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玲 期末论文说文解字

赵会玲 期末论文说文解字
赵会玲 期末论文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概述及火部字浅议

[摘要]《说文解字》在中国语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历代学者都重视对其的研究,以至于从古至今关于《说文解字》的著作和名篇数不胜数。而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说文解字》的材料来源、版本注本及说解方式等作一个概述,并在此指导下,对火部字从分类、说解方式及功用三个方面进行浅议,以期对《说文解字》能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版本;注本;说解方式;火部字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语文学史中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它为汉语字典创立了部首,用五百四十部统摄当时所有的文字,并逐字解释其形、音、义,把文字、声韵、训诂溶于一炉。它还广泛地引用典籍,以证明其解释的可信度。但是就《说文》本身而言,因其文字简古,不容易读懂,所以很多学者都试着为说文做注,于是就出现了比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下文将一一介绍。另外根据各注家对《说文》的解说,本文对其说解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根据前面的解说重点对火部字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说文》有更深的理解。

一、《说文》的材料来源

《说文》的材料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文字形体方面的材料来源,许慎在《说文》中说“今于篆文,合以古籀。”,就是把周秦以来久经使用的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篆文作为文字的主体规范。此外,把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古文、籀文、大篆等别体作为重文。

其次是对每个字说解的材料来源,许慎在《说文》序中说“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根据研究,《说文》对文字形音义各方面的解释引用了孔子、董仲舒等三十一家解说。一云博士说也有八家。引了汉代所传古代文献,如《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传》、《论语》、《孝经》、《老子》、《尔雅》等三十四种文献古籍。

最后《说文》中引用方言俗语约有一百七十几条,其中见于《方言》一书的约有六十几条,但《说文》所引方言与《方言》一书相比,在文字上互有详略。

二、《说文》版本和注本

《说文》是由许慎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完成的,并由其子许冲进献给朝廷。从此以后,《说文》便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一)版本

自《说文》问世之后,后世所传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个:当代大历年间,号称“中兴篆籀”的著名书法学家李阳冰重新刊定《说文》为二十卷。李阳冰根据他自己的研究,对《说文》中的篆法和解说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动,从此,许氏的原本《说文》就再也见不到了。但是李阳冰的版本因其改动太多,主观性较强,受到后世诸多的批评。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说文》本子,是唐代的残写本。这个残写本《说文》,是由一位清代学者在同治年间偶然得到的,此人还因此撰写了《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一卷。因其内容只剩下木部的一百八十个字,所以学术参考价值并不是非常的大。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说文》是由两个系统传下来的。一是南唐时期徐锴的《说文系传》,一是北宋时期徐铉、葛湍等人校订的《说文解字》。徐铉与徐锴是两兄弟,二人都因研究《说文》而出名,世称“大小二徐”。他们校注的《说文》也分别被称为“大徐本《说文解字》”和“小徐本《说文解字》”。二徐的本子都把许慎原来的十五篇各分上下,为三十卷。

据考究,直到唐末,李阳冰的改本《说文》还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在二徐的《说文》扩充了内容,提升了价值以后,李阳冰的版本便逐渐被人们淘汰了。

(二)注本及注家

1.清代以前的重要注家主要有李阳冰、徐铉、徐锴三人。

李阳冰的《刊定说文解字》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因其臆断的地方太多,受到后来徐锴等人的批评,最终也被社会所淘汰。

徐铉,字鼎臣,广陵人,南唐旧臣。他的注本为《校订说文解字》,他在研究《说文》中的贡献除了精心校改传本的错误之外,还增加了注释,新附字和反切。

徐锴,字楚金,著《说文系传》四十篇。《说文系传》的成书时间先于徐铉的《校订说文解字》,所以徐铉的校订本,也常引述其弟的解释,后世学者在评论二徐的学问时,大多认为兄不及弟。但从影响上说,徐铉的功绩应大于徐锴。

徐锴的《说文系传》,据《四库全书提要》等书说,包括《通释》三十篇,《部叙》两篇,《通论》三篇。《祛妄》、《类聚》、《错宗》、《疑义》、《系述》各一篇,总计四十篇。其中《通释》三十篇是《系传》的主体。

2.清代四家

清代笺疏《说文》的书,当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名》。四家之书各有特点,段氏深明古音,每字必溯其原委;桂氏取证宏博,说义精赅而通贯;王氏义例缜密,善取众说之长;朱氏则以声为本,常有创见。

段玉裁一向被誉为四家之长。他的《说文解字注》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阐发体例,校订讹误;二是考释名物,注解古语;三是解说词义引申,论说文字亲缘;四是论说音理,发展古音学。但是由于受时代限制,不免因袭前人的错误,而且考证有些繁琐。

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成就很大,与段注相为伯仲。其特点:材料丰富,解释字义有两个部分,一是列举用例,证实《说文》所说的本义,二是引用古籍,

讨论许慎的解说或论说字头的别义。不足之处在于引文往往来自记诵,所以常有错漏。

王筠的《说文释例》是研究性著作,该书既善于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许多创见,主要特点有: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征引古字,考辨较多;剖析字形,清楚具体。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学著作,从资料价值上说也很重要,不仅搜罗了《方言》、《广雅》、《释名》、《尔雅》等训诂专书中的材料,而且对经史子集中的词语及其训诂也广泛搜求。

三、《说文》的说解方式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介绍《说文》的说解方式,分别是说解字形的用语、说解字义的方法、注音方法、重文等。

(一)说解字形的用语

1.“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这几个术语主要用来解说字形整体象某物、某事之形,有时用以解说文字中某个部分象某物、某事之形,可广泛运用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等中。例如“囗”:回也,象回币之形,这是用来象事。而“火,象形”直接用来表示象形。

2.“从某”,也是一个释形兼释义的术语,一是用来解释独体文,以某字为基本形状,损减其笔画构成指事字,即曰“从某省”,例如“再,一举而二也,从苒省”;二是解释合体字,主要指某字作为表意成分组合在文字里,省去了一些笔画,例如“熯:从火,漢省声”。

