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临床心电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机制
心电图是记录心脏生物电流的一种检查手段。如果在描记心电图时,某些原因导致心电流耗损或丢失 ,记录出的心电图波形振幅降低,最终形成低电压心电图。低电压形成的理论解释如下。 ① 心电传导短路: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皮下水肿时,传导至体表的心电流减少。
② 心电传导障碍:肥胖、肺气肿、气胸等。
③ 心电产生减弱:心肌炎、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心脏除极产生的电动力减弱,产生的电流过 低。 约有1%的正常人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随着年龄的增大。低电压心电图发生率增加,70岁以上老年人 可达30%,因此一部分低电压并不表示患者存在器质性疾病。
式:一遇到心电图某个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就开始寻找心肌梗死的证据。心肌梗死只是引起异常Q波的原因
之一,并非唯一的原因。 不过据笔者观察,临床上这样的医师不在少数。正确的思维、准确的诊断是体现临床医疗水平的唯一途径。
肺源性心脏病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心率 P波 P波规律出现,频率86次/min。 Ⅱ、I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倒置;P波时限90ms; aVL导联P波倒置、I导联P波低平;Ⅱ、aVF、Ⅲ导联 P波电压最高3.5mm,胸前导联V1~V2<2mm。 PR间期 QRS波群 160ms QRS时限80ms,I、Ⅲ导联QRS主波向下,电轴极度 右偏。 V1~V5导联均呈rS型,v6导联呈RS型。 ST段 T波 QT间期 ST段无明显偏移。 肢体导联T波低平。 360 ms
持续幼稚性T波
青中年多见,常<40岁 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V1~V4,不超过V4导联 — — 倒置,不对称
2Baidu Nhomakorabea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请参阅相关著作。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性Q波
Pathological Q wave In DilatedCardiomyopathy
心率 P波规律出现,频率58次/min。
常见临床心电图
低电压
心率 P波
Low Voltage
P波规律出现,频率78次/min。 Ⅱ、I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倒置; P波时限90ms;P波振幅肢体导联 <2.5mm,胸导联V1~V2<2mm。 PR间期 180ms
QRS波群 QRS间期90ms,l导联QRS呈r型,Ⅲ 导联呈qr型,电轴不偏。V1~V6导联 QRS波呈rs型。 各肢体导联QRS波绝对值的和均 <5mm,胸前导联QRS波绝对值的和 均<10mm。 ST段 T波 各导联ST段无明显偏移。 除aVR导联T波倒置、V1导联T波低 平外,余各导联均直立,振幅>1/10R。
P波
Ⅱ、I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倒置;P波时限90ms;
P波振幅肢体导联<2.5mm,胸导联V1~V2<2mm。 PR间期 QRS-STT 140ms QRS间期80ms,电轴极度右偏。 V1~V4导联呈rS型,R波递增不良伴T波直立, V5~V6导联呈QS型伴T波倒置;aVL、I导联呈qr型 伴T波倒置,Ⅱ、aVF、Ⅲ导联呈rs型伴T波倒置。 各导联ST段未见偏移。 QT间期 400 ms
①窦性心律;②低电压。
QT间期
400 ms
心电图诊断标准
当三个标准导联或三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QRS波综合振幅(正、负振幅绝对值之和,R+S,R+Q)均小于5mm,心前导联均小于 10mm,称为低电压。三个标准导联或三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QRS波群电压总和小于1 5mm,也可诊断为低电压。 如上述六个导联中有五个导联的QRS波群电压小于 5mm,一个导联的QRS波群电压超过5mm,则称为低电压趋势。 低电压仅在肢体导联出现时,称为肢体导联低电压;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同时出现者,称为真正的低电压。
临床指引
