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效应

静态效应
静态效应

第四章 静态效应

4.1 静态效应的物理原因和特点

在频率域电磁测深中,静态效应是较为麻烦的问题。这种效应总是与二维或三维构造相关的。一般,它主要是由于近地表的电性横向不均匀性或地形起伏引起的,并且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所有的电场测量。这些非均匀体表面上的电荷分布可能使电场数据向上或向下移动一个数值,这个数值与频率无关。因此视电阻率曲线也发生移动,但相位曲线不受影响。如果视电阻率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一个数值,并仍保持平行,但相位曲线仍保持重合,则定义为静态位移。静态效应的强度可达两个数量级,在推断深度时会引起大的误差,并使构造的解释复杂化。

在不均匀体的界面上,所有穿过边界的场和位都是连续的,只有电感应强度的法向分量不连续:

s n n q D D =-21 (4.1.1)

此处q s 为物体表面的面电荷密度。利用D =εE ,将(4.1.1)改写为:

εs n n q E E =-21 (4.1.2) 由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E J σ=及电流连续性方程,并假定频率依从关系

为e -i ωt ,在交流情况下,(4.1.2)式可写为:

()()201012n n E i E i ωεσ

ωεσ-=- (4.1.3) 由(4.1.2)和(4.1.3)可得:

ω

εσσσε011202i E q n s --= (4.1.4) 在准静态极限下(ωεσ0>>),则有:

1

1202σσσε-=n s E q (4.1.5) 这个表面电荷密度是很小的,然而它对电场的作用却不可忽略,它是所谓静态位移的物理原因。正如Ward 和Hohmann(1987)的表达式所所示:

?-=-?=ds r q V V s

04πεE (4.1.6)

式中ds 为分布有电荷的表面上的面积微元。当趋肤深度比不均匀体的尺寸大许多时,便可察觉到这种表面电荷的影响。这表明,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小的二维或三维不均匀体可能对整个电场测量都有影响。当然,较深的物体也能引起静态位移,但地表附近的不均匀性是最麻烦的。

静态偏移可以部分地看作一个分辨率问题。当电磁波波长与物体尺寸之比为中等并且直接在物体上作测深时,是可以直接分辨物体的,但是低频段视电阻率曲线存在偏移。当波长与物体尺寸之比很大时,并且测深点在物体上或以外,物体是不可分辨的,但是它引导起测量结果的偏移。

静态位移还取决于传播的方式。在严格的二维地质条件下,只有TM 方式受影响。在三维条件下,TE 和TM 方式都受到影响,依物体的几何尺寸和进行测量的地点而异。

在间接的意义上,静态位移也与地下电阻率有关。因为电阻率影响波长。电阻率高意味着波长大,甚至在较高的测量频率时静态效应也趋于明显。

静态位移还受电场测量偶极长度和物体尺寸之比的影响。由于空间滤波效应,长偶极测量所受浅部不均匀影响比短偶极的要小。此外,静态位移也是电场电极位置的函数。

图4.1.1是Sternberg 等(1998)的正演模型。模型主体为3层均匀层状介质,其电阻率分别为100,10,1000m ?Ω,一、二层的厚度4m ,电阻率50m ?Ω。MT 观测点分别位于不均匀体中心(MTO )、其边界内侧(MT18)、边界外侧(MT25)和无穷远处(MT500)。

图4.1.1 考察静态效应影响的一个模型

(层状介质中嵌入一局部三维不均匀体)

图 4.1.2(a)为MT500的正演曲线,代表未受地表不均匀体影响的正常MT测深曲线,曲线类型为H型,TE、TM极化的视电阻率曲线重合,其高频起始端接近第1层电阻率(100m

Ω)。图4.1.2(b)为MTO,即位于不均匀体中

?