(二)说解字义的方法

1.使用义例法释例:

(1)使用通俗、浅近的同义词解释字义。例如,“元,始也”。

(2)使用反义词的否定式解释字义。例如,“拙,不巧也”,“涩,不滑也”。

(3)使用定义式的语言解释字义。例如,“吏,治人者也”。

(4)使用互释法和辗转相注法解释字义。例如“考,老也;老,考也”。

另外还有使用描述性质、形状、景象的方法和提供语言环境的办法解释字义。

2.使用声训法释义

(1)使用“故谓之”,指明字头的音义由来。例如,“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

(2)使用“从某,某亦声”指明字头的音义由来。例如,“煣,屈申木也,从火、柔,柔亦声”。

(3)采用不是字头意义得同音字,近音字解释字头,暗示字头的音义由来。例如,“天,颠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三)注音方法

注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读与某同”,例如“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二是“某声”,三是“读若”,四是在读若中加进其它的话,目的是提供大家所熟悉的音读,以便给字头注音。

(四)关于重文

重文主要是指《说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共计一千一百六十三个,从字体上看主要有篆文、古文、籀文、俗字和奇字。

四、《说文》火部字

《说文》火部字是整个《说文》收字的一个缩影,也是全部汉字的一个缩影。就说解形态而言,火部的说解形态反映了《说文》整个的体例,采用了同义词释义,既有同训也有互训;读若,既标音又表意;一字多义的解释,采用术语“一曰”;大量引用书证,或者用来解释意义,或是用来证明字形来历,又或者是用来标音;重文,一般引用古或是。所以说从”火”部的解说就可以看得到整个说文的说解体例。

从析型方式来说,火部的象形字与会意字共12个,不到收字总数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直接表示字义的较少,多数只是表示跟火相关的意义范围;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文字本身的变化等原因,声旁至今能准确表音的已经不多,其中少数的声旁可以被看作是探寻该形声字的语源义,在这些方面,火部字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就释义而言,火部字中表名物、表功能、表形态的字齐全,表功能的字相对要多一些。火部所收的字都与火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许慎以解释字的本意为出发点,也展示了火部字的初义,释义简洁明了。但是有些字的释义又不够详尽,如同训之词,虽然说都是同训,但是却有细微的差别,而许慎并没有标明。

(一)分类及说解方式

下面对火部字进行了归纳整理,主要从六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汉字的造字方法传统的说法是“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示、转注、假借。据分析,火部字有象形字1个,会意字11个(包括两个亦声字),形声字100个(包括6个省声字)。没有转注字和假借字。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象形字

“象形字是从图画文字发展来的,它的产生过程就是图画文字逐渐加强它的符号性质,逐渐减弱它的图画性质的过程。”许慎在《说文序》里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拙。”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火部字只有一个火字属于象形字。许慎云: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说文解字约注》:“金文中从火之字多作,甲文多作,皆半圆形,象火之上锐下阔,旁有火星迸出也。”

火是一个独体字,而且象征了火所独有的形态,所以是象形字。

2.会意字

《说文序》:“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也即“凡是会合两个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得字,我们都看作是会意字。”

《说文.火部》的会意字的析型形式有: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在这里我们把“从某某亦声”也归入会意字。根据我们考察,火部有11个会意字,其中包括两个亦声字,占该部收字总数将近十分之一。裘锡圭先生把“表意字”中“会意字”分为图形式会意字、利用偏旁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的会意字、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以及其他共六小类。根据这个标准对火部的会意字进行简析:

2.1图形式会意字

尞,《说文》云:柴祭天也。从火从眘。眘,古文慎字。祭天所以慎也。

段玉裁认为“柴尞二篆为转注也”,《殷墟文字》有:。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从木在火上,木旁诸点像火焰上腾之状。”小篆

化作“尞”,有相乘增火旁作“燎”。《文源》:古作,吕像物投入火中。

2.2利用偏旁位置关系的会意字

这类会意字大都也是按照以图形表示字义的原则造出来的,所以它们的偏旁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表示字义上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造字时或者明确的用了象征手法,或者把意符硬当作形符用,因此字形的书画意味就淡了。例如:

尉,从上案下也。从;又持火,以尉申缯也。《说文解字约注》云:“凡物不平者,以手按之则平;缯不平者,籍火气以按之则平。”又如:

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古文。古文。《说文解字约注》云:“凡以火照物者,恒伸手高举其火。光字从火在儿上,谓火光高出头上,

非谓人头之上有火也。甲文中光字作,作,金文中作,取意正同。”小篆,从“火在人上”,意即持火在人顶上,则所照必广且远,凡所照及,无不皆明亮。

2.3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

这一小类的特点在于通常由两个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连读而成之语能说明或暗示字意。“火”部所收的会意字中,属于此类的有两个字。例如:

爂,火非也。从火、。与同意。

段玉裁曰:“此与‘熛’音意皆同。凡从票为声者多取会意。即之或

体。训升高。炎飞亦升高。故为同意。”用连读成语的解说即是升高之火,火飞也。

再如:,盛火也。从火,从多。

《段注》云:“凡言盛之字从多。”《说文解字约注》云:“之言也,谓火焰盛也。”按连读成语的解说既是火多,火盛也。

2.4亦声字

“亦声”笼统的说就是指汉字中部分合体字的意符兼有表音的作用。例如:

“煣,屈申木也。从火、柔,柔亦声”,又如“樊,烧田也。从火,亦声”。从上述二例可以看出,“柔”既是“煣”的意符,又是“煣”的声符。同

样,“”既是“樊”的意符,也是其声符。

3.形声字

《说文.序》:“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注》:“事,兼指事为本,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以事为名,谓本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固取工可成其名也。其别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其别于会意者,会意合体主义,形声合体主声。”段氏之注,非常准确地说明了形声字的得名及其与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之间的界限。

