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经济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三、比例原理
•
以土地为中心的生产系统中的 主要因素包括:
–
用途、土地、劳动力、资金、生 产工具和经营管理者。
•
只有这些因素相结合,才能生 产出产品,如果这些因素按合理的 比例相结合,就会取得良好的经济 效果。
如何做到按比例?
•
1、优秀的经营管理看一定要 和优良的土地相结合。
2、土地、劳动力和生产工具 的比例相协调。 3、在耕地施用的化肥种类和 数量一定要和作物的需求及土壤所 含的养分相适应。 4、土地和用途的结合也一样 有比例。
•
O
D
B
图3-2
•
OC < OD 表明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用的B因素的数量大 于A因素。 在作决策时,就不能只用其实物数量或价格来决定 取舍,而应由OC·A与OD·B的数值大小来决定。 P P PA ——A因素的价格 PB——B因素的价格 取用数值小的因素。即: OC· A < OD· B,就完全用A因素; P P OC· A > OD· B,就完全用B因素。 P P
•
•
•
•
五、土地利用的内容
•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
•
•
六、我國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
•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
•
一、土地稀缺原理
•
1、科学配置城市土地的功能分 区; 2、在功能分区基础上进行土地 利用的选点布局。
•
1、功能分区
•
功能分区属于宏观规划布局, 一般由城市规划部门对城市各经济 部门所需土地的数量、质量、区位 特征的供求关系合理确定,通常要 规定各功能分区之间的基本界线和 划分原则。
2、选点布局
•
土地利用的选点布局是微观规 划布局,是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 一步落实每一块土地的利用方向。
•
•
一、土地利用的涵义
•
1、概念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 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价值和 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
•
2、土地的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
土地一般是指地球的表面,理解为一个平面的概念。 土地又是立体的,下至地壳,上至大气层,都可以作为土 地的范畴。 农业用地,尤其是种植业用地,一般是平面利用,农 业用地向地下和空中利用的幅度都是有限的。 而城市土地日益趋向立体利用方向发展。在现代城市 中,地下停车场、地下管线网、地下商场、隧道、地下铁 路等等。有些城市地下作三四层空间使用。城镇的高空利 用也越来越多,现代城市中高楼大厦、摩天大楼、高架铁 路与公路、人行天桥、高空管线也到处可见。
第二章 土地利用经济原理
•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 质基础,土地的开发、保护都是为了 更好地利用土地,土地的利用是人类 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
•
第一节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涵义及目标 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
•
•
第三节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涵义及目标
•
一、土地利用的涵义
•
二、土地利用的意义
三、土地利用的制约条件 四、土地利用的内容
三、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模式
•
由于三大功能区在每个城市中 的区位都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城 市土地利用不同的结构模式。
1、土地利用模式的决定因素
•
(1)城市土地市场的自发力量;
(2)城市土地利用的自然规律; (3)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使用 政策等。
•
•
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的分类
•
(1)同心环模式
•
经济财产则往往是凝结有人类 劳动的、供不应求的财产。这类财 产不但通过买卖进行流通,而且其 价格还与稀缺度成正相关,即稀缺 度愈大,其价格愈高;反之,其价 格亦低。
土地是什么财产?