心的正演曲线。与MT500相比,有了明显位移(偏低),下降幅值达1个级次。由于处于不均匀体中心,两条极化曲线仍重合。图4.1.2(c)(d)显示的是观测点位于不均匀体边界附近时静态偏移的特点,此时两条曲线偏移程度不一致,其中TE曲线偏移幅度小,TM曲线偏移幅度大,最大的偏移可达2个级次(MT18点的TM模式)。另外可注意到,MT25(不均匀体边界外侧)的两条曲线分别向上与向下偏移,而MT18(不均匀体内侧)的两条曲线则都向下偏移。

图4.1.2 静态效应对测深曲线的影响

(a)测点距不均匀体无穷远(MT500)无静态偏移;

(b)测点位于模型中心(MTO)曲线明显下降,但TE,TM曲线重合;

(c)测点位于模型内侧(MT18),TE,TM曲线均匀向下移;

(d)测点位于模型外测(MT25),TE,TM曲线分别向上,下移;

图4.1.3是嵌于均匀半空间中无限长导电半圆柱上方静态效应的示意图。注意,在半圆柱中心上方D点测深曲线对地表不均匀有反映,但不能反映出圆柱下方均匀半空间的真电阻率值。想像中,C点测深曲线的高频段应和D点类似,反映浅部导体。但事实上,它并没有探测到半圆柱的存在,而是整个曲线向下平移了,半圆柱外侧及远离它(如B点)的测深曲线则都向上平移,但曲线形态

无任何变化。除了曲线D的高频段外,其余各点的相位曲线是一致的,没有受到静态效应的影响,因为相位与电阻率的导数成正比。

图4.1.4是澳大利亚某地矢量CSAMT中静态位移的例子。该区地面平坦,薄的冲积层覆盖在电阻性基底上。矿化带走向NE-SW。矢量测量中接地电偶极方向N63E,位于接收线南东5.3km。十字形的电场测量偶极为东西向(TE方式)和南北向(TM方式)。图中显示的是矿化带附近相邻2个点的卡尼亚电阻率测深曲线。

图4.1.3 静态位移效应的图示(据K.L.Zonge)

测深A表示均匀半空间响应;测深B和C表示导体边界附近的静态位移;

测深D显示低频的静态位移(波长与物体尺寸相比很大)和高频时的直接分辨率效应

(波长较小,导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分辨)

TE方式的除了在最高频率端以外是相同的,最高频率端的差别是因为35号点更直接位于近地表的导电带上,因此TE数据分辨出了地表导体,并显示出

很小的负静态位移(非完全二维导体造成的)。但相比较于图4.1.3中C与D点曲线,此处TM方式数据显示出两种效应:在高频段明显分辨了导体,以及由于导体存在引起的静位位移,一旦频率低了,就不能直接分辨导体了。

图4.1.4 二维导体上TE、TM方式静态效应的区别(据K.L.Zonge)

在间接的意义上,静态位移也与地下电阻率有关。因为电阻率影响波长。电阻率高意味着波长大,甚至在较高的测量频率时静态效应也趋于明显。

静态位移还受电场测量偶极长度和物体尺寸之比的影响。由于空间滤波效应,长偶极测量所受浅部不均匀影响比短偶极的要小。此外,静态位移也是电场电极位置的函数。

上述讨论和例子说明,静态效应对频率测深数据的影响是复杂的,特别是在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它对数据解释产生的影响必须仔细对待,不可低估。

4.2 静态效应的校正

一般来说,静态效应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以任何方式预测的。由于它常常使测深曲线难以解释,因此必须对那些与水平电场有关的测量值进行校正。基本的方法有三个:第一是对效应进行理论计算;第二是采用各种滤波和相位积分之类的处理方法;第三是使用独立的、无静态效应的测量方法。

计算静态效应的理论值在理论上是简捷的,但在实际的野外条件下,由于无法预测引起静态效应的物体的几何尺寸和电性参数,因此这种方法无法得到可靠的校正值。

空间滤波处理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类方法,并显示了很大的成功希望。其主要思想在于,静态效应是一种由局部原因引起的局部效应,在广大的区域上效应会被平均掉。

对浅部为层状地质构造的区域,最简捷的空间滤波方法是把所有曲线作简单位移,并使它们在近地表的特定频率相拟合。这时,先找出电阻率有偏移但相位差无异常的测深曲线,然后确定偏移主要对象是静态的并且很少受直接分辨效应影响的频段。但这样作也有不利的因素,首先是它带有较多的人为因素;第二,对那些非静态效应引起的异常点总是会校正过分或不足;第三,它消去了那些貌似静态效应而又非静态效应引起的异常。例如,垂直构造引起的效应,它们看似静态位移,在这种简单的静态校正中会被消除或减弱。

