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忠恕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忠恕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儒家忠恕思想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忠”与“恕”可谓是“因忠而恕”,也可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学的微言大义能够在现代教育中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和思考,更好地引导人们达到“仁”的境界。在教学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做到“忠”,忠于自己,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进而实践“恕”的思想,推己及人,有强烈的同理心,实现教学活动中相互理解以及个人间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儒家;忠恕思想;教学

一、儒家忠恕思想概念阐述

《论语》被认为是儒家忠恕思想的主要依据。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中,忠恕思想是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孔子学说中对个人行为道德进行规范和实践的主要内容。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然而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对儒家忠恕思想的理解众说纷纭。无论对忠恕是何种解释,它都体现了儒家对人对己修养的关注,迫切希望通过儒家观念使人达到趋于完善的精神修养。

忠恕作为统一概念来讲,可以理解为有了思想上的“忠”,才有行动上的“恕”。两者是因果关系,因为做到了“忠”,才能更好地做到“恕”。“忠”和“恕”分开作为两个概念来讲,杨伯峻认为“忠”和“恕”不是同一层次的道德。忠恕思想可以说是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而不是对他人的约束和控制。

忠恕概念无论如何界定,其要体现的中心内容是儒家思想的“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用忠恕解释“仁”,“仁”包含了人世间的一切美德,这也正是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所在。教师不仅要具备这些美德,更要教授这些美德。儒家的教学内容以“仁”为核心,重视道德教化。儒家的教学思想中把“仁”的思想与爱人、孝悌、中庸、忠恕等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

二、教学之“忠”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非常有价值。《论语》一书微言大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都是对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行为。

《论语》开篇就说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生最幸福的三件事之一就是学习,然后按时温习、实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

和素养,在学习中寻找幸福与精神寄托,忠于自己的内心。学生作为被教育者,更应该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对于教育者来说,传授知识是基本职责所在。在教学中要做到“忠”,忠于职守,忠于自我的内心。“吾日三省吾身”之一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即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对上而言,是否达到了岗位所提出的要求;对中而言,即自我而言,是否时刻提醒自己学习并完善自我;对下而言,即学生而言,是否竭力传道授业解惑。

“忠”即“忠心”,与内心息息相关,多用于对个人道德的约束,尽己之心为人。“忠,敬也,尽心曰忠。”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崇孔子的“德”,实践“忠”,对所拥有之物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并加以珍惜。对于教育者而言,要忠于自我的内心,力求努力获得并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教育者做到了这些,可谓做到了“忠”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教育学生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其做人的道理和自我学习的本领。教师要备好课,讲好课,带给学生的务必是尽力谋划准备的。子曰:“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教会学生要忠于自我,每一堂课认真听讲,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研究,以点带面,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仁学思想内容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学习并践行着孔子的仁学思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所教授的内容要经常温习、反思,尽力发现新体会,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教师。学生要经常温习旧知识,多思考、发掘新的道理,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三、教学之“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作为一个概念来讲,其关系可以解释为“因忠而恕”,做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然后才会自然而然地做

到“恕”。“恕”是“如心”,与内心息息相关。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忠”和“恕”分别代表了“尽己”和“推己”。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道德规范的要求标准。通过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及自身以外的万事万物。“恕”在教学中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两层关系上: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是否已经做到并做得很好了;学生希望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自己是否有意愿去学习并珍惜。“恕”是仁德的基础,以善意为出发点,不加害于他人,对于自身严于律己,所言所行完备、成熟、正确、可行,方可施于他人。《论语》中有不少关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论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要努力提升自身修养,这样才会对他人有所要求,向“善”靠?n。教师要做到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即心中有他人,爱学生,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体会他人之心,这样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中虽风格不同,但都可以通过“恕”的思想找到合适的方式,达到课堂上与学生融为一体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