•
如果是自然财产的话,人们就不会 买卖土地,而且地价更不会越来越高; 如果是经济财产,地球上又有许多 土地未开发利用,仅从数量上看,何以 供不应求? 其实,看土地的供求关系不能仅从 数量上看,更重要的是从土地质量上看, 即从土地的土壤肥力、位置等方面去分 析。
•
•
总而言之:
•
人口数量在增长,社会产业的规模和种类 也在快速发展,这பைடு நூலகம்变化都对适宜用途的土地 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因此,具有合适的特性的土地供应,一 经减少到不敷需求的时候,这种土地就可以说 是比较稀少,就值得花代价去购买。”
•
•
([美]伊利等著《土地经济学原理》)
•
说到底,土地的稀缺性,就是适合各种 用途的土地的供不应求。 按照西方经济学 观点,土地稀缺是土地有价的原因之一。
•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念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三、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模式
•
•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念
•
1、概念
2、城市土地资源配置 3、城市土地的使用
•
•
1. 概念
•
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在 城市的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各个不 同项目之间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2、城市土地资源配置
•
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实质上是对 城市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合理分配, 确定土地各种不同的经济用途,使 城市土地利用达到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理想统一。
–
–
图3-4
•
A
C
•
•
•
D
•
•
O
B
图3-4
•
等产量线不与纵横坐标相交,说明
–
这是一种不能完全替代的生产行为也 就是不能考虑只用A因素还是B因素,因 为必须要AB因素同时投入生产,才能产 出产品。 但它们之间还是有部分替代 要确定它们之间的最适替代量时,也 可用式“△A· PA=△B·PB”求得(符号意 义同上)。 这种图形所表示的生产类型 在土地利用中最常见,集约经营 和粗放经营就是该理论思想的具 体实践。
2、涵义
•
(1)土地利用是一个技术问题
(2)土地利用是一个经济问题 (3)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概念
•
•
二、土地利用的意义
•
1、土地利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
2、土地利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土地利用作为一种经济关系,其发展 促进了社会进步
•
•
三、土地利用的制约条件
•
1.人口对土地利用的制约关系
2、使人们在组织生产时,尽 量用同种功用的低价因素替代高价 因素。 下面用四个图例来分别加以说
•
•
明。
图3-1
•
A
•
•
C
•
•
O
D
B
图3-1中
•
OC = OD
表明只用一定数量的A元素或 只用该数量的B元素所生产出来的 产品数量相同,这时,就可完全用 低价元素代替另一种高价元素。
•
图3-2
•
A
•
C
•
•
•
四、限制因素最高报酬原理
•
限制因素即稀缺因素,在完全市场 经济条件下,该因素可包括在替代原理 中。 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 所以,要从理性上增加人们对限制因素 的重视。
从投入生产的土地、资金、技术、 管理、劳动力等因素看,投入时,应以 限制因素的报酬最高为佳。
•
•
第四节 城市土地利用
二、替代原理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倾向购买同 类同用途商品中的廉价商品,如用大宗的 上市的水果、蔬菜代替刚上市的水果蔬菜。 一般说来,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 在质上具有同样用途,或者同样使人满意 的时候,人们就愿意以购买低价商品代替 高价商品。
•
替代原理的作用
•
1、支配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 另一种用途。
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城 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和前提,这 是由城市土地本身的经济特征决定 的。
•
3.城市土地的使用
•
城市土地的使用是指城市土地 经过合理配置以后土地的所有者或 使用者根据一定的经济目的,以及 已配置土地的特征和功能对土地进 行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过程。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城市土地规划布局的两个层次
•
•
•
•
•
•
•
图3-3
•
A
•
C
•
O
D
B
图3-3
•
CD表示的等产量线是一条曲线,如果 仅从实物数量上看,还能完全替代,但结合 资源的价格因素,就不能完全替代。 用多少A和多少B才是最合理的,可用 式“△A· PA=△B·PB”来决定。
–
•
(式中△A表示一单位B因素对A的替代 量,△B表示一单位A对B的替代量,它们统 称为边际产量)。 因为该图中的边际产量是变化的,只有 在某一点时,上式才成立。 △A和△B在CD线上是不定的。
(2)扇形模式 (3)多中心模式
•
•
The end
•
2.自然条件的制约
3.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 4.社会条件的制约
•
•
四、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手段
•
1、土地利用的目标
2、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
1、土地利用的目标
•
两个方面: 土地利用所提供的“产品”
•
•
土地最终发挥的作用
2、实现目标的手段
•
1)法律、制度的手段
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3)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4)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 农用地的转移 5)税收的手段
•
二、替代原理
三、比例原理 四、限制因素最高报酬原理
•
•
一、土地稀缺原理
•
土地既是资源,又是财产,但 近几十年来我们很少把土地当作财 产看待。为了说明土地的稀缺原理, 我们引用财产的有关内容。
经济学家通常把财产分为自然 财产和经济财产
•
自然财产是指自然存在的、数 量充裕的、足敷一切需求的财产。 这些财产,人类离不开,但又不需 要购买,人类也无法垄断它,这就 是所谓的“无价之宝”。
–
–
三、比例原理
•
以土地为中心的生产系统中的 主要因素包括:
–
用途、土地、劳动力、资金、生 产工具和经营管理者。
•
只有这些因素相结合,才能生 产出产品,如果这些因素按合理的 比例相结合,就会取得良好的经济 效果。
如何做到按比例?