罗延钟等人介绍了一种空间滤波方法。首先根据工区地电条作选择一个在工区内厚度、深度和电阻率者比较稳定的电性层,并大致估计其在频率测深曲线上对应的频段。然后计算各测深点在该频段上实测视电阻率的几何平均值。然后将相邻的若干测深点的平均视电阻率与一滤波函数作数字滤波运算,计算平均视电阻率的滤波值,并将其记录在滤波窗口的中心点上。最后,以各测点的平均视电阻率去除其滤波值,得到静态校正系数。将此系数乘相应测深点各频点的实测视电阻率值,便得到经静态校正后的视电阻率。这种方法通常能有效地校正静态效应对视电阻率的畸变,但对连续出现的地表电性不均匀造成静态位移,校正效果不佳。

另外一种方法是,利用对称四极测深或利用相位资料求得地表的电阻率,将各测深点的视电阻率对其作归一化,并用一窗口函数对其作平均。利用这种方法还可获得视深度断面。此方法在云南一些地区的CSAMT资料处理中取得了一定的地质效果。

Bostick(1986)提出了消除MT数据中静态效应的磁列阵剖面法(EMAP)。在此方法中,需要用小极距连续地观测电场水平分量,适当地观测磁场水平分量,

将计算的卡尼亚电阻率作为二度空间,选择一自适应低通滤波器对其作滤波处理,获得静态校正后的视电阻率。EMAP方法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合更换自适应滤波器,它应具有如下特点:①截止频率与希望滤去的不均匀体的尺寸有关;②滤波窗口面积保持不变,但其宽度随趋肤浓度呈正向变化。即当趋肤深度较小时,探测的是浅部电性,此时滤波宽度应窄,使参加滤波(平均)的点减少,以保留浅部的地电信息。而当趋肤深度较大时,探测的是较深部电性变化,此时希望消除浅部不均匀电性影响,因而滤波窗口变宽,使得滤波在更广泛的区域内进行,从而消除静态位移。

在使用EMAP方法时,必须注意,由于滤波窗口随深度增加而变宽,因此深部视电阻率总是被平均了的,使得“层状”特征被突出而深部的二、三维地质体则被抑止。

EMAP方法经理论模型计算和实际资料处理证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消除静态效应的方法。而且,经过EMAP处理后,可以使用简单的一维Bostick反演,得到初步的视电阻率—深度模型。然而,由于EMAP法要求较高的数据采样密度,因而受到经济上的限制。它虽然是为MT方法提出的,却可能在面积性的标量CSAMT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对该方法作简要介绍。

Zonge等人介绍了利用相位数据消除静态效应的方法。由于静态效应一般不影响相位曲线,而相位在某些条件下与视电阻率曲线对频率的导数有关,因此利用相位数据作静态校正是可能的。

利用不受静态效应影响的独立测量是消除静态位移的另外一种办法,瞬变电磁法(TEM)是常用的方法,Andrieux和Wightman(1984)、Hohnamm(1900)等已将TEM用于MT数据的静态校正中,这种方法已获得了较好效果,但它受到经济上的限制。

也许利用相位数据(或视电阻率的导数)和磁场数据进行静态校正是可行而且是最经济的,因为这既不需要过高的采样密度,也不需要额外的野外测量。

应该注意的是,静态效应也有可以利用的一面,如在调查浅部电性的工程勘查以及寻找海水渗漏的一些工程中,静态效应可以造成明显的异常带。

4.3 静态效应校正的波数域滤波方法

4.3.1 波数域静态校正的原理

静态效应是局部原因引起的局部效应,因而在广阔的区域上可以用广义的滤波方法消除掉。从理论上,这种滤波处理既可在空间域也可在波数域进行。各种

空间域的处理方法日渐发展,但在波数域校正静态效应,却没有见到相应的文献介绍。

日丹诺夫利用波谱的概念方便地导出了层状介质表面电(磁)偶极子产生的电磁场表达式。目前,虽有些文献做了尝试性的工作,特别是在航空电磁法中,谱分析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各种非线性谱分析也开始受到重视,但相比于重磁数据处理中波谱分析的广泛应用,电法数据处理中的波谱分析仍处于起步阶段。

