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预设与生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的预设与生成

[摘要]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的过程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关键词]预设生成

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课前要有很好的预设,课上能随时把握生成,课后能及时反思。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来谈谈数学课中教师对预设生成该如何把握。一、教学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高质量的教学预设需要研究教材,也需要研究学生课堂教学是一个活过程,新课程期待“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有人说生成的课堂就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其实这种新教学更需要高质量的教学预设,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数学教学预设,我认为要明确5个问题:①这节课要教什么。②通过这节课,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供什么材料。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⑤在每一

个环节里,怎么提问,期望学生怎么回答。这也许是几个老掉牙的问题,但这是进行充分预设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北师大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第一节《数铅笔》一课,要达到的三个教学目标是:①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③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在生活中经历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过程,逐步发展数感。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课堂上要提供(包括学生自己提供的)花生、糖果、小豆子、小棒、小圆片等材料。可是我看到的课堂却不是这样的,很枯燥。上课伊始,教师也力求创设一个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很贴近生活的这样的一个情境,他是怎么做的呢?老师让每个小组的同学把他们的铅笔都放在一起,然后数一数有多少枝,接下来组织学生汇报数数的结果及方法,这很好。可就在探讨数数的方法时,我认为教师处理的不妥,学生只是说了数数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三个三个的数”……然而“怎么数”教者并没有让学生去亲自去数,也没有让学生借助实物亲自去体验。学生只知道有这些数数策略,这些策略究竟是什么却不得而知。这不得不引

起我的思考,也不免有些担忧,这样的课堂学生究竟能学会什么,又该如何发展学生数感呢?究其根源,我认为就是课前预设的问题。课前教师并没有很好的通览教材,也没有很好的了解学生,因此教学时心中无数。应该怎么做,我认为课前教者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现实状态”预设多种方案,也就是说在提问设计中,每个环节至少要安排一个主要问题,比如“你已知道100以内数的哪些知识?说说你是怎么从0数到100的?生活中你发现哪些100以内的数?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等。这些都是从教师、教材的角度出发的预设,但是教学预设光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生又是什么情况呢?学生已会数20以内各数,有小部分学生能数出0―100,但容易出现口中数的与所指事物不相符的情况,因此在预设中就要增加联系实际物品,通过圈一圈,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来帮助学生认数100以内的数,建立数感。只有这样,教者才能胸有成竹地步入课堂,才能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才不至于出现前面所提到的想象,才能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新理念。二、生成,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生成的课堂,应该是情景开放的课堂,是呼吸自由的课堂,是人性对话的课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

我们要恰如其分的利用好这种“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不仅课前有很好的预设,而且能准确的把握课堂生成。上课伊始,教师提供了模拟购物的情境,出示了一组信息:饼干每包4元5角,饮料每瓶2元8角,铅笔盒每个12元,书包每个38元,铅笔每枝5角。问:同学们,在这个商店里,你想买哪些东西?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说法不一,教师一一板书,这时有位学生说:“我想买三种东西,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和一枝铅笔需要55元。听到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学生的计算有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应该抓住让学生进行判断,教者是否能把握住呢?因此我就很在意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只见教者不露声色地把这个式子及结果写了出来。还没等教师写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对”!这时我观察学生的反应,看到有几个同学皱着眉头,有的同学在小声嘀咕:不对,不对。教师可能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反应,于是他说:“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谁来说说不对的理由。”生1说:“因为38元加上12元再加上5角得50元5角,而他得55元,所以他不对。”生2说:“他把5角看成5元了。”听了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恍然大悟,这时,教者接着问:既然这样算不对,那么该怎样算呢?刚才说错的那位同学又举起手来,教者就把机会给了他。接着,教者顺水推舟说:“同学们真不简单!我们也应该感谢XX同学把这个易混、

易错的问题呈现出来,让我们今后在碰到这种问题时能提高警惕!”在这节课上,教者对学生的错误资源没有强暴干预,或任之流失,而是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有效地利用生成资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三、生成,要求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和较高的教学应变能力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无所适从。一堂课不仅有预设下的生成,还有非预设下的生成,正确处理和把握非预设生成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调整预设,在预设中实践生成,在生成中优化预设,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河南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