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蛙半人工养殖标准(征求意见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 ×××××-××××东北林蛙半人工养殖标准(修改稿)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东北林蛙半人工养殖的术语和定义、蛙场的生态环境、蛙场的选址与类别划分、蛙场的基本设施建设、种蛙选择、交配产卵、卵团孵化、成蛙发育规格指标、蝌蚪饲养、变态幼蛙的管理、蛙场的夏、秋季管理、秋捕、贮藏、越冬。

本标准适用于东北林蛙的半人工养殖,不适用于林蛙的全人工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标准。

3.1 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 Guenther)

与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Rana chensinensis changbaishanensis)为同物异名。

3.2 东北林蛙物种分布范围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东北部。

3.3 东北林蛙半人工养殖

是指在东北林蛙的自然分布区域内,利用天然林资源条件,实行人工辅助孵化蝌蚪,幼蛙、成蛙实行森林天然放养,在山林中自然生长育肥的养殖模式。

3.4 一年生幼蛙

是指当年由蝌蚪变态后的幼蛙经过夏、秋森林生活期后,下山回河越冬的幼蛙。

3.5 载蛙量

是指单位有效森林面积所能放养的林蛙数量。

3.6 有效放养面积

是指蛙场辖区内林蛙能够长期、正常生存的森林面积。

3.7 养殖单位

是计算森林养蛙面积的一个指标。50公顷的有效面积为一个养蛙单位。

4 要求

4.1 蛙场生态环境

4.1.1 林相条件

树种繁多、植被茂盛的天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森林履盖率大于70%,森林类别为原始森林或次生林,森林结构为上有乔木层,中有亚乔木和灌木层,并有藤本植物伴生,下有繁茂的草本植物层及枯枝落叶层。

4.1.2 气候条件

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无霜期90-140天,年降水量600-1300mm,林下相对温度85%左右。

4.1.3 水源条件

蛙场内要有终年流淌的天然河流或小溪,河宽小于5m,河长1km以上,水质清澈,水体无污染,pH值为6-7,含氧量4mg/l左右。

4.1.4 地形条件

三面环山形沟、扇形沟、两山夹一沟或一面向水的山坡,且远离城镇、村庄和工厂。

4.1.5 土壤条件

微酸性至中性土壤,土质肥沃,腐殖质层厚,含水性强。

4.2 蛙场的选址与类别划分

4.2.1 蛙场的选址

按4.1蛙场生态环境要求进行蛙场选址。

4.3 蛙场的基本设施建设

4.3.1 看护房

依蛙场大小及与孵化池、越冬池的相关性,因地制宜适建一处或多处看护房,以满足养蛙生产和看护人员居住为原则。

4.3.2 孵化池

依蛙场有效放养面积及载蛙量等因素确定孵化池总面积大小,选择河流中下游便于引水区域因地制宜修建一处或多处孵化池,单池面积不小于40m2,排灌方式为单排单灌式,池深30-60cm。

4.3.3 变态池

当蛙场面积超过4个养蛙单位,且大范围、长距离没有孵化池和越冬池分布时,应选择沿河岸适于幼蛙生存的地段每隔500m左右修建一个或数个变态池。单池面积不小于50m2,池深不低于50cm,池形为底深,缘浅的锅底形;

当蛙场内建有多个且分布较均匀的越冬池,或蛙场面积低于4个养蛙单位时可不修变态池和蝌蚪饲养池,而直接用孵化池养蝌蚪至变态上山;

亦可利用山间天然“泉眼”、池塘、湿地改扩建来修建变态池,变态池在蝌蚪变态期要确保不干枯。

4.3.4 越冬池

在蛙场内选择沿河、易于引水的低洼地域或适于拦河筑坝的河道修建越冬池。要确保有可靠措施和手段控制进出水和防洪。依沟系长度,池间隔200-1000m,池水深不低于1.5m,单池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越冬池总面积应占蛙场有效面积的0.1%左右。同时应确保越冬池冬季有流水,且池底、池边不渗、不漏。

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水位,越冬池可兼作蝌蚪孵化池、变态池、饲养池来使用。

4.3.5 蝌蚪饲养池

根据需要可单独修建蝌蚪饲养池,亦可采用孵化池、越冬池兼作蝌蚪饲养池。

4.4 种蛙选择

4.4.1 时间

上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或当年的3月末—4月中旬。

4.4.2 雌雄比例

种蛙雌雄比例为1:1。

4.4.3 种蛙形态标准

形好、体健、动作灵敏、无畸形、无损伤,背部皮肤黑褐色并有黑斑,背上部正脊处多有一“∧”或“八”字形黑色条纹。雄蛙腹部为黄褐色,由腹至下颌渐为白色,前肢粗壮,婚垫大而明显,身长5-8cm,体重15-30克,蛙龄为2-4年生;雌蛙腹大而丰满,腹部红黄色或带有土灰色,肤色明显深于雄蛙,身长6-9cm,体重为25-55克,蛙龄为2-4年生。4.5 交配产卵

4.5.1 时间

每年4月初至5月上旬种蛙进行交配产卵

4.5.2 温度

气温0-15℃,水温2-10℃。

4.5.3 产卵池制作

整平地面,用草类做垫层,其上用塑料彩条布或PVC大棚膜围成方形或圆形水池,并注水,控制水深20-30cm。

4.5.4 产卵

将每批选好的种蛙按4.4.2所述的比例投入产卵池中,按产卵池大小适当控制种蛙数量。待种蛙交配产卵后2-3小时,将种蛙捡出送上山休眠,然后于卵团吸水膨胀有弹性时再将其捞出移送至孵化池。再准备下批种蛙产卵,并如法操作。

4.5.5 蛙卵

2-4年生雌蛙所产的卵团,其卵粒为600-3000粒,卵团产后经48小时充分吸水膨胀,每团重200-900克,卵团应清晰透明,卵粒呈正黑色,且分布均匀、活力旺盛。

4.6 卵团处理

4.6.1 卵团组批

将同一次所产卵团或不超过3天所产的卵团为一批,然后分别分批投放于各孵化池中以期达到蝌蚪大小均匀性要求。不可将产卵时间间隔超过3天以上的卵团投入同一孵化池中,防止先期孵化出的蝌蚪吃掉尚未孵化的蛙卵,同时防止大蝌蚪吃掉相差悬殊的小蝌蚪。

4.6.2 卵团运输

同一蛙场将卵团从产卵池移送至孵化池,可用水桶盛装,并加适量清水于桶中;异地蛙场运输卵团可选用内衬聚乙稀薄膜的塑料编织袋盛装,每袋50-100团,装后加入袋容积10-20%的清水。卵团离水贮存和运输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当卵团运至孵化池后,应立即投入孵化池水中,以防时间过长造成蛙卵窒息死亡。

刚产出尚未吸水膨胀或发育到尾芽期以后的卵团不可捞取或异地运输。

4.6.3 孵化

4.6.3.1 卵团密度

卵团孵化最大密度为20团/m2左右,容量为40-50团/m3水

4.6.3.2 水温、水深

蛙卵适宜的孵化水温为10-15℃左右,可通过水位调节加以控制,一般水深控制在20-30cm,应充分利用低温孵化的有利因素。

4.6.3.3 早春防冻

根据天气变化,在有冻害的早、晚可加扣塑料棚,当冻害解除,应及时去掉塑料履盖,以防高温。

4.6.3.4 孵化率

按规范要求,精心操作,其蛙卵孵化率应达到80-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