对于成人而言,持续幼稚性T波要与各种器质性右胸导联T波倒置鉴别。
1. 冠状T波
冠状T波与持续幼稚性T波的鉴别见表16—1。
表16—1 冠状T波和持续幼稚性T波的鉴别
鉴别点
年龄 临床经过 波及导联 病理性Q波 ST动态改变 T波特征
冠状T波
中老年多见 符合冠心病临床,包括危险因素、症状、其他辅助检查等 V1~V6导联均可受累 可有 可有 倒置,对称 T波倒置对称是冠状T波的特征(图16—1)。
临床指引
给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集心电图有时颇为麻烦,特别是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一是患者因慢性疾病的长期 消耗,明显消瘦,胸部皮下脂肪少,胸导联的吸球难以紧密吸附皮肤;二是此类患者呼吸困难,呼吸动度 大,以上原因可引起基线漂移,特别是V4~V6导联;三是此类患者多为半卧位或坐位,非日常平卧位心电 图,体位对心电图波形会产生影响,如果患者病情稳定,可嘱患者暂屏气,在屏气时间采集心电图。切忌 因一味追求采集心电图的完美而延误患者的救治(图1 8—2)。
①窦性心律;②电轴极度右偏;③提示右心房、右心室肥厚
发生机制
慢性肺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形成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加,长期会引起右心室肥厚,右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右心房后 负荷增加,继发右心房扩大。 肺源性心脏病的特征是右心后负荷增加,继发右心室肥厚、右心房扩大。在右心室的肥厚过程中,其在胸腔中的位置会悄然发生改 变,严重时,整个心前区均是右心室的领域,左心室被排挤到左后方,如果从心尖观察这种变动,好比右心室沿心脏长轴顺钟向旋转 一样,称为顺钟向转位。 在本专题典型心电图上可以见到右心超负荷的一些心电图表现:型P波、顺钟向转位。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图计算机采集系统判断的 电轴是—1350,额面电轴位于第四象限,其实,这是电轴极度右偏的表现,亦称电轴假性左偏。这在老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很常见( 图18—1),参见第8专题以及图8—1。该患者的电轴实际为+2250。这里介绍的电轴假性左偏的概念很重要,因为它涉及左前分支阻滞的 鉴别诊断。
① 窦性心律。② 病理性Q波:l、aVL、V5、V6导联,请结合临床。③ V1~V4导联R波递增不良。④ T波改变。
发生机制
心肌梗死引起心肌坏死,进而导致电动力丢失,心电图相应导联表现为R波丢失和Q波形成。因此,临床上常 见的一个错误是“一例心力衰竭和心电图显著Q波的患者应该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事实上,任何病理过程, 无论急性或慢性,只要导致某块心肌区域的电动力丢失,都会产生Q波,例如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炎,心
QT间期 440 ms ①窦性心律;②电轴极度右偏;③一度房室阻滞;④完全性右束支阻滞;⑤右心室肥厚。
发生机制
静脉系统内的栓子一旦脱落,经腔静脉系统回流至右心房、右心室后,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即引起肺栓塞。如果栓子足够大, 右心室泵血量骤降,肺循环血流量减少,返回至左心的血量急剧减少,临床上将会出现严重低血压相关的症候群。
早期复极
P波
Early Repolarization
心率 P波规律出现,频率76次/min。 Ⅱ、I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倒置;P波时限90ms; P波振幅肢体导联<2.5mm,胸导联V1~V2<2mm。 PR间期 QRS波群 160ms QRS限80ms,l导联QRS呈Rs型,Ⅲ导联QRS呈qR 型,电轴不偏。 V1~V4导联QRS波的R波进行性增高,S波逐渐递减;
右胸导联T波深倒置
Deep Inverted T waves in Right Chest Leads
心率 P波规律出现,频率88次/min。
P波
Ⅱ、I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倒置;P波时限
90ms;P波振幅肢体导联<2.5mm,胸导联 V1~V2<2mm。
PR间期
180ms
QRS-ST-T QRS间期80ms;I、Ⅲ导联QRs主波向上。电轴
不偏。V1~V5导联QRs波的R波进行性增高,s
波逐渐递减; V1~V6导联由rS逐渐演变呈Rs型。 V1~V3导联T波倒置,V4导联T波低平,Ⅲ导联 T波倒置、aVF导联T波低平。
QT间期
360 ms
①窦性心律;②正常心电图
发生机制