《说文.火部》收录形声字约一百个,下面从几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3.1从某,某声。这一种书例是许氏最常用的说解形声字的一种形式。例如:

,火也。从火,尾声。

燬,火也,从火,毁声。

燹,火也。从火,声。

……

火部形声字中百分之九十多都是这种析型方式,简单、明了。形旁、声旁一目了然。

3.2从某,某省声。《说文》中的“省声”指的是在形声字构型时由于一些原因担任声旁的形体被省略掉一部分的一种现象。火部的省声字,都是省去声符字的一个部分,将形符补于同一位置构成的省声字。例如:

熯, 乾兒。从火,汉省声。

焛,火兒。从火,门省声。

炭,烧木余也。从火,岸省声。

,交灼木也。从火,敎省声。

,束炭也.从火,差省声。

3.3从某,从某省,某声。这种书例在《说文》中运用较少,在火部只有一个。“”《说文》释为:“以火乾肉。从火,稫声。”

以上就是对火部字的简单介绍,主要从六书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说。

五、小结

本文从多方面对《说文》进行了概述,最后又结合六书及《说文》的说解方式对火部字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对《说文》这部著作有更深刻的理解。由于本文的解析并不是很详备,解说也不是很完整,所以存在很多不足,希望读者能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中华书局,1984.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中华书局,1987.

[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中华书局,1987.

[5]章季涛.怎样学习说文解字.[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6]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1993.

[7]胡化凯.中国古代对火的认识.人自然探索,1995.

[8]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 2003.

[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04.

[10]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

读《说文解字叙》有感

许慎的语言观和文字观 ——《说文解字·叙》读后感 中文091韦天晶0901011014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是作者许慎二十多年的心血结晶。许慎在《说文》中记载了他所有能看到的古文字,在解释字义的过程中也透露了自己的一些文字学的观点。而我认为就《说文解字·叙》来说主要体现了许慎强调语言文字政教功能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解释了六书理论。 一、《说文解字·叙》概览 《说文解字·叙》的第一段就阐述了文字的起源,许慎认为文字起源于伏羲的八卦,仓颉是造字者,但也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完成的。而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不论是伏羲还是仓颉都是依据鸟兽的纹理、足迹来创造八卦或文字的。在这一段中许慎还为我们阐述了文、字、书的概念。文与字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依类象形是文,形声相益是字。结合后面的六书理论,象形字的是“文”,形声字应该归入“字”。 《说文解字·叙》的第二段许慎解释了六书理论,并提供了例字。六书理论最早出于《周礼》:“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这里只提及了六书并没有具体解释。许慎是最早具体解释并举出例字六书的人,后人的见解也多以许慎此处的解释为基础得出的。 第三、四两段讲述了古文字不再是同行文字的原因——战国诸侯为了争霸天下废典籍,异文字以及秦朝烧灭经书,以小篆为正统文字。秦就有大篆、小篆等八种文字体式,这也是文字从仓颉创造之初到周朝再到秦朝所经历的一个发展历程。 第五、六、七三段讲的是古文在汉代的发展、保存情况,还批判了当时一些今文学家对古文大加非议,随意解释文字的混乱现象。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许慎是一个古文学家,他创作《说文解字》的原因之一是为了确立规范,纠正今文学家对文字的随意解释,避免一般人的误解。 最后两段讲的是许慎自己编纂《说文解字》这部书的态度、目的和体例,书中所引都是有根有据的。 二、文字的政教功能 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反复多次强调了文字的社会性即政教功能,这贯穿了整篇叙文。首先从文字的起源和创造看,这里提到了三个人物伏羲、神农氏和仓颉,伏羲和神农氏都是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而仓颉则是另一位贤君黄帝的史官,他们都是比较典型的开明统治者的代表。而创造出文字的目的则是“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文字是一种教化百姓的工具,辅助帝王们对百姓的治理。所以不论从文字创造者的身份还是创造目的来说,文字作为统治工具的社会属性是其根本属性。 在文字的发展历史中,战国诸侯废经典为本国实行法家思想政策,富国强兵的道路扫清障碍。秦始皇烧灭经书,设小篆为统一文字,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自己推翻周天子的统治,一统天下设置一个合理化理由。避免百姓因为使用着周朝的古文,怀念周朝的统治,觉得现在秦朝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进而产生推翻秦朝的想法。这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禁锢,从反面看出文字的政教功能。 此外许慎还列举了汉王朝对文字重视的一些正面的例子,比如说“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汉代的官员选拔对于文字的认识数量以及书写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写错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 摘要: 《说文解字》作为文字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不仅是传统小学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通过对其中衣部、羊部、宀部、车部等相关部首字的考释,来阐释我国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说文解字古代文化部首 汉字是一种具有独特构造方式和结构系统的表意文字。汉族先人在创造汉字之初“据义取象”,他们凭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选取相对应的物象从而“具象显意”。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揭示了汉民族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成果,记录了汉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解析字形、分析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许慎通过“据形释义”之法为我们探究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下面,我就《说文解字》的几个部首例字来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作为民生之本。《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可见服饰首先源于避寒暑、避形体,其次是遮羞,后来才有了表达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等。我们从《说文》“衣”字“上衣下裳”这种服饰体制还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以“含蓄、严谨、宽大、庄重”的服饰风格为美。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的“温柔敦厚”这些人生观都可以从《说文》“衣”部的一些字里反映出来。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食美”的概念。《说文·羊部》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我们在历代文献中也可发现,“羊”字本身就具有“美”、“善”义。早在甲骨文时期,“羊”字就从表示美食义延伸到了表示其他事物的美、善义上。在汉代,“羊”常用于吉祥义。出土的西汉铜洗纹饰“吉祥”就写作“吉羊”。“羊”还可表示一般意义的美、善义。诸多古代文献记载都认为:羊象征吉祥、幸福、美好,这是先民们向往和追求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中国古代先民的社会心态。 房屋不仅能遮蔽风雨,还能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安全保障。在古代,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一个能够遮蔽风雨、生火取暖的地方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人们基本的生存依托,同时也是人们的精神依托。如:《说文·宀部》:“安,静也。从女在宀下。”安表示女性在屋里,本义是安宁。居室里有了女性,能让人感到平静和妥善,男耕女织的生活才是最美满的生活。这是古人用心理直观感受来造字的典型例子。透过对《说文》有关房宇的字词意义的说解,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宽敞、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是用马牵引的。因此,在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用。《说文·车部》:“车,舆轮之总名。舆,车舆也。”古人也很讲究马身上的装饰。马饰与驾驭用的马具不可分,多数就是在马具上加上金属或玉石的饰片,并绘制相应的花纹或图案。《说文·革部》:“勒,马头络衔也。”勒是马头上用以系着马嚼子的皮带。由此可见,古人车饰以文采为美,“文采'的本义是"有色彩的花纹"。这些花纹、图案都来自上古人的生活感观意象。

