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课程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 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 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 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 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 在侧,太阳在后。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 但足三里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
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 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 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 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 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 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 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 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 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 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 二十一穴太阴全。
中线→前线 前线→中线
后线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至胸,交手三阴经。

(二)交接规律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手太阴肺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 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 相交。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膀胱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脏(阴经)里 表里 肺 脾 ↓ 心 肾 ↓ 心包 腑(阳经)表 关系 大肠 ↓ 胃 小肠 ↓ 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 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 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 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 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 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 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 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 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 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 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 交于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眉头直上 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边, 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 肾俞次,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 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魄户膏肓 与神堂,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 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临是委阳,委中在下 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跗阳达昆仑, 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 寻至阴。

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 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 │ 部 位 │ 第一侧线 │ 第二侧线 │ 第三侧线 │ ├──┬───────┼──────────┼──────────┼──────────┤ │ │ 胸部 │足少阴肾经(距 │足阳明胃经(距│足太阴脾经(距 │ │ │ │胸正中线二寸) │胸正中线四寸)│胸正中线六寸) │ │ ├───────┼──────────┼──────────┼──────────┤ │前 │ │ │ │足太阴脾经(距│ │ │ 腹部 │足少阴肾经(距 │足阳明胃经(距 │腹正中线四寸)│ │ │ │腹正中线半寸) │腹正中线二寸) │足厥阴肝经从少│ │ │ │ │ │腹斜向上到胁 │ ├──┼───────┼──────────┴──────────┴──────────┤ │ │ 肩胛部 │ 手三阳经 │ │ ├───────┼──────────┬──────────┬─────────┤ │后 │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 │ │ │ 背、腰部 │(距背正中线一│(距背正中线三 │ │ │ │ │寸半) │寸) │ │ ├──┼───────┼──────────┴──────────┴─────────┤ │ │ 腋部 │ 手三阴经 │ │侧 ├───────┼───────────────────────────────┤ │ │胁、侧腹部 │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 └──┴───────┴───────────────────────────────┘
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心中,出来 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 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 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 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 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 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 末端。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 痛,口渴,目黄,胸胁痛和上肢前边 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 等。 手少阴心经穴歌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 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手阳明大肠经的 简称是大肠经。人体主要经脉有 14条,以各种脏腑为名的有12条, 再加上督脉和任脉。大肠经是其 中的一条。大肠经共廿穴,原穴 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 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 治阳症 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 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 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 三里长, 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 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 二十止。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 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 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的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 《十一脉灸经》 2.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 说形成的基础 3.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 4.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 5.古代解剖学的知识 6.阴阳五行学说的参透和指导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内径》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手太阳小肠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小肠经。出 《灵枢· 经水》。即手太阳小肠经, 《灵枢· 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 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 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 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 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 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以缺 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 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 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 支正小海上肩贞, 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 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 还有颧髎入听宫。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
经脉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络脉 奇经八脉

别络 浮络 孙络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
第二节、十二经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 太 阴 肺 经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足 阳 明 胃 经

足 太 阴 脾 经
手 少 阴 心 经

手 太 阳 小 肠 经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足 少 阴 肾 经

手 厥 阴 心 包 经
手 少 阳 三 焦 经
足 少 阳 胆 经
足 厥 阴 肝 经


五、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经络学说
心病科周柚廷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十二经络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 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
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 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 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 濡养的作用。 流注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 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 肝通。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中焦(腹 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 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 (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 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 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 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 桡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 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 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该经 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 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 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 麻木酸痛等症。 手太阴肺经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 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 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分布规律
上为手,下为足; 内为阴,外为阳; 脏为阴,腑为阳。
手经——行于上肢; 足经——行于下肢。 阳经——行于四肢的外侧——属腑; 阴经——行于四肢的内侧——属脏。
阳经的分布规律: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阴经的分布规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阴经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 循行部位 (行于内侧) (行于外侧)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 前线 手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足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肢 下 肢 中线 后线
足阳明胃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 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 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 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 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 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 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 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 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 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 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 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 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 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三焦 ↓ 肝 胆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 规律: “表里经—同名经—表里经”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 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 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 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 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 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 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 手之阴阳也。” 相 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 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 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 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不仅由于相 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 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 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 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 治疗 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 常交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 者为足经。 2.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 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阳明、少阳、太 阳。 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