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发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医心理学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在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学说、方法和技术。

中医学者对于中医心理学课题的探讨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中期。

那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薛崇成教授等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中医人格、体质以及精神与心理理论的研究,但是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心理学整体发展受阻,中医理论中的心理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国心理学研究逐渐走上正轨,促使国内中医界和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开始对中医学里面的心理学思想、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

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王米渠、傅兴国、陈贵廷等在北京大学陈仲庚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中医心理学说初探的学术论文,并发表于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于是,中医心理学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来了。

中医心理学在接下来的30余年发展过程中,相关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医学里面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并与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逐步建立了中医心理学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出版了一大批中医心理学专著。

从1985年出版《中医心理学》一书以来,到2005年左右,就已经有150种左右的相关书籍公开出版。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年以来,有关学者从现代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角度,探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论文中所涉及到该书的篇名多达32篇,占全书《灵枢》81篇,《素问》81篇篇章的198。

论文内容涉及到现代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思想者达129篇包括前者,占全书篇章篇的796。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心理学思想相当丰富,其中的诸多理论直至今天仍能用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并指导某些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治疗[1]。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同时也受惠于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此外,中医历代医家如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都曾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对七情病因、心理病机、四诊辨证以及临床各科心理和心理养生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中医学者借鉴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对中医学理论进行了整理、归纳、提炼,形成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即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等五论[2]。

后来又有学者把人格体质论加入其中[3],形成了六论。

至此,中医心理学从概念提出到理论形成,逐步成熟、逐步完善。

这些成果,既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对中国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2中医心理学理论形成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如前所述,中医心理

学理论是当代中医、西医和心理学家们用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中医学的特点,对中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以及临床心理治疗技术进行发掘、整理、提高和完善,使之与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

总体说来,中医心理学理论形成的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冲破了传统中医学的固有结构,让最富有特色与优势的中医心理学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验。

就像中西医结合新型理论对传统中医学理论形成的挑战一样,中医心理学促使中医学理论利用现代分析和实验科学以及先进的现代科研方法去分析、解剖自己,发展自己。

第二,中医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借鉴了现代临床心理学的某些科学理论和方法,同时它也对现代临床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现代临床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能完全沿用西方的发展模式和研究思路,必须经历一个中国本土化的过程。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是这一本土化过程的具体体现。

同时,它也会对目前临床心理学原有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作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提出某些疑问甚至挑战,从而引起一些争议。

第三,中医学的生命植根于临床实践,中医心理学也是如此。

中医心理学理论是在临床实践中诞生,也在临床实践中发展。

几千年的宝贵临床经验能够为现代临窗心理学的本土化提供丰富的资源。

由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目前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人数比例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中医心理学必将在世界临床心理学中拥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中医学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中医心理学理论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中医整体论思维和形神一体方法论的影响,中医学关于精神、心理的研究始终没有独立的章节,也不可能形成独立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体论成为中医学的理论特色,自然也是后世出现的中医心理学的理论特色。

但这种朴素的整体思维和形神一体化理论,从方法学上来讲,中医学对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症状证候、四诊诊断、处方用药、预后判断等全部诊疗过程都包含着人的心与身两个方面,它的优势在于把针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融于身体治疗当中,同时也在针对身体疾病的治疗中融入了针对心理的治疗。

问题在于,人的心理现象与躯体的生理现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如果我们只讲联系而忽略区别,就不利于学科的深入发展。

在中医学里面,毕竟没有经过细化的分析研究过程,既没有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的结构、功能进行实质性的研究,也没有针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对人体的独特作用包括生理与病理过程进行实质性研究,导致传统中医学针对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防治与中医其他临床各科没有形成本质区别。

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中医学理论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中医学的学科分化,最终也影响了中医学对临床心理学的认知。

正因为如此,在中医学经典理论中,根本就不可能有中医心理学这一概念,更不可能存在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二,任何理论都是在超越发展起来的。

中医心理学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医心理学当然也离不开这个大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学思想不仅存在于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中,也存在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

正因为如此,中国现代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曾经指出近几年来,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作了初步的研究,已发现我国古代有些思想家的思想中是有不少很值得珍视,并具有科学性的心理学思想的。

其中还有一些是非常可贵,科学意义深刻,光辉夺目,为西方心理学史中以及现代的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心理学原则性见解。

这是我们的心理学家珍。

对于这些家珍,我们急需进一步加深加广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所得到的精华吸收到我国所要研究建立的心理学中来,构成我国心理学自己的另一种重要特色,使我国心理学增添独特的光彩[4]。

由此可见,中医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是中医学工作者的任务,也是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