剖面或平面上采集的电法数据也可看作是随机信号。但随机干扰和信号之间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因此,电法数据处理中,似应更侧重于非线性谱的研究,特别是同态信号分析,可能为消除电法数据中的干扰场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本章所作的初步尝试表明了两方面的结果,因而还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

将空间域数据通过傅氏变换转换到波数域后,在理论上,一维介质的波区视电阻率响应表现为零波数δ脉冲,深部或区域性的电性变化引起的视电阻率响应则反映在波域谱的低频段上,局部的电性不均匀或地形起伏引起的静态效应将主要反映在谱的高频段上。因此,在波数域,可以设计一种低通滤波器(考虑到电法数据的非线性叠加,可以利用非线性谱及广义线性滤波器),对波数域数据作滤波处理,滤去高频部分,保留低频部分。再通过傅氏逆变换,将波数域转换到空间域,从而得到静态校正后的视电阻率数据,这便是波数域消除静态效应的基本原理。

必须指出的是,在波数域处理电法数据的一个困难是二维及三维问题的复杂性,以致难以求得其谱的解析表达式,因而无法从理论上详细研究其谱的特征。只能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试验对比,验证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3.2 波数域处理电法数据的可行性

为考查波数域处理电法数据的实际有效性,需要研究二维或三维组合模型的情况。由于电磁法实际计算的困难,以直流中梯装置作替代,计算了一些组合模型异常。图4.3.1是其中一个模型的剖面示意图。模型A 是埋深为10 m 、电阻率为10Ω·m 的50 m ×50 m ×50 m 的小立方体。在其正下方存在模型B ,尺寸为500 m ×500 m ×l00 m ,埋深为100 m ,电阻率10 m ?Ω。围岩为100m ?Ω的均匀半空间。计算时中梯的极距AB 为1500 m ,点距为25 m 。

图4.3.1组合模型示意图 图4.3.2组合模型的功率谱

图4.3.3(a)是计算结果。将组合模型结果转换到波数域,估计的功率谱为图

4.3.2所示。可看出,谱中存在两个平缓的峰值,取低通滤波器参数为0.08和0.12,滤波后结果如图4.3.3(b),它和只存在模型B 时的理论结果一致。这表明,在波数域作滤波消除浅部电性不均体的影响是有效的。

图4.3.3 组合模型的异常分离结果

图(a)中,1~组合体异常;2~模型B 异常;3~模型A 异常

图(b)中,1~滤波分离出的B 模型异常;2~模型B 异常

为获得模型B 的埋深,利用求磁性体质心深度的办法,在选取的主频段上拟合对数功率谱,以拟合的直线的负斜率求得:

()()3.61298.10.1350.072x

h m π

-?==-

该深度和模型B 的埋深的相对误差为2%,可见,利用谱分析技术处理电法数据是可行的。

4.3.3 静态效应的自动识别及滤波参数的选择原则

(1)互相关矩阵

从理论上讲,识别静态效应似乎是容易的事情,但实际上却困难的多。特别是对于计算机而言,静态效应的自动判别却是麻烦的事,而这又直接关系到处理结果的优劣。

为使计算机自动识别静态效应,以探测目标的大致尺寸选取合适的窗口,然后分段计算各频率剖面的互相关矩阵。一般,互相关系数大于0.85的信号可认为是同源的。电磁测深中,层状介质响应和静效应在各频点的互相关系数都接近1,深部电性变化引起的异常将使低频段和高频段的互相关系数减小,但在探测到此深部电性的各频率剖面上互相关系数增加。互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

N

i i

xy x x y y γ--=∑ (4.3.1) 式中11

11,N N

i i i i x x y y N N ====∑∑,分别为x 和y 的均值。 因此,通过互相关矩阵,可以识别静态效应。且在滤波前、后分别计算互相关矩阵,便可判别静态效应的压制程度。

(2)滤波参数的选择

定性地讲,静态效应引起的局部异常将主要反映在波数域谱的高频段上。因此,首先应合理地估计所采集的信号的功率谱(采集的数据可以是剖面上的,也可以是平面上的),在分析功率谱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是由于静态效应引起的异常的波数段,并依此选择低通滤波器的技术指标。在波数域滤波后,经过逆傅氏变换,返回空间域,得到经静态校正后的视电阻率。