本专题典型心电图是一例6岁男孩门诊体检的心电图,临床无器质性心脏病,其右胸导联V1~v3出现的深倒置T波考虑为正常现象。 新生儿、儿童和成年人的正常心电图相差很大。新生儿T波V1导联常直立,出生后第7天变为倒置,倒置的T波可以持续到7岁,小儿 如果7岁前出现直立T波,反而提示右心室肥大。 不到10%的正常成人V2导联出现T波倒置、双向、低平,v3导联偶见T波倒置,V1导联T波倒置的成年男性不足1%。总之,正常成人 右胸导联T波倒置少见。如果出现≥2个右胸导联T波倒置,酷似正常儿童或青少年模式,且临床无器质性心脏病,称为持续幼稚性T波。 不过,40岁以上的成人鲜有持续幼稚性T波。
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心率 P波 P波规律出现,频率80次/min。 Ⅱ、I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倒置;P波时 限90ms; aVL导联P波倒置、I导联P波低平;P波振 幅肢体导联<2.5mm,胸导联V1~ V2<2mm。 PR间期 QRS-ST-T 160ms QRS间期160ms;Ⅱ、Ⅲ、aVF、I导联QRS 呈qS型,aVL导联QRS呈qR型,电轴极度右 偏。 V1~V2呈qR型,V3呈Qr型,V4~V6呈rS型 且S波宽而深伴V1~V4导联T波倒置。
发生机制
人类心外膜和心内膜的动作电位曲线是不相同的,心外膜存在显著的1相切迹,平台期较短,心内膜1相 切迹不明显,平台期较长。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些差异不会引起心电图发生明显的改变。不过,一部分 个体,心外膜和心内膜1相切迹和2相平台期的差异较大,这样就在心外膜和心内膜之见形成了电势差, 即跨室壁电压梯度,这种电压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引起心电图对应波形的偏转(图1 5-2 )。 心内膜和心外膜动作电位1相切迹不同的原因是心外膜富含参与l相复极的Ito通道,即瞬时外向钾流, 心内膜缺乏Ito。绝大多数人的早期复极是—种良性心电图改变。
肌被电惰性物质替代[淀粉样变、肿瘤、结节病、硬皮病、迪谢内(Duchenne)肌营养不良等]。
DCM患者心肌组织显微镜下常表现为间质及血管周围广泛纤维化,累及左心室心内膜下层尤为多见。探查电极 无疑会在心肌变性、坏死、纤维化的区域记录到Q波(图17—1)。
临床指引
本专题典型心电图是我科一例罹患扩张型心肌病8年、36岁男性的心电图,记录于2010年9月12日。超声心动 图提示全心扩大,左心房49mm,左心室80mm,右心房43mm,右心室43mm;左心室壁运动普遍减弱,未见典型 节段性运动异常,射血分数(EF)21%。冠状动脉造影未见狭窄,因此排除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 该患者左胸导联异常Q波是其心电图的特点之一,说明该处心肌病变重,纤维瘢痕组织取代正常心室肌,这 也间接说明了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差,射血分数仅21%,病情与心肌损害程度有关。 国外文献报道DCM患者异常Q波的发生率为1 5%一45.9%。这种病理性Q波应与缺血性心肌病(ICM)的Q波鉴 别,主要基于临床鉴别。DCM患者年龄轻,无冠心病危险因素,但老年DCM与ICM很难鉴别,确诊需要冠状动脉 造影。复杂的情况是,同一患者可能并存DCM和ICM,主体病变孰轻孰重,有时难以明确。 临床常见病理性Q波的疾病有: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肥厚、浸润性肌 肉疾病、心脏外科手术等。分析临床心电图时应留意病理性Q波形成原因的广泛性,不要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
V1~V6导联由rS逐渐演变呈Rs型。QT间期400ms。
ST段 V3~V6导联QRS波群结束部位J点抬高、ST段缩短 伴上斜性抬高。 T波 除aVR、V1导联T波倒置外,余各导联均直立,振幅 >同导联>1/10R。
①窦性心律;②早期复极。
QT间期
400 ms
早期复极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有:
① ST段与J点一起抬高,J点未回到基线,一般不超过4mm。通常V3导联最明显,V6导联很少超过2mm。 如超过2mm,常提示病理性改变。 ② 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 ③ ST段抬高不伴镜像导联ST段压低。 ④ 出现明显的J波,表现为QRS波终末部出现切迹、粗钝,并参与构成ST段的起始部分。 ⑤ 胸导联T波高大,两支不对称,升支缓慢,降支陡峭。 ⑥ ST段抬高相对稳定,可持续数天、数月不变。 ⑦ 运动、过度换气可使ST段回落到基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