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基础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药基础研究进展

传统中医药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懈努力,尤其是通过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中医药基础研究,中医药在现代AMI的治疗中,正日益显示其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现就AMI中医药基础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AMI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1,2]

AMI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通常认为AMI的病因病机与气虚、气滞、寒凝、血瘀、痰饮有关。近年来,现代中医在古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AMI的病因病机作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发病原因

心肌梗死的病因可概括为年迈体虚、罹患夙疾(尤以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多见)、情志致郁、嗜食甘肥、多逸少劳等几个方面。

目前多认为过劳、异常气候、饱餐厚味、伤于七情等常为AMI的发作诱因。有关AMI(真心痛)发病诱因的研究发现[14]:601例AMI病人中过劳占32.61%,成为本病的主要诱因;七情太过占10.64%,多因忧虑喜怒,情绪激动有关;醉饮暴食占12.5%,说明发病与饮食不节有关;外感六淫占5.66%,这可能与因遇寒冷心阳受遏有关;其它因素,有9.87%的患者是在睡眠中发病,但病人多数有过劳史,并认为夜间发病可能与阴气盛有关,所谓“阳微阴盛”。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紧张、暴怒、过热、过凉等应激因素可以诱发AMI。

2 发病机理

2.1AMI病因病机的专题论述认为[2]:

(1)正气不足年老体衰、脏腑虚损;(2)痰浊留滞心脉;(3)瘀血阻滞心脉;(4)痰瘀胶着,闭塞心脉;(5)情志致郁,气、痰、血瘀交阻,闭阻心脉;(6)寒邪凝滞,血脉挛急等均是AMI重要的病理机制。心主血脉,气为血帅,气血调和,运行不休。无论阳虚、阴虚,只有导致心气内虚,帅血无权,血行瘀滞,心脉闭阻,心体失养,才能发生真心痛。因此,在本虚中尤以气虚为主;在标实中则以血瘀为主。无论气滞、寒凝、还是痰阻,只有心脉瘀阻,才能发生真心痛。因此心肌梗死病机尤重气虚血瘀。

2.2 AMI病机的三种假说[1]

周迎春等认为:有关AMI病理机制的认识,目前主要有气血学说、脏腑相关学说和标本虚实论三种假说[1]。

(1)气血学说

《素问·调经论》所谓:“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AMI常以疼痛为首发症状,因

此其基本病机不离气血。气血失和在AMI中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和气滞血瘀两种情况。气血失和致病论强调气血在发病中的作用,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2)脏腑相关学说

不少学者从“脏腑相关”理论来论述胸痹心痛。(1)肺与心:肺主气,心主血。肺气虚

弱,宗气无助,无以贯以脉行气血,则心血瘀阻,发为胸痹心痛。(2)肝与心:脏藏血,主疏泄,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则气滞血瘀,心脉不通。肝郁克脾,转输不利,脂浊淤积于脉中,痰瘀互结,脉络不畅而发病。 (3)胃与心:《灵枢·经脉》篇云:“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恣嗜甘肥,痰浊中阻,气血逆乱,上犯胸膺心系则心痛。AMI常见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障碍表现。

中医文献中,部分“心胃痛”、“心脾痛”即是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4)肾与心:张景岳曰:“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安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未有不由乎精”。肾阳不足,心阳鼓动无力;肾阴不足,心阴亏虚,心失所养,虚火内灼,营阴涸涩,均可导致真心痛。

(3)标本虚实论

近代学者对本病病机认识多趋向于“本虚标实”。本虚有气虚、阴虚、阳虚;标实有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然以气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目前,急性心肌梗死为本虚标实之病已成

为共识。但对因虚致实,还是因实致虚却有不同看法。名老中医赵锡武、蒲辅周认为本病虚多实少,因虚致实。邝氏进一步指出本虚贯穿着全过程,因血瘀、痰浊、气滞、寒凝,一是与人体脏腑功能低下有关;二是作为致病因素、发病条件,在本虚的基础上酿成本病。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病机是因虚致实。

近年来,本病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青壮年发病亦不鲜见。部分小面积心肌梗死患者往往无明显虚象,而以标实为主。即便有些虚的表现,也与邪实存在有关。因此有人认为瘀是关键,虚由瘀来。强调瘀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因瘀致虚。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过程中,标本错杂,虚实互见。本虚与标实多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本虚造就了标实的先决条件,标实加剧了本虚的病变程度。本虚是发病的基础,标实是发病的条件。标本之间互相影响,气不帅血,瘀血内生,又可损耗正气;阴虚内热,炼液为痰,痰热内生,又可耗气伤阴;阳虚饮停,饮凝为痰,阳虚易感外邪,故阳虚与寒凝、痰饮并存,后者又可损伤阳气。标本之间又可相互转化和兼夹。由气虚而阳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气阴两虚,阴阳俱虚,甚则阳微阴竭,阴阳离决。血瘀、痰浊、气滞、寒凝四者也可相互影响,兼夹为患。而标实蕴积,皆可化热,在病程中常出现热阻标实证。

气血学说、脏腑相关及标本虚实论三种假说,从气血、脏腑、八纲三种不同角度进行辨证。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有赖于脏腑功能活动。因此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而气血改变,也必然影响脏腑功能。八纲辨证着眼于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病位的深浅、病邪性质的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人体对病邪的整体反应态势的判定,既是高层次的辨证,又是其他辨证的基础。因此临床上多从八纲辨证,宗本虚标实辨治急性心肌梗死。

2.3 心络绌急学说[2,3]

AMI属祖国医学“真心痛”范畴,如《灵枢·厥病》关于“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描述,与AMI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络脉绌急学说认为AMI的发生多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心之络脉,病机有虚实两方面:虚为心脾肝肾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阻于心之络脉。前者为心脉失养,不荣而痛;后者为心脉瘀阻,心络绌急,不通则痛,临床以虚实夹杂者多见。从中医络病学而言,吴以岭教授首先提出了冠心病心绞痛存在络脉绌急的病机新认识,心络绌急与近年倡导的“冠状动脉痉挛学说”相符。《素问·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心络细窄易滞,其挛急拘急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素问·举痛论》亦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明确论述了络脉绌急是胸痹心痛病理机制之一。这比西医学1972年首次揭示冠状动脉痉挛在心绞痛发病中的地位要早数千年。吴以岭教授等所作与络脉绌急相关的实验研究,首先提出中医络脉绌急与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痉挛、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一氧化氮(N0)降低、血管内皮素(ET)增高是络脉绌急的病理基础之一。络脉绌急理论不但揭示了胸痹心痛(心绞痛、AMI)的病理实质,而且为搜风解痉虫类药(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芳香温通法(苏合香丸及细辛、檀香、降香等)、熄风解痉法(止痉散)和调肝舒脉法(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方法治疗真心痛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几年运用中医络病学说防治冠心病心绞痛、AMI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方法上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二)AMI中医诊断的客观化研究进展

中医对AMI诊断及辨证证型与现代客观指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诸如:AMI气阳虚者的cAMP / cGMP比值明显低于气阴虚者;血浆雌二醇及雌二醇/睾丸酮比值增高是男性冠心病患者属肾虚或心气虚证型的参考指标;AMI患者心气虚与左心功能的关系、血液流变特性与血瘀证的关系、血浆内皮素水平与痰瘀的关系等均已得到了各种不同研究的证实[9,10,11]。现就目前一些新的进展作一介绍.。

1.AMI时的C反应蛋白与舌苔[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