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的数学与生活架设一座互通的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的数学与生活架设一座互通的桥梁

发表时间:2010-11-09T15:14:17.42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朱慧欣[导读] 数学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其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们不断发展、生存的“通行证”。朱慧欣(河北唐县羊角乡花盆小学,河北唐县 072350)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68-01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轻松学数学;并让生活情境走进学生的数学世界,使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关键词:教学内容;现实生活;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初步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并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轻松学数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要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如在学《统计》课时,教师提出:元旦快到了,班里要开联欢会,买什么水果好呢?同学们建议买苹果、桔子、香蕉、梨、葡萄之后,让学生分组统计一下,到底应该买哪些、买多少。每个同学都兴致勃勃地献计献策。同学们所用的统计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有用数字表示的;有画水果图的;有用“正”字的;也有用各种图案代替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学习“认识人民币”、“认识钟表”、“观察物体”等这类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东西时,我们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涉及的生活实际问题,来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一位老师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创设问题情景:我国六百个城市中,有四百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量达60亿立方米。一方面,缺水情况严重;而另一方面,水源浪费资源同样不容乐观,下面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来说明:如果你在刷牙时任凭水流淌,后果将会怎样。

⑴记录自己整个刷牙的时间。

⑵打开水龙头让水流到一个大盆内,10秒后用量杯测量盆中水量。

⑶运用⑵中的数据计算,如果你在刷牙时任水量流淌会浪费多少水。

⑷收集全班的数据,然后计算出所有数据的平均数。

⑸假定每个人刷牙时都任水流淌,估计一年里你们班所有同学因刷牙浪费水的数量(设想每个同学一天刷牙两次),继而估计全国人每年浪费于刷牙的水量。

这个实践活动可能缺乏常规应用题的严谨与规范,但它可操作、富有挑战性,学生学习兴趣高昂,锻炼了测量、统计、运算等实践能力,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数学并不仅仅是枯燥的书本知识和杜撰的无聊题目,相反地它就显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初步感受到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才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了如何在更大范围内让数学服务于社会的思考。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数学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其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们不断发展、生存的“通行证”。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了“比和比例”后,教师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树高。树很高,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值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的公式吗?”于是得出: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又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小星星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这样,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

四、让生活情境走进学生的数学世界单纯的数学教学是枯燥无味的。特别是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时,教师就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使学生的视角从课内生活拓宽到课外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现,活动中发展。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数字及作用,如:你今年几岁了?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家有几口人?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等等,这样就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多彩的生活中数字的丰富内涵。???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由于时间观念差,上课时总有人迟到。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老师故意把在上课铃响后迟到的同学“挡”在门口,然后先放进2个学生,接着又放进1个学生。刚让他们站成一排,又有3个学生喊报告,也让他们进来和刚才迟到的同学站在一起。先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然后问座位上的同学:“想不想让你们的小伙伴回到座位上去上课?”同学们都说“想”。“那好,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根据刚才的情景,只用一道算式,求出今天共有几位同学迟到,答对了,他们就可以回到座位上去了。快,开始吧。”同学们一听极积性很高,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一会工夫就算出来了。这类数学题很快也就掌握了。

总之,只要我们“跳出教材教教材”,通过寻找信息背后的信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的生活与数学两者之间架设上桥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会、学好数学,并从中感悟到数学的深刻哲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在数学探索的氛围中徜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