•
1、优秀的经营管理看一定要 和优良的土地相结合。
2、土地、劳动力和生产工具 的比例相协调。 3、在耕地施用的化肥种类和 数量一定要和作物的需求及土壤所 含的养分相适应。 4、土地和用途的结合也一样 有比例。
•
O
D
B
图3-2
•
OC < OD 表明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用的B因素的数量大 于A因素。 在作决策时,就不能只用其实物数量或价格来决定 取舍,而应由OC·A与OD·B的数值大小来决定。 P P PA ——A因素的价格 PB——B因素的价格 取用数值小的因素。即: OC· A < OD· B,就完全用A因素; P P OC· A > OD· B,就完全用B因素。 P P
•
•
•
•
五、土地利用的内容
•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
•
•
六、我國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
•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
•
一、土地稀缺原理
•
1、科学配置城市土地的功能分 区; 2、在功能分区基础上进行土地 利用的选点布局。
•
1、功能分区
•
功能分区属于宏观规划布局, 一般由城市规划部门对城市各经济 部门所需土地的数量、质量、区位 特征的供求关系合理确定,通常要 规定各功能分区之间的基本界线和 划分原则。
2、选点布局
•
土地利用的选点布局是微观规 划布局,是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 一步落实每一块土地的利用方向。
•
•
一、土地利用的涵义
•
1、概念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 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价值和 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
•
2、土地的平面利用与立体利用
土地一般是指地球的表面,理解为一个平面的概念。 土地又是立体的,下至地壳,上至大气层,都可以作为土 地的范畴。 农业用地,尤其是种植业用地,一般是平面利用,农 业用地向地下和空中利用的幅度都是有限的。 而城市土地日益趋向立体利用方向发展。在现代城市 中,地下停车场、地下管线网、地下商场、隧道、地下铁 路等等。有些城市地下作三四层空间使用。城镇的高空利 用也越来越多,现代城市中高楼大厦、摩天大楼、高架铁 路与公路、人行天桥、高空管线也到处可见。
第二章 土地利用经济原理
•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 质基础,土地的开发、保护都是为了 更好地利用土地,土地的利用是人类 占有土地的最终目的。
•
第一节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涵义及目标 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
•
•
第三节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涵义及目标
•
一、土地利用的涵义
•
二、土地利用的意义
三、土地利用的制约条件 四、土地利用的内容
三、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模式
•
由于三大功能区在每个城市中 的区位都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城 市土地利用不同的结构模式。
1、土地利用模式的决定因素
•
(1)城市土地市场的自发力量;
(2)城市土地利用的自然规律; (3)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使用 政策等。
•
•
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的分类
•
(1)同心环模式
•
经济财产则往往是凝结有人类 劳动的、供不应求的财产。这类财 产不但通过买卖进行流通,而且其 价格还与稀缺度成正相关,即稀缺 度愈大,其价格愈高;反之,其价 格亦低。
土地是什么财产?
