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复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
百度文库
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社会消费
、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
业基础和生产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主导产业:
是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应该是该国该区域有条件发展、有广阔市
场、对其他产业能够产生带动作用的产业。
4、……消费状况的恩格尔系数。
5、……收入公平分配程度的基尼系数。
PQLI:
一些容易获得并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同基本需要的一系列指标组成的较为简便的综
合指数。如人的预期寿命。
区域竞争力:
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
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政府的调节
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
范围
全国性或地方性
数量
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极化(扩散)中心
方式
向心式 等级式 波状式
核心式 等级式 波状式 跳跃式
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阶段:
1、前工业化阶段 2、工业化初期阶段 3、工业化成熟阶段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离散型
聚集型 扩散性 均衡型
边缘区域
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分为过渡区域(上下)和资源前沿区域。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包括狭义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给排水设施)和社会设施(文卫教
体)两个方面。
人口素质: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 P86
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2、………………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消费市场的分布。
(四)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扩散的形式:空间梯度式、跳跃式、双向式。
技术引进的优点:
1. 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
2. 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
3.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 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国内生产总值: GDP国土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区域差异: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个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
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
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
区域优势:
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主要由区域之间形成
的自然差和位势差所形成,具有普遍存在的特点。
适度人口:
(英国、坎南)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最大的收益点,当劳动力
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 都会引起效益减少。 处于“最大收益点” 的人口便是最合适人口。
人口容量:
世界对于人类的容纳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
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基础上能供养的人口大小。
4、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 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是起飞顺利的保证。
5、反映发达国家经济成长轨迹(顺序不能随意改变)
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优势:
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
区域富有竞争能力, 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 从而使该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区域优势的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
(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 5)显示优势和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 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
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第一章:绪论 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 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 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的划分:均质区域 , 结节区 ( 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 。 区域发展: 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 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 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的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更加明显。 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不相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科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 目的是要探寻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 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区域分析提供可 靠的理论基础。 区域分析: 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 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3、随着……自然资源范畴……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 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2. 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 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3.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 资源承载力 : 是指在可预见性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 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
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 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
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
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该理论的核心是,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 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
国民生产总值: GNP国民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总和价
值。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相对指标:
1、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指标,如人口自然增长率。
2、……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方面的指标,
如城镇化水平。
3、……工业化程度的霍夫曼系数。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在 1957 年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 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1、负效果(极化作用) 2、正效果(扩散作用)规模经
济效应 聚集经济效应。 扩散作用:与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
——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三、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 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建设一
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
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
就是据点开
发策略。
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 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 区域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技术进步:
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
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
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所谓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
、一定的人
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
人口容量:
地区一定时间内, 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 该地区的资
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 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
人口数。
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1、 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
2、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的关键
3、 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
4、 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发展中国家有意义。
2、关键在起飞阶段。
3、各个阶段的主导部门是经济成长的核心。
影响: 1、可以带动许多与其相关的产业配套发展 2、以新技术、新产品武装其他产业,
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简述配弟—克拉克定理主要观点。 要点: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 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间分布的总趋势 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逐步增加。他认为劳动力在产 业间的变化移动,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的相对差异所造成的,即 人们总是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该理论奠定了分析产业结构演替的基本框架。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发展所处的阶段相 适应。 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 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 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 第八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 部署。 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 区域规划类型: (按规划区域属性) (一)自然区区域规划(二)经济区区域规划(三)行政区区域规划(四)社会区区域 规划 区域规划是的动态性: 第一,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第二,保持规划的弹性;第三,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 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或修编。 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它是指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 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 径。 战略: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层次性 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通常需要作两种比较: 1、区内比较。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内在因素,各种资源、各种条件,进行全面的分 析、比较,以明确哪种因素、哪一种资源、哪一个条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最大,是优势 所在。 2、区际比较。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比较,最容易表现出强势、弱势甚至是劣势出来。 土地人口承载力: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 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 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它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是土地生产潜力, 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 P283 第十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增长极 (growth pole) 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提出。
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第十一章——第十五章 土地资源的特征:稀缺性、恒久性、不动性和区际差异性 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 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旅行 是手段,而游览则是目的。 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 P415 城镇体系: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 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城镇体系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贬值程序:准备阶段、编制阶段、报批阶段
空间结构体系。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地带,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
地带。
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