从静态效应的特点看,在高波数段,它可能受直接分辨效应的影响。因此,应选择较高的滤波截止波数,以保留浅部地电信息;在低波数段,测深应能反映出深部的电性变化,可以选择较低的滤波截止波数以消除浅部电性不均匀引起的静态位移。另外,滤波截止波数与视电阻率也有一定的关系。视电阻率越高,趋肤深度越大,截止波数应小。TE 模式的截止波数应高于TM 模式的。因此,低通滤波器的截止波数可写成:

,,H xy W L f ργ??∝?? (4.3.2)

式中H W 为截止波数,L 表示算子,f 为测量频率,ρ为地电参数,xy γ为相关矩

阵。

上式虽然给出了选择滤波截止波数的定性原则,但在实际数据处理中,常常需要调节滤波参数,经互相对比,确定最佳的参数条件。每一个地区的参数都应随具体的地质情况而变化。因此,滤波参数的选择也应和地质情况相结合,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特别应注意的是,在校正静态效应的所有滤波(空间域或波数域)中,垂直构造所引起的异常通常会被削弱,但从构造两侧的电性变化中仍可识别其存在。

4.3.4 数值计算和应用

图 4.3.4是一个三维模型的波数域处理结果。图 4.3.4(a)是三层介质中(13122500,200,20,100m h m m h m ρρρ==Ω?=Ω?=Ω?=)存在埋深为20 m ,电阻率为10Ω·m 的三维体(60×60×503m )时的卡尼亚电阻率拟断面图。图中可明显地看出,浅部的电性不均匀体影响了所有频率上的卡尼亚电阻率。经计算,低频剖面曲线和最高频(15频点,f=4096 Hz)剖面曲线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5。说明低频上的异常与高频异常是完全同源的,属于静态位移。为消除这种静态位移,在波数域作了低通滤波,结果见图4.3.4(b)。它基本反映了层状介质的特征,但在低频段,由于受非波区效应的影响,难以看出基底的电性特征。为此,对其作了非波区校正,求得的全区视电阻率拟剖面如图4.3.4(c)。它清楚地显示出三层介质特征,虽然低频段没有揭示出基底的真电阻率,但这是受发收距限制的。为了解视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图4.3.4(d)给出了全区视电阻率的Bostick 反演结果。图中100m Ω?等值线基本反映了第二层低阻层。

图4.3.4波数域校正静态效应的模型计算结果

澜沧老厂是一个较老的银-铅锌矿。矿区构造较为复杂,出露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灰岩和石炭系的火山岩。矿体呈块状、层状产于中、上石炭统的火山岩中,少量位于火山岩和灰岩的接触带中。根据以往的物性资料,石炭系地层电阻率比泥盆系灰岩电阻率低1~2个数量级,在石炭系地层内也有较为明显的电阻率差异。

图 4.3.5(a)和图 4.3.6(a)分别是已知地质剖面Ⅲ线和未知地质剖面Ⅳ线的CSAMT原始卡尼亚电阻率拟断面图。可以看出,严重的静态效应基本上掩盖了层状地层的信息,对这样的图件作出有关的地质解释是比较冒险的,需要对数据作必要的静校正。为合理地选择滤波参数,分别计算了Ⅲ线和Ⅳ线各测深频点上的互相关系数,见表4.3.1和表4.3.2。表中F04—F15对应测量的频点号。从表中可看出,在已知剖面上,高频段(F14和F15)信号是同源的,中低频(F13频点以下)和高频观测剖面的互相关系数不大,但中低频段各频点观测剖面之间的互相关系数较大,这说明,在中低频段的异常既有静态效应引起的,也有较深部

电性变化引起的。Ⅳ线的互相关系数表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因此,在滤波处理中,

中低频段选择的截止波数适当增大。经静态校正后,Ⅲ线和Ⅳ线的视电阻率拟剖面图分别为图4.3.5(b)和4.3.6(b)。从Ⅲ线结果看,处理后的数据中基本上消除了静态位移,但又保留了深部电性特征和大的构造信息,并突出了层状地层的响应。而且,84-100点处100m