《中华原典导读》总复习·补充

一、中华原典分类举要 分类方法: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 (一)经部 “六经”(孔子)——《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汉)——《易》《书》《诗》《礼》《春秋》 “十三经”(朱熹)——《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其他如:《广韵》、《说文解字》等 (二)史部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三)子部 儒家、兵家、法家、……、释家、道家 (四)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原典》导读 (一)“原典”、“元典”概念 1.家——原——源原:侧重于个体,具象的起始。 2.元,始也元:侧重于混沌,整体的起始。 “原典”是指作为文化源头的经典要籍,指一种文化、思想、流派最开始、 最本源的著作。 (二)为社么要读“原典”? 1.“原典”自身的魅力 2.前辈学者的启示 3.现实的需要 二、《周易》相关内容: 【性质】 ①《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代通过事物变化的规律来预测吉凶的算卦书。 ②《周易》带有迷信色彩,但这并不能够影响它的内容当中包含着精华,包含着大智慧。 【构成】 ①易经和易传; ②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内容和体例】 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卦 八卦名称及所象征的八种事物: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八卦取像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张皓思2010111102000050 【摘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对《说文》中“心”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字 引言:汉语是汉民族文化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世界的反映。汉字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它的作用更是如此。汉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并认为心在身体各个器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 一、《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说文解字》全书十五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卷,则共为三十卷。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 许慎把九千多个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找出其中的规律,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把文字按照部首归纳分类,是许慎的一大创举。许慎按文字学原则,从意义出发来安排字的次序,后世则改变成部首检字法,按笔画的多少来安排次序。现在我们字典上所使用的部首检字法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说文》部首的排列是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这是按照汉代阴阳五行中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安排的。部首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例如:“页、面、首”,“惟、怀、惀、想”等。每部中再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心”部中的:恫、悲、恻、惜、愍、殷等等。虽然其中也有些字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但总的来说,540部的次序安排,许慎是思考研究过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分540部为若干大类,这样就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字义。 《说文》按文字学原则,即六书体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分部,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率属于同一部首。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类别来编排。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举木的名字,再列举树木各个部分的名字,如“木,柢,根,末,果,杈,枝”等,其次再列举木制品。水部大致也是先列水名,然后再列与水有关的动词和形容词。 二、《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释字体例先分析部首,说明凡是属于这个部首的字都从这个部首,也就是说它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再对每个字,先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说文》对一个字的解释,一般只解释一个意义,就是这个字的本意。下面我们来按“六书”对《说文》的释字体例做下简单的讲解: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 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 丅底也。指事。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江水。出蜀湔氐檄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

