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鉴赏中的美感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音乐鉴赏中的美感教育

[摘要]音乐鉴赏中的美感教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阐述音乐鉴赏的美感特征与美感内容,提出了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音乐美感的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感

音乐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语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对音乐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一、音乐鉴赏的美感特征

1.丰富的抒情性与表现性。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音乐都有它的情感色彩。音乐以其强烈的感情来撩拨人的情思,陶醉人的心灵。它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连断等来抒发变化多端的内心感情。如表现欢乐的情绪,音乐的节奏就明快;表达烦乱、惊惧的情绪,音乐的音响就呈现出不连贯、不规则的样态等。

2.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韵律则是在节奏基础上的变化,给节奏以一定的情调贯穿而形成的。韵律在音乐中表现为起伏变化的旋律线条,使音乐节奏更具有鲜明性。同时,节奏感限制了音乐的特征,协调了音乐的内涵。

3.强烈的过程性与流动性。音乐的物质材料——声波是流动的,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一个声音的出现,瞬间就被另一个声音所替代,它们总在不断地流动,又不断地消失。在这种声音的动态过程中,音乐往往以音调的轻重高低、韵律的抑扬顿挫、节拍的长短强弱等运动形式,把情感的始动、酝酿、发展、高潮、往复、跌宕等运动过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二、音乐鉴赏的美感内容

1.音乐作品的思想美。任何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创作人内心的感受与写

照,都反映了一定的思想主题。一首耳熟能唱的歌曲《走进新时代》,歌颂了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歌曲《东方红》和《春天的故事》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和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革命历史歌曲《我的祖国》《长江之歌》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音乐作品的这种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思想美发挥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启迪了学生的思想,塑造了学生的心灵。

2.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优美的旋律、悦耳的音响效果不但能使人愉悦身心,而且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学生通过听觉音响的效果,再借助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可以从音乐欣赏中感受到更高的音乐描绘的境界。

3.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美。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其情感的丰富和显露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美的音乐作品倾注了作曲家美好的感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创作者的这种情感,一旦被学生感化和捕捉,就会引起共鸣,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观念。

三、音乐教学的美感培育

1.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感知能力。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节奏、旋律、和声、调式、音色等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辨别生活中各种音乐现象的美与丑,体验音乐享受的情感等方面的能力。首先,音乐美感的感知是在感知音乐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反应,只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其次,感知音乐美是认识音乐所反映客观世界的基础,是获得美感愉悦的源泉。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都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必须把听作为音乐美感感知和理解的前提条件。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音乐听觉的辨认来感知音乐艺术带来的美感。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时,让学生用听觉去感知,听辨出音的高、低、长、短;在学习各种音乐记号时,先不要告诉学生具体名称及唱法,而让学生在音乐的实际音响效果中去理解与掌握各种名称及作用。

2.培养学生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音乐教学应从表情开始,并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音乐情感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受到音乐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在听、唱、奏、演中去捕捉音乐情绪和意境。同时,音乐离不开抒情。教师应让学生在音乐情感的审美中受到陶冶,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感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表现音乐美。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鉴别素养。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感知某一音乐现象总是能动地倾注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进行判断。因此,教师在音乐审美教育

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美要求的审美判断能力,通过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正确的审美标准去发现和鉴别音乐中的美。具体说来,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鉴别素养:第一,传授一定的美学知识,让他们掌握鉴赏和评价音乐美的科学方法,明确音乐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第二,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让学生合理地选择音乐作品欣赏;第三,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让学生学习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相关的艺术领域,掌握必备的人文、社科等相关知识修养;第四,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通过课堂讲解等多渠道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

4.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可能培育出不同的情绪感受,不同的情绪感受可能会使学生感觉到不一样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元素。其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超常的想象可以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享受到音乐美。再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音乐题材和自身经历大胆地进行二度创作,感受不同旋律带来的不同感受。最后,形成学生的个性心理。音乐艺术的创造需要特定的思维个性,因此,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有时需要非寻常的个性心理才能与音乐创作者不谋而合。

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音乐艺术活动。参加音乐艺术活动不仅是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美感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艺术活动,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感受、体验音乐情感与音乐美感。特别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参与后,学生熟能生巧,逐步领会并从中体验由美感带来的愉悦,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形式美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进一步接触、感觉、体验美的音乐,促使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音乐艺术活动主要有歌咏比赛,音乐欣赏讲座,合唱、合奏训练,采风创作等各种内容。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不能过于单一,要常变常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音乐作品与相关的戏剧、历史时代、文学等联系起来加以处理,让学生表现音乐情感、刻画音乐形象。

6.创建学生音乐美感感知的环境。首先,应当具备美的情感。只有拥有美的情感,才会拥有美感的教育,才会让一个个音乐的符音变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精灵。其次,应当有美的形象。音乐毕竟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离开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音乐艺术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因此,音乐教师应当有一个美的形象,做一个“美的使者”,力争做到仪表美、语言美、气质美。在仪表上使自己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在语言上使自己的发音标准、清晰,语调适中,表达规范,而且要充满感情色彩,富有感染力;在气质上体现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挚等个性特点。再次,应当营造美的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专用音乐室,配置桌椅、钢琴或风琴、手风琴、教学电子琴、五线谱黑板、教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等硬件设备营造美的氛围。同时,教师要狠抓自身的软件建设,苦练内功,通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高层次的教学水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最优化教学氛围。最后,应当提高自身美的境界。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和不同类型作品的欣赏,浸润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通过创作歌曲的高雅意境而得到升华,进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深切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