Ω?等值线圈定的范围基本对应于已知矿体。根据构造条件和已知剖面的结果,对Ⅳ线的结果作了推断解释,并在82点布置了钻孔,于462-555 m处见到了铜、银等多金属矿。根据图4.3.5(b)及4.3.6(b)结果所作的Bostick反演结果分别为图 4.3.5(c)和 4.3.6(c)。在Ⅲ线的图 4.3.5(c)中,100m

Ω?等值线很好地圈定出已知矿体的空间范围,反演的低阻体深度应为200 m,厚约200 m,实际见矿深度为195 m,厚约100 m。据推断,在此已知矿体的下部,仍存在较好的铜矿体。在Ⅳ线的图4.3.6(c)中,相应的等值线虽然没有形成封闭圈,但仍然可以识别出82点附近的低阻体。

图4.3.5老厂Ⅲ线波数域滤波结果

图4.3.6 老厂Ⅳ线波数域滤波结果

大量的模型计算和实际数据处理,表明在波数域作低通滤波校正静态效应是可行的、有效的,且具有灵活、快速的特点。而且,利用各频点上的互相关系数表可以较好地分析静态效应和深部电性变化所引起异常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合理

地选择滤波参数。

表4.3.1 老厂Ⅲ线CSAMT各频点观测剖面的互相关矩阵

表4.3.2 老厂Ⅳ线CSAMT各频点观测剖面的互相关矩阵

4.4 电磁列阵剖面法(EMAP)及应用

电磁排列剖面法(Electro-magnetic array profiling,简称EMAP)是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的巴士蒂克(Franix X. Bostick)提出的,并于1986年5月27申请了美国专利。一些地球物理家进行了野外试验和进一步理论探讨,特别是阐明它对克服静态效应的有效性后,引起了地球物理界的广泛注意。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博士研究生多莱士-威丁(Carlos Torres-Verdin)在莫利松(Frank H. Mlrrison)和巴士蒂克的指导下,对EMAP进行了3年系统研

究,于1991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并将其论文的主要部分形成了两篇论文投Geophysics 发表。莫利松对EMAP 的近年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回顾。我们将EMAP 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用于CSAMT 资料获得成功。

4.4.1 电磁列阵剖面法基本原理

由于MT 法的点距常常都比较大,静态效应对各点的影响不一样,对解释结果影响很大。因而静态效应成了MT 法资料处理中使人头痛的问题。为了克服静态效应,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方法,如按频率平均的方法,利用相位资料的解释方法或补充独立的TEM 以提供静态校正依据等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都存在一定问题。EMAP 法由于采用连续的剖面测量,可采用窗口可变的自适应空间滤波器-汉宁窗(Hanning window )或叫余弦钟形滤波器(参见图

4.4.1)消除静态效应。在空间域,宽度为W 的汉宁窗H (x )的表达式为:

()???

???????????>≤??? ??+=2022cos 11W x W x W x W

x h π (4.4.1)

图4.4.1 汉宁窗空间滤波器

在实际工作中,是按一定极距测量E x 的,因而E x 是离散的,离散的汉宁窗H (x )可以写为:

()()()()()

∑=-=a N a N j j j x x g a R a x H 21, (4.4.2)

在图4.4.1中,绘出了连续的汉宁窗h (x )和离散的汉宁窗H (x )的示意图。在(4.4.2)式中,N 1和N 2为整数,它表示汉宁窗两个端点的电极编号,a 为汉宁窗中心点,g 为矩形函数

()?????><≤≤=+-+-1212

110j j j j j j x x x x x x x R x g (4.4.3)

L 为两相邻电极的距离,R j 为权函数,事实上它为每个矩形函数的高度。离散的汉宁窗由一系列高度为R j 的矩形函数所组成。

可变宽度的汉宁窗按下述条件自动调节:

1)保持h (x )的面积不变,并将其单位化:

()?∞

∞-=1,dx a x h (4.4.4)

也就是说,当窗的宽度增加时,其高度将相应降低,反之亦然。

2)保持连续的汉宁窗h(x ,a)和离散的汉宁窗之间的差别在最小二乘的意义上最小,即:

()()()[]?