浅谈段玉裁的“指事”观

浅谈段玉裁的“指事”观 发表时间:2016-11-18T14:33:19.09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8月作者:孙启荣[导读] 《说文解字》(1963):“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说文解字》(1963):“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1]许慎对指事字的表述虽然简洁明了,但是却未能充分指出指事字的构形特征。李国英、章琼说(1994)提出:“指事是用一种象征性的笔画,或在已有的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指事性笔画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方法。”[2]指事字所表示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且许慎给出的例字也没能概括指事字的类型。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指事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指事性符号,如一二三上下等字;另一种是加体指事字,本末朱刃寸等字,是在原有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符号,指示出所要表达的部位。 许慎关于指事字的阐释也容易与象形、会意想混。如:象形字的“山”,甲骨文、金文、小篆里的写法也是使人“视而可识”的;“析”是会意字,以斤断木为析,人们见其形体也能“察而见意”。因此,许慎关于“指事字”的定义是过于宽泛的。由于指事字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识别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许慎所下的定义又不够准确,容易产生混淆,因而后代文字学家对“指事”的研究就一直较少,论说也存在很大的分歧。针对这种情况,段玉裁在许慎的基础上,对“指事”进行了详细的辨析。 《说文解字注》(1981)“指事之别与象形者,形谓一物,事晐众物,专博斯分,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上下所晐之物众多,日月只一物。学者知此,可以得指事、象形之分矣。有事则有形,故指事皆得曰象形,而其实不能溷。指事不可以会意殽,合两文为会意,独体为指事。徐楚金及吾友江艮庭往往认为会意为指事,非也。”[3]由上面叙述可知,段玉裁认为“指事”和“象形”、“会意”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区别在于,“指事”字表达的概念抽象而“象形”字则表示具体的事物。“指事虚,象形实”,指事所指的“事”是概括的许多事物,是一种泛概念,象形所象的“形”是一个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指事的字虽然也是有形可像的,但是必须加上指示性符号以“指事”,所以指事与象形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如:(日)、(月)、(山)、(木)、(水)、(火)、(牛)、(羊)等都是描摹具体事物的形象,属象形。 指事的“事”则更为抽象一些,如: 《说文解字注》(1981):“朱()”字下:“朱本木名……赤心木不可像,故以一识之”。《段注》“木”字下:“本末皆于形得义,其形一从木上,一从木下,而意即在是,全书如是者多矣,一记其处之说,非物形也。” 《说文解字注》(1981):“亦()”字下:“(亦),谓左右两直,所以象无形之形。” 《说文解字注》(1981):“上()”字下:“凡指事之文绝少,故显白言之,不与一下之言者,一之为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实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上下是也。” 段玉裁(1981)认为许慎关于指事字定义中的“可见”是“见意”之误:“‘见意’各本作‘可见’,今依颜氏《艺文志》注正。”段玉裁对许慎的定义进行阐释,所谓的指事就如“上”为有物在某之上,“下”就是有物在某之下。即:“有在一之上者,有在一之下者,视之而可识为上下,察之而可见上下之意。”[3] 指事字与会意字的区别在于独体和合体。段玉裁(1981)认为,虽然指事字和会意字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事”,但二者在字形上有区别,会意字是合体字而指事字是独体字,即“指事不可以会意殽,合两文为会意,独体为指事”。后来的学者,如姚孝遂(1983)说:“‘指事’应该具有以下诸特征:A.它是抽象之形,而不是象具体之形。或者说,它是象事,而不是象形,这是‘指事’与‘象形’的根本区别。B.(指事字)并不是独体‘字’,也不是合体字。它可以在独体的符号的之上加上不是独体的符号,它不是两个以上独体符号的结合,这是‘指事’与‘会意’的根本区别。”[4]姚先生的说法正是对段玉裁指事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段玉裁(1981)解释指事字也有说解错误的地方。他对“乙()、丁()、戊()、己()”,“子()、丑()、寅()、卯()”等字的分析有误。他说:“指事亦得称象形,故‘乙、丁、戊、己’皆指事也,而‘乙、丁、戊、己’皆曰象形;‘子、丑、寅、卯’皆指事也,而皆曰‘象形’;‘一、二、三、四’皆指事也,而‘四’解曰‘象形’。”其实段氏所举的“乙、丁、戊、己”,“子、丑、寅、卯”等字本来就是象形字,例如据《甲骨文简明词典》(1988),乙为鱼肠之形,或“履”之初文,“春草木冤屈而出之形”,丁为人顶之形,戊为斧钺之形,己为系在箭上的生丝之形,等[5]。这些字后来被借用为表示天干和地支,而非段氏所言为指事字。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 1963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 李国英章琼 1994《说文学名词解释》河南人民出版社。 [3](清)段玉裁 1981《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姚孝遂1983 《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5]赵诚1988 《甲骨文简明字典》,中华书局。

说文解字分析

说文解字体例分析 1 说文的产生基础:周宣王太史《史籀篇》;三苍----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 2 说文的文字形体:古文、籀文、篆文---不同时代的文字;或体、俗体—同时代不同形体;奇字---古文而异者也。 3 说文的常用术语:○1“凡某之属皆从某”—书中注明此语者,均为《说文》部首。 ○2“象形”“象某某之形”—象形指象形字; 象某某之形分两类□1象形字□2指事字 ○3“从某,从某”“从某某”凡用这两个字的,都是会意字。会意字分类:按偏旁的数目分文两合和多合;按偏旁的形体分为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 ○4“从某,某声”从某指意符,某声指声符。 ○5“从某省”取其意而不取其全形的省形字。 ○6“某省声”取某字作为声符,而又不采取全形的省声字。 ○7“从某,某亦声”指既从某字形体以得义,又取其读音以为声。 ○8“一曰”兼菜别说;同物二名。 ○9“读若”用一个字来说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10“同意”两个字制字之意有某种相似点。 ○11“以为”表示采用假借之法。 ○12“连篆为句”释文连上篆字为句。 ○13“通人”采用古代圣人的说法。 ○14“阙”表示有阙疑之处。 4 说文的六书:象形 指事1)纯粹的指示性符号2)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 会意1)异体会意2)同体会意内分二合和多合 形声1)左右结构2)上下结构3)内外结构4)形符或声符只占一角 5)“亦声”形声兼会意6)“省形”省略形符的部分笔画7)“省声”省略声符繁荣部分笔画8)一符多形,同一个形符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形体来表示9)多符同形 转注 假借 5 说文形、音、义的说解方式和特点 文字的义 ○1本意(字意)与造意(造字意图)相结合 ○2本意与造意非一:一、造意与本意范畴大小不一 二、造意与本意虚实不同 三、造意与本意在逻辑上有联系 说文的释形 ○1区分笔意和笔势:笔意文字表现原始造字意图;笔势文字加以符号化 ○2以形表意的多向性:一个形体表示不同的含义;异形同义;形异联系的多向性 ○3文字的多源性:A原始性异源 B讹变性异源——有理据讹变;无理据讹变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说文解字的作者《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东汉汝南郡召陵人,即今河南郾城县东(现属漯河市)人。关于其生平事迹,范晔在《后汉书·儒林传》的《许慎传》中作了这样的记载: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藏否不同,于是撰写《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于世。从这段记载中,我们除知道许慎的籍贯外,还知道他为人朴实稳重,博涉群籍,精通五经,曾作过郡功曹(协助郡守掌管一郡政务的官吏),被推举为孝廉,后升任洨长(洨县之长,洨县在今安徽灵壁县)。据许慎之子许冲所上《说文表》所记,许慎在

升任洨长之前还作过太尉府和南阁祭酒(祭酒,学官名,博士之首)。关于许慎更详细的情况,我们从《许慎传》中则无从得知,因为该传过于简略。清代学者曾对许慎的生平和事迹详加考证,如严可均的《许君事绩考》,林颐山的《许慎传补遗》,陶方琦的《许君年表》,诸可宝的《许君疑年录》,钱大昕的《许慎传漏略》等。(参看《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许君事迹类》各文)根据这些学者的考证,我们知道许慎生于明帝永平(公元58—75年)年间初期,在举孝廉后,到了洛阳,任太尉府南阁祭酒。章帝建初八年(公元八十三年)精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师贾逵奉诏在黄门署讲授《春秋左氏传》、《谷梁传》、古文《尚书》和《毛诗》,许慎此时住在京师洛阳,大约就在这时从贾逵受古文之学,并帮助老师整理秘府旧文。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完成了《说文解字》初稿。在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他与马融、刘参以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等五十余人奉诏在东

