化学稳定性,毒副作用、抗菌谱的特点等存在问题,通过结构改造,旨在增加稳定性,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性,改善生物利用度和提高治疗效力或为了改变用药途径。

抗生素作用机理
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它高等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有4大类抗菌药物: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类药物:属于此类的抗菌药物有磷霉素、环丝氨酸、杆菌肽、B内酰胺类及糖肽类。

由于细胞壁的生物综合期即相当于细菌生长繁殖时期,故此类抗生素又称繁殖期杀菌剂。

而人体细胞无细胞壁,故此类药物毒性低[2]。

损伤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类药物:属于此类的有多肽类抗生素、多烯类抗生素、比洛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归属于静止期杀菌剂。

它对人体的细胞膜也有损害,故毒性较大。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类药物:属于此类的抗生素有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族及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红霉素、林可霉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延长阶段,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为静止期杀菌剂。

红、氯、林可、四环素可迅速抑制细菌的生长,称为快速抑菌剂。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类药物:属于此类的药物有利福平、新生霉素、灰黄霉素、喹喏酮类、磺胺类和抗肿瘤药物。

其中磺胺类的抑菌作用发挥较慢,属慢速抑菌剂。

了解各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选择药物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用机理主要是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结构和干扰其代谢过程。

主要包括:抑制核酸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干扰细胞壁的合成、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或作为抗代谢物。

2 抗生素的危害性
引发器官受损、免疫力低下
使机体各项器官受到损害抗生素虽然可以杀死病原菌,但同时也会给机体带来伤害。

当患者服下抗生素后,抗生素会经过患者的口腔进入胃部,之后经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最后再进入到各个细胞中。

在这一过程中,只有进入患病部位的抗生素才可以杀死病原菌,而其他细胞和器官中的抗生素不仅不会起到杀菌作用,而且还会给患者的肝脏或肾脏带来负担。

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患者的肝肾功能。

另外,某些抗生素本身就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例如,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

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可干扰患者的造血系统,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

研究还证明,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和多粘菌素B能抑制免疫功能,削弱机体抵抗力。

不少抗生素还可引起恼人的皮疹[3]。

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产生“耐药菌群”
在正常人的肠道中,寄生着多种微生素的群体,称为"菌群,菌群"之间互相制约,维持着生态平衡的共生状态,谁也占不了优势,谁也不能脱离约束而无限制地生长繁殖,因而谁也起不了致病作用。

大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时,肠道内对这些抗生素敏感的菌群就被抑制,而耐药的"菌群"则因为失去了"对手的约束而大量繁殖,其结果就是"耐约菌,使耐药性细菌广泛出现不合理、不科学地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

当该细菌与这一抗生素反复接触后,甚至会导致该细菌对这一抗生素的敏感性完全消失。

在一般的杀菌过程中,当大部分的普通细菌被杀死后,原本没有优势的病原菌就会取代之前的优势细菌,大量繁殖。

此时,若存在抗生素的长期刺激,就会使一些病原菌发生变异,形成耐药菌群。

引发“二重感染”
使菌群失调现象频发以及延误临床治疗菌群失调现象是指患者因受到滥用抗生素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其体内正常菌群的细菌数量及细菌种类发生明显的变化,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

该现象通常发生在长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身上。

在这种患者体内,对广谱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已全部被杀死,对广谱抗生素相对不敏感的病原菌却乘机而入并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肺炎以及假膜性肠炎等疾病。

临床上将这一病理变化称之为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会使患者的临床
症状和体征被完全掩盖,从而影响临床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抗生素还有一种"间接杀人的方式,即通过引起二重感染"而杀死病人
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4]。

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

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的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抑制骨髓造血机能
其症状主要有两种:一为可逆的各类血细胞减少,其中粒细胞首先下降,这一反应与剂量和疗程有关。

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可以恢复;二是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少见,但死亡率高。

此反应属于变态反应与剂量疗程无直接关系。

可能与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内线粒体中的与细菌相同的70S核蛋白体有关。

3 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概念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启用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

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5]。

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

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

没有一个固定方案可在不同情况下套用。

笔者认为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抗生素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6]。

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

3)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

3)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如皮肤)。

4)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预防治疗: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感染灶切除时,依据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采用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
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自2004年7月1日起,我国将抗生素列为处方药。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抗生素在普通群众中的流通和使用,但远远不够。

相关的职能部门还应该严格限制抗生素在牲畜和家禽喂养过程中的添加,加强对于医院等医疗部门的监管力度。

明确患者的感染菌是否明确患者的感染菌对于能否有效为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来说至关重要。

这主要是因为感染不同的病原菌可能会导致同一种疾病。

而治疗这种疾病,不同的感染菌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以肺炎这种疾病为例。

细菌引起的肺炎需要应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病毒引起的肺炎需要应用抗病毒药物来进行治疗。

真菌引起的肺炎需要应用抗真菌药来进行治疗。

即使在细菌性肺炎的治疗中,不同类型的细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青霉素G和万古霉素对于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肺炎没有治疗效果)[7]。

因此,及时明确患者的感染菌对于顺利开展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能够给临床治疗提供精准的依据,在就诊时,对于疑似细菌感染的患者,临床医生应尽早将其体液标本送去实验室培养,而检验人员应尽快对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判断。

致谢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对医药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要感谢以往教过我的老师们,辛苦了。

参考文献
【1】徐积恩,朱明珍.抗生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8:222.
【2】张红.研究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4-125.
【3】(美) Christopher Walsh.抗生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00-245.
【4】郑秀玲.抗生素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3:3-5.【5】顾觉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0-224.
【6】赵珠祥,夏红梅.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5-8.
【7】王爱霞.再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5.09: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