∞--=ψdx a x H a x h a 2,, (4.4.5) 取最小值。 3)保持汉宁窗的宽度W 与巴士蒂克穿透深度Z B 成正比

()()ωω,,x CZ x W B = (4.4.6)

C 是实常数,可称为滤波系数。大量数据分析说明1≤C ≤4是一个合适的范围,因为C 过大将损失阻抗函数的横向细节,过小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在波数域中,与(4.4.1)式相对应的为:

()?????

???????--+-??? ??=ζπζπζ

ζζW W W W H 21212121122sin (4.4.7) 它是一个低通滤波器,不难看出,截止波数c ζ与宽度W 成反比,即随着W 的加宽,(4.4.7)式所表达的低通滤波器的截止波数也就随之降低。因此,适当地选取滤波系数C 可以滤除浅层局部不均匀体的异常,而保留深部较大目的物的异常,从而起到削弱静态效应的作用。

4.4.2 计算与应用实例

图4.4.2(a)是二维地电模型,总的来说它是一个两层模型,在4km 以下是5m ?Ω的低阻岩石,其上是80m ?Ω的岩石;在350m 深处有一块1m ?Ω的低阻水平板状体,其宽度为2km ,在地表分布有电阻率不均匀体,每个不均匀体的宽度均为200m ,其厚度从4m 到50m 不等,其电阻率在2-400m ?Ω之间。每块的电阻率和厚度都是由高斯随机数发生器随机地选取的,根据图4.4.2(a)的模型可计算出MT 的电阻率振幅和阻抗相位。图4.4.2(b)是电阻率振幅的拟断面图(即等视电阻率断面图),所用的电极距为100m 。地表的电阻率不均匀体所形成的静态效应在图中表现得十分强烈,地表的低阻(或高阻)都在从103H Z 到10-3H Z 频段上表现出异常,使得拟断面图主要表现为垂直条带状,根本无法分辨出水平两层,也看不出1m ?Ω水平低阻块的存在。阻抗相位受静态影响要小些。

将图4.4.2(b)数据经汉宁波滤后,静态效应尤为削弱,然后进行巴士蒂克反演,结果示于图4.4.2(c)。严格地说,巴士蒂克反演只适用于一维情况,这里所面临的是二维问题,但是从图4.4.2(c)可以看出,尽管静态效应仍有残留,但断面的两个主要特征都反映出来了,即在400m 左右有一水平低阻体和在4000m 左右以下有低阻层。

图4.4.3是我国华东某地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 )野外实测的视电阻率拟断面图。在图4.4.3的中部1H Z 左右出现了明显的低阻异常。对这一异常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个低阻异常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深部700m 左右存在花岗岩突起,在突起处存在金属矿体。我们认为这个异常主要是由于静态效应造成的。该地区主要为厚层灰岩,测线的中间是向斜的轴部,在地形上中间稍低,两侧(6号点和34号点附近)稍高,中间第四系覆盖层较厚(约30-50m ),两侧变薄,甚至有灰岩出露。第四系覆盖层的电阻率比灰岩低得多,图4.4.3中间的上部(即频率高于800H Z )出现的低阻层就是第四系加厚的反映。此低阻覆盖形成了明显的静态效应,使剖面中部的视电阻率普遍降低,再加上过渡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这个假的局部低阻异常。由于在该区CSAMT 是沿测线连续测量的,正好可以用EMAP 的方法处理数据。取C=1.0滤波后,此局部异常完全消失,再经巴士蒂克反演,得到的是一个向斜,与地质情况很一致。这个异常后经钻探验证,打到1200多米终孔,未见矿体,经测井在400多米深处有一破碎带电阻率较低约200c 左右,显然,电阻率为200m ?Ω的薄层是不可能形成视电阻率低达10m ?Ω左右的异常的,这个例子说明用EMAP 克服CSAMT 中静态效应是成功的。

图4.4.2 EMAP的一个数值计算例子

(a)产生静态效应的模型;(b)MT卡尼亚电阻率拟断面图;

(c)经EMAP滤波和Bostick反演结果

图4.4.3 EMAP处理华东某地CSAMT数据的实例

(a)卡尼亚电阻率拟剖面土;(b)经EMAP处理和Bostick反演结果EMAP方法虽然能克服静态效应的影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比如系数C的选择具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因此,研究其它的静态效应消除方法仍是必要的。特别是有关静态效应的识别和最佳压制,这正是我们下一节所要解决的问题。