(完整版)读《说文解字》心得

读《说文解字》心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

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

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 付丽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说文解字在线阅读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说文解字在线阅 读 第一篇:《说文解字》读后感 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 读起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 《说文解字》。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 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 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 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 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 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 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 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 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 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

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 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 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 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 约有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 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 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 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 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 楷书的基础。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 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四版块是“字义转化”。 此版块让我明白了很多汉字字形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更多的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对每个字的解读过程中,我 知道了用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理解汉字的形、音、义,为 以后进行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打下了基础。

《说文解字》口部字及其文化内涵浅析

《说文解字》口部字及其文化内涵浅析 摘要:许慎历时二十二年作《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本文对口部字进行分类研究,并对其中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字进行剖析,分析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说文解字》;口部字;文化内涵 一、有关“口”部字的研究现状综述 对《说文》进行分部研究的学者很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口”部字进行研究的文章也有一些。傅华辰发表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的《偏旁“口”字的构形功能》从特殊和一般两方面分析了口部字的构形功能;刘炯炯发表于文教资料的《《〈说文〉同文》口部字辨析》,文章对黄侃先生的《〈说文〉同文》进行研究,分析了口部字同文现象;马瑞在发表于青年文学家上的《《说文解字?口部》字字形及义类分析》中对口部字进行字形和义类上的分析;杨丹发表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的《《说文解字?口部》小议》对口部字进行了意义归类,分析了其列字规律,还与言部字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其联系;陈辉发表于安康学院学报的《《说文解字》口部饮食动作词语认知研究》以义界的方式描写口部饮食动作词语。纵观这些研究,发现对口部字文化内涵探析的暂时空缺,所以本文对口部字的文化内涵进行浅析,具有开创性意义,可以进一步丰富《说文解字》的研究。 二、口部字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说文》作为文字的一块瑰宝,每一个汉字多少都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现从部分口部字分析其主要文化内涵。 ⑴从进食动作类口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烹调的方式、烹调的食材以及进食的方式十分多样。中国人对吃特别讲究,“名以食为天”一句反映了“吃”对华夏儿女的重大意义。 ①从“?、哜、啐、啜、?”看中国酒文化 《说文?口部》:“?,口有所衔也。”①?指用嘴取物。《晏子春秋?外篇上一》②:“?酒尝膳,再拜,告餍而出。”这句讲的是晏子论礼,“品酒尝菜,再次行礼,告诉饱了再离开”。我国是礼仪之邦,古代更是如此,喝酒前需要拜,酒后同样需要拜。《礼记?杂记下》:“小祥之祭,主人之酢也,哜之;众宾兄弟,则皆啐之。”郑玄注曰:“哜、啐、皆尝也。哜,至齿;啐,入口。”酢指客人用酒回敬主人,这种情况主人只需“哜”,即浅尝,不用喝下去;客人则要“啐”,即喝下去。古代饮酒的礼仪有四部: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到处一点儿在地上,感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赏令主人高兴;最后一饮而尽。韩愈在《送穷文》中说道“子饭一盂,子啜一觞。”“啜”字此处指饮酒的动作,也可用于食用液体或带汁的食物。如《史记?张仪列传》③:“进热啜。”司马贞索隐:“谓热而啜之,是羹也。”羹指带汁的肉。至于酒的味道,古人用“甘而不?,酸而不?”(出自《酉阳杂俎?酒食》)?形容,“?”表味美,《说文》不收;“?”表味道?烈。 ②从“咀、叽、味”看先民对五味的探索 先民喜欢不断尝试食物以获得味觉的享受。《管子?水地》:“三月如咀,

中考语文说文解字专题复习

版主导读 昔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意味着字的产生可惊天地泣鬼神;今说文解字,品风韵,悦身心,意味着字的练习能长学识增素质。一个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音,就是一声悦耳的天籁。中华史以字相传,中华魂以字凝聚! 马嘉辉:识字、写字关系重大,不光为我们个人考试加分,还为我们的精彩人生加分,为我们的国民素质加分。这个分,不能丢! 题型例说 (一)辨音型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与注音型题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没有文段语境,要求辨别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是否正确;②辨音字的数量更多,一般来说,要求辨音的字最少有12个,显然比注音型题目考查的量更大。 例(2010·广西河池)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寂寥.(liáo)颤.抖(chàn)义愤填膺.(yīn) B.憔.悴(qiáo)栖.息(qī)揠.苗助长(yà) C.威慑.(shè)绰.号(chuò)锲.而不舍(qì) D.褴褛.(lǔ)狼藉.(jí)黯.然失色(àn) 解题策略:语音题重在平时积累,勤查字典,把重点放在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上。这是需要花“硬功夫”的,没有诀窍,不能取巧;拼音规则也要掌握,比如“褛”字的发音lǚ,那两点只有在j、q、x后面才省略,在l后面是不能省略的。 在具体答题技巧上有方法可循: ①以字义来推断字音。多音字“颤”在表示害怕意思的时候读zhàn,而“颤抖”可以是冷得抖,不见得是害怕,故可以用chàn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大多可以根据意思来推断。 ②记少不记多。有些多音字,只有在一两个词中发某个音,因此,只要记住相应的词就可以了。比如“藉”,只有“狼藉”时读jí,其他情况通通读jiè。 ③对于一些易错读音,则只有“华山一条道”,用心记住。注意避免因声旁误读。如果有纠错本,将平时误读的字积累下来,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本题中“栖qī”“锲qiè”等较易误读的字,可自己作个汇总。 参考答案:B (二)注音型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常以文段作为具体语境,让考生为其中指定的汉字注音。由于出现在文段中,特别要注意多音字的情况。 例(2010·安徽芜湖)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在芜湖市区东北角,有几座互相依偎着的赭色山峰,流光溢采。逶迤的山势蟠结幽邃,象一条游动的火龙,呈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干将、莫邪铸剑的遗址,也是世界上最早锻钢的地方。传说干将历尽艰辛铸成雌雄二剑,却得知楚王必将怒其铸剑迟缓而杀他,故藏剑不献,留给其子,希望他为父报仇。后人众说纷纭,鲁迅曾据此写成《故事新编·铸剑》。(注:选段中有两个别字,考卷第2小题要求改正错别字,为保留试题原貌,这里未予更动。同学们可自己找一找错别字,练练眼力。——编者注)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逶迤.()(2)幽邃.() 解题策略:熟记字音,尤其注意拼写规则。①标调时,有ɑ不放过,无ɑ找o、e,i、u 并列标在后。②j、q、x后面的ü省略两点。③w、u和韵母拼写时的变化……这些规则要熟练掌握。迤yí,考拼写规则: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写成yi,标调时省略i的一点。邃suì,考了标调规则:i、u两个字母并列时,声调标在后面一个字母上,这就是“i、u并列标在后”。 参考答案:yísuì (三)音形结合型 即看拼音写汉字。这类题一般设置具体的语段,让考生根据情境进行选择或者填写。联系上下文,弄懂要填写的汉字的意思,就可以正确作答了。 例(2010·浙江宁波)在宁波的历史上,宁波帮不仅以其(zhuóyuè)的商业