•
如果是自然财产的话,人们就不会 买卖土地,而且地价更不会越来越高; 如果是经济财产,地球上又有许多 土地未开发利用,仅从数量上看,何以 供不应求? 其实,看土地的供求关系不能仅从 数量上看,更重要的是从土地质量上看, 即从土地的土壤肥力、位置等方面去分 析。
•
•
总而言之:
•
人口数量在增长,社会产业的规模和种类 也在快速发展,这பைடு நூலகம்变化都对适宜用途的土地 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因此,具有合适的特性的土地供应,一 经减少到不敷需求的时候,这种土地就可以说 是比较稀少,就值得花代价去购买。”
•
•
([美]伊利等著《土地经济学原理》)
•
说到底,土地的稀缺性,就是适合各种 用途的土地的供不应求。 按照西方经济学 观点,土地稀缺是土地有价的原因之一。
•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念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三、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模式
•
•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念
•
1、概念
2、城市土地资源配置 3、城市土地的使用
•
•
1. 概念
•
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在 城市的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各个不 同项目之间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2、城市土地资源配置
•
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实质上是对 城市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合理分配, 确定土地各种不同的经济用途,使 城市土地利用达到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理想统一。
–
–
图3-4
•
A
C
•
•
•
D
•
•
O
B
图3-4
•
等产量线不与纵横坐标相交,说明
–
这是一种不能完全替代的生产行为也 就是不能考虑只用A因素还是B因素,因 为必须要AB因素同时投入生产,才能产 出产品。 但它们之间还是有部分替代 要确定它们之间的最适替代量时,也 可用式“△A· PA=△B·PB”求得(符号意 义同上)。 这种图形所表示的生产类型 在土地利用中最常见,集约经营 和粗放经营就是该理论思想的具 体实践。
2、涵义
•
(1)土地利用是一个技术问题
(2)土地利用是一个经济问题 (3)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概念
•
•
二、土地利用的意义
•
1、土地利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
2、土地利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土地利用作为一种经济关系,其发展 促进了社会进步
•
•
三、土地利用的制约条件
•
1.人口对土地利用的制约关系
2、使人们在组织生产时,尽 量用同种功用的低价因素替代高价 因素。 下面用四个图例来分别加以说
•
•
明。
图3-1
•
A
•
•
C
•
•
O
D
B
图3-1中
•
OC = OD
表明只用一定数量的A元素或 只用该数量的B元素所生产出来的 产品数量相同,这时,就可完全用 低价元素代替另一种高价元素。
•
图3-2
•
A
•
C
•
•
•
四、限制因素最高报酬原理
•
限制因素即稀缺因素,在完全市场 经济条件下,该因素可包括在替代原理 中。 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 所以,要从理性上增加人们对限制因素 的重视。
从投入生产的土地、资金、技术、 管理、劳动力等因素看,投入时,应以 限制因素的报酬最高为佳。
•
•
第四节 城市土地利用
二、替代原理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倾向购买同 类同用途商品中的廉价商品,如用大宗的 上市的水果、蔬菜代替刚上市的水果蔬菜。 一般说来,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 在质上具有同样用途,或者同样使人满意 的时候,人们就愿意以购买低价商品代替 高价商品。
•
替代原理的作用
•
1、支配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 另一种用途。
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城 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和前提,这 是由城市土地本身的经济特征决定 的。
•
3.城市土地的使用
•
城市土地的使用是指城市土地 经过合理配置以后土地的所有者或 使用者根据一定的经济目的,以及 已配置土地的特征和功能对土地进 行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过程。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
城市土地规划布局的两个层次
•
•
•
•
•
•
•
图3-3
•
A
•
C
•
O
D
B
图3-3
•
CD表示的等产量线是一条曲线,如果 仅从实物数量上看,还能完全替代,但结合 资源的价格因素,就不能完全替代。 用多少A和多少B才是最合理的,可用 式“△A· PA=△B·PB”来决定。
–
•
(式中△A表示一单位B因素对A的替代 量,△B表示一单位A对B的替代量,它们统 称为边际产量)。 因为该图中的边际产量是变化的,只有 在某一点时,上式才成立。 △A和△B在CD线上是不定的。
(2)扇形模式 (3)多中心模式
•
•
The end
•
2.自然条件的制约
3.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 4.社会条件的制约
•
•
四、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手段
•
1、土地利用的目标
2、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
1、土地利用的目标
•
两个方面: 土地利用所提供的“产品”
•
•
土地最终发挥的作用
2、实现目标的手段
•
1)法律、制度的手段
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3)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4)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 农用地的转移 5)税收的手段
•
二、替代原理
三、比例原理 四、限制因素最高报酬原理
•
•
一、土地稀缺原理
•
土地既是资源,又是财产,但 近几十年来我们很少把土地当作财 产看待。为了说明土地的稀缺原理, 我们引用财产的有关内容。
经济学家通常把财产分为自然 财产和经济财产
•
自然财产是指自然存在的、数 量充裕的、足敷一切需求的财产。 这些财产,人类离不开,但又不需 要购买,人类也无法垄断它,这就 是所谓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