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生活通往数学的“给力”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设生活通往数学的“给力”桥梁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探索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严海华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面对这些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努力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架设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探索,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只有虔诚回归真实生活,精巧预设课堂生活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才能架起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间的“给力”桥梁,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不断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是求解生活问题的钥匙,学好数学对于生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而让数学教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标理念。

一、精巧预设生活情境,“给力”求知兴趣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如何精巧预设生活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

趣,是解决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的一个重要问题。

预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它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我们要努力寻找紧贴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将它及时地引入数学课堂;其二,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时,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越是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越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记得有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生活情境:让一只猴子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向前进,设问:猴子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接着再用动画显示:猴子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的车子向前进,仍然不舒服。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猴子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显示:猴子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笑,教师语言配合:猴子在谢谢我们大家呢!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这样的情境就非常有效。

再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有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师问: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师再问: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这样精巧的游戏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了感知,激发了思维,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实际生活的原形。

二、有效调动生活经验,“给力”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这些数

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生活经验,从而更具体深刻地内化数学知识,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概括成四句话:“多加要减,少加再加;多减要加,少减再减。”对于这个算理,看似简单而又精炼,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是因为规律的产生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的情境入手,比如:红红带了235元钱,先买了一个书包要用97元。问:红红该怎样付款?她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都会说出红红要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再找给她3元,他还剩(135+3)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235-100+3,于是,对于235-97这类题目要用“多减要加”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接着红红还要买一台103元的游戏机,她又该怎样付款?还剩多少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最终得出“少减再减”的简便算理。这样的设计正是因为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才会让他们有深刻的学习体验,也才会让他们积累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看起来很抽象,但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要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首先就应将生活当作他们认识发展的活水,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感受、理解和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我用图片出示一组商品的价格分别是:36.50元、2.03元、176.00元、9.08元……然后讨论“这些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由于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角、分”已经很模糊,根本没有直观感受,讨论起来也就索然无味。而我在教学平年、闰年时,我则是通过先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一年的二月各有多少天,然后在课堂上引导说出这些年份二月份总天数的规律:每隔4年的二月就是28天。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每隔4年的二月就

是28天呢?”揭示规律后,学生再去验证,顿时恍然大悟。这种数学活动的创设,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如果能经常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积极调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弥补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就能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和乐趣,大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三、扎实开展实践活动,“给力”数学实践能力提升。

数学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规律,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通过扎实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应用,增进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提升数学实践活动的能力。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亲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感受数学的趣味、作用和与生活的必然联系。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链接,学生就会产生顿悟,就会对数学现象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在课前布置这样的调查任务: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经过调查、了解、猜想、分析,既能在实践中了解、发现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数,百分数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再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练习课时,我把教学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学校的跳远沙坑旁,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们边议论,边动手,他们量的量,记的记,算的算,分工合作,数分钟后,学生们便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建成这个沙坑需要挖取多少立方米土?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学生们经过讨论,都一一作了解答。又如:现代家庭几乎都遇到过装修问题,但学生很少参与这项家庭大事。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帮助家长测量后计算家里的实际居住面积,如果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