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浅谈

《说文解字》无从属字部首浅谈 【摘要】:《说文解字》中的36个无从属字部首向来被学界看做《说文》编排体例上的一个缺陷。通过仔细研究分析,36个部首中有些是有属字的。文章对36个无属字部进行首归类并分析其产生原因,认为其设置具有合理性,体现了《说文》的系统性和许慎的文字观。 【关键字】:说文解字无属字部首系统性文字观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辨识读音的字典,也是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对9353个小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540个部首,对字典编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文·叙》中说:“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由此可知, 许慎按照以形相次和以义相次的原则,把9353个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将540个部首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序协调的整体。作为部首,应该有从属字,但是《说文》中却有36个无从属字部首。它们分别是:凵(去鱼切)、ㄑ、久、才、乇、垂、克、录、丏、冄、兕、易、率、萈、能、凵(口饭切)、燕、它、幵、三、四、五、六、七、甲、乙、丙、丁、庚、壬、癸、寅、卯、未、戌、亥。有人认为这36个无属字部首是《说文解字》体例上的缺陷,失去了立部的意义。实际上,通过对这36个部首进行详细的考察和仔细的分析,我们认为有的部首是有属字的,并且这些无字部首体现了说文的系统性和许慎的文字观。 一、无字部首产生的原因

无字部首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现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部下有属字 经过仔细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字并不是无属字的,无属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有属字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属字为会意字,按主要义符分部 王宁先生曾提出:《说文》对会意字、会意兼形声字、多义符形声字的入部采取从主不从次的方法。会意字的义符之间也有主次之分,一个字会被分入主要义符做部首的那一类里,那么次要义符形成的部首当然就成为了无字部首了,但实际上这个字仍是与该部首形义相关的属字。 “录”《说文》解释为:“刻木录录也。”段玉裁注曰:按剥下曰。彔,刻割也。录的本义是刻镂。“剥”字许慎解释为:“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声。”录和剥形义相通,但是剥字“刀”为主要义符,所以剥入刀部而不入录部。 (2)属字为古文 《说文解字·序》:“今叙篆文,合以古籀。”依据《说文》的体例,一字的小篆字形和古文形体相异时,那么依小篆字体入部,古文形体列为重文。假若从属字为古文的话,那么古文不收在部首之下。所以,这就造成了有些字成为无字部首的状况。 《说文》酉下:“丣,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卯部曰:“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 酉、卯二字义通形似,酉字本应归入卯字下,但卯是古文,所以酉单独立部。冄字和乇字也是这种情况。 (3)属字因统帅他字而另立部首

杨瑞芳-《说文解字》导读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1.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它集先秦两汉文字、声音、训诂之大成,是研习经学的钤键。同时,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十分独特。此书不仅为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重要材料,而且时至今日,它在规范整理汉字、联系汉语词汇、解读传统文化、示范字典编纂及开展国际汉语教育等方面都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This course is an important elective course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uowenjiezi" is an immortal masterpiec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nguistics, which is the key to study 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its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is also very unique. It not only provides a lot of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cient social life, but also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standardizing Chinese characters, connecting Chinese vocabulary, interpre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l dictionary compilation and carrying out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拟开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春季学期。由于课程属于导读性质,因此在章节安排上既要尽可能地全面丰富、深入浅出,同时也要避免重点不突出、与后续课程无衔接。本课程主要拟从成书背景、版本流传、编纂体例、叙表部首、研究大家、价值局限与现代功用等方面加以介绍,其中叙表和部首是研读的重点。前者是全书的总纲,许慎关于汉字的基本观点等都见于其中,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学研究学术论文。后者是《说文解字》的首创,它使得一盘散沙的汉字变得井然有序,而且影响至今。至于其他方面,将在具体讲解时加以贯穿。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修读其他课程比如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汉语

古文字学入门书目

古文字學入門簡明書目 【古文字:就時代論:漢武帝以前之文字;形體論:小篆及其以前之文字。(一般認為)】 甲骨文金文的出土研究情況: 胡厚宣《殷墟發掘》 王宇信、徐義華《商周甲骨文》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 王宇信等《甲骨學一百年》 馬如森《殷墟甲骨學》 宋鎮豪、劉源《甲骨學殷商史研究》【學古文字的目的無非在於考史及研究漢語本身,當然還有其他書法、篆刻等目的】 陳絜《商周金文》 【讀金文前須知金文之著錄材料,所以先讀馬承源《中國青銅器》,工具書杜廼松《中國古代青銅器小詞典》(深入就要看《商周彝器通考》等】 趙誠《二十世紀金文研究述要》 【讀以上書可知出土及研究概況,對相關重要學者著述皆一一紹介】 入門類: 李學勤《古文字初階》【立足考古歷史層面上,略述古文字材料】 林沄《古文字學研究簡論》【注意考釋方法】 陳煒湛《古文字趣談》 許慎《說文解字》【識記篆文】【讀說文前建議先讀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張舜徽《說文解字導讀》還有周祖謨先生的《說文解字概論》等】【說文謬識不少,可參見季旭昇《說文考證》(專釋說文謬解之字)(說文考證類著作頗多,諸如董蓮池《說文考證》等不一而足)】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吳大澄《說文古籀補》【依金文、古币、古玺、古陶器文补说文古籀3845字。後增1200余字,共4775字。】 郭忠恕夏竦《汗簡古文四聲韻》 通論類: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上编讲述古文字学基础,下编分论甲骨文、金文及战国文字(载书、缯书、兵器刻辞、玺印)】 唐蘭《中國文字學》 唐蘭《文字學導論》 趙誠《甲骨文字學綱要》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 夏含夷《中國文字學導論》【對甲骨、金文、盟書、帛書、簡牘紹介,後有“推薦書目”及索引】 【還有胡樸安《文字學常識》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龍宇純《中國文字學》徐中舒《古文字學講義》陳夢家《中國文字學》陳煒湛等《古文字學綱要》湯余惠等《古文字學概要》、、、不可勝數】 摹本拓本選注類: 李圃《甲骨文選注》 陳抗等《商周古文字讀本》【古文字文选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玉版字。古文字概述,讲古文字类别,内容及价值,考释的方法,古文字形体发展规律,甲骨文、金文的语法。最后讲古文字常用字231字。】 陳輝《商周金文》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 馬如森《甲骨金文拓本精選釋譯》【錯字頗多】 湯余惠《戰國銘文選》 文編類: 高明《古文字類編》【收字5600強,繁體字頭下列甲骨、金文、戰國文字(包括簡牘、帛書、璽印、錢幣、石刻等文字)說文篆文四欄,不按說文排列。問題:所收說文篆字不全,或體(說文有些或體是其假聲之借字,無關形體,故未收)古文漏收(固然有些古文有錯誤,不當收,但是正確的也有漏收的)等,所以自己讀的時候也再次查檢說文,以便補充,並把對本義闡釋合理的抄寫在最下面(也再次熟悉說文)。還有就是隸定的問題,此書節寫為現行正字(中華說文上面的楷體乃近人所增,其有按形體隸定者,也有寫為今字者,對看時需注意)。疑惑:此文編常有有甲骨之文,無金文古文,而直接篆文。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有其字而為發現,二是非其字】 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共收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的字头约三千个。《说文》所有者,以小篆为字头,《说文》所无者,则写成楷书,注明所见字书。选用古文字体约一万余。字表依次为殷代、西周、春秋战国。字形之排列,不受甲骨、金文、竹帛、陶玺等的种类限制。末附笔画索引。】孫海波《甲骨文編》【說文有其字者,則首列說文篆文(所以要熟悉說文篆體),無則列楷書。並有引說文等略釋】 劉釗等《新甲骨文編》【按說文排列,首列楷體,說文為有之字則標星號,無簡釋,看時建議翻檢說文,一是加深理解識記,而是熟悉說文】 容庚《金文編》 湯余惠《戰國文字編》 字典類: 徐中舒等《甲骨文字典》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 馬如森《甲骨文實用字典》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

《说文解字》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2013年趣话汉字结课论文

《说文解字》简介 【摘要】:两汉时期是我国语言文学成型时期,社会发展相对稳定,有利于语言文化的发展,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特别是汉代推崇经学,更为语言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许慎的《说文解字》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并对后世人们研究古文字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关键词】:《说文解字》六书部首价值 一、作者许慎简介 许慎(约54年~约149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万岁里人(今河南郾城),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及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初为郡功曹,后举孝廉,入京为太尉府南阁祭酒,并从贾逵受古文经学。主要著述有:《五经异义》、《孝经古文说》、《淮南子注》、《说文解字》等。只有《说文解字》通行于今。因他博通经典,当时人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 二、《说文解字》成书条件及写作目的 整个西汉时代一直以今文学派为主,且居于统治地位。与此同时,古文学派逐渐兴起。山川鼎彝上有古代铭刻和民间藏书陆续问世由此形成了古文学派。古文学派的兴起,及其所有有关的研究成果,为《说文解字》的成书提供了条件。 当时经学家为了捏造所谓的?微言大义?,就随心所欲的解释经书。许慎对这种随心所欲地解说文字和解释经典的现象非常愤慨。他认为?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是造成典籍解释混乱的根本原因。为了纠正这一时弊,有必要对语言文字作深入的探讨。因为?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史,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作《说文解字》以求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三、《说文解字》的基本理论——六书 一、?六书?的定义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是周代晚期到汉代,人们分析周代以前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二、?六书?的起源及发展 ?六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由此可知六书学说的出现不会迟于战国末年。到了汉代,《汉书》首先谈到"六书"的具体名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管国子,教之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后郑众、许慎都分别根据刘歆的学说,具体说明了六书的所指。潘重规指出:?班固汉书艺文志是用刘歆七略做底本的;汉志的说法,可能就是用七略的原文。郑众是郑兴的儿子,郑兴是刘歆的学生;许慎是贾逵的学生,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所以许的说法也都是本于刘歆的?。 三、?六书?的内容 《说文解字.序》:?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一般学者把指事字分为两大类:?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的指事字?,如《说文解字》?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下,底也。指事。?便是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