4.5 小波理论及其应用基础

小波分析(Wavelets analysis)作为Fourier分析的新发展,它已在量子场论、信号分析、图像数据压缩、语音识别、机械状态控制、天体识别、流体的湍流、逼近论和数值分析等科技领域得到许多应用。它真正产生才几年时间,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引起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专家的密切注意,关于这一方面的详情可参见SIAM的报道(Cipra,SIAM,1990以及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92年3月份的小波分析及其应用专刊)。

小波变换(Waveler Transform)由法国科学家Morlet在进行地震信号分析

时首创(Morler 1982, Goupilland et al 1984)。到了1987年12月,在法国

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其效应

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其效应 “数字经济的出现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使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学术界对数字经济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唐·塔普斯科特相关著作《数字经济》的问世,使数字经济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2]原美国经济事务商业部副部长Robert J. Shapiro(1999)在美国商务部报告中指出,1997年曾有预测分析认为,因特网将在2000年为零售业创造高达70亿美元的价值,但事实上在1998年几乎就超越了该水平的50%。[3]美国的数字经济时代,早在20世纪末就已变为现实。[4]那么数字经济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杨占生、杨颜僮(2001)在论述数字经济内涵时指出,“由工业革命的经济学完成向信息革命的经济学的转化成为可能”[5]。客观地讲,其正是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基于从工业革命向信息革命转型的过程而衍生的新兴经济模式。根据《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6]459(参见表1),美国数字经济规模以10万亿美元的额度领先全球,且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态势,主要表现为规模不断扩张、融合特征显著、由消费向生产领域拓展、福利型数字经济表现突出、影响社会治理等多方面。以中国数字经济为例,2016年的同比增长速度位于全球较高水平,高达18.9%,总量也达22.6万亿元,中国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在2016年为58.7%,其在GDP中的占比高达30.3%.比2015年度提升了2.8%,并在2017年创造了4.9万亿元的分享经济交易规模,涵盖诸多领域的共享发展和新兴业态。[6]460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数字经济具有相对突出的特点——开放性。倘若现代市场经济失去开放性的重要特征,基于物联网、电子商务和全球贸易而衍生的数字经济根本就无从谈起。接下来将做出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的客观分析,力争探明开放型经济视角下数字经济发展的真实景象,为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可供参考的系统方略。

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 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规模效应因此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 纠错编辑摘要 目录 ? 1 概述 ? 2 企业规模分析 ? 3 案例解读 ? 4 古桥的“规模”效应 ? 5 学术文献 ? 钢铁工业的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一个经济学上研究的课题。说白了就是你的生产要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即规模效益。因为任何生产都是有成本的,一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要达到盈利,必须使得销售收入大于生产成本,而这其中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所以生产的越多,分摊到单个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就越少,盈利就越多。 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规模效应 这个问题其实依赖于许多因素,以致于我们倾向于把企业规模当做类似“国内生产总值”这样的“结果”来分析,而不是把它当做一个“问题”提出来。 大致分类,决定企业规模的外在因素是: (1)企业所提供的商品的“市场类型”,粗略划分为三: 第一类是基础设施,例如朗讯(Lucent)或北电(NorTel)这样的企业,其出售的每一台设备的价格动辄是上百万美元,其技术所要求的“经济规模”几乎没有限度(与市场需求的规模相比),因此几乎总是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 第二类是大众消费,由于产品很快便饱和或过时,且因市场的进入壁垒较低,初期投入的“沉降”资本较小,从而由沉降成本引起的收益递增阶段很短,这是最容易进入规模收益递减阶段的市场类型; 第三类是新兴领域,这里的主要风险是“标准”(或客户“口味”)未能确立,企业规模一方面意味着高风险,一方面意味着参与制定标准(或“口味”)的权力,因此“规模”是企业博弈的策略之一,它只在动态意义上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2)市场开发的阶段,大致又可划分为三:早期、迅速扩张期、晚期。这三个阶段构成产品和市场的“S”型增长曲线。企业在这一曲线的不同阶段上可以有极为不同的最佳规模。 (3)技术更新的方式,大致划分为二:首先是连续演变型的技术。对于这类技术进步而言,企业规模似乎有助于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风险分摊,故大企业在平均意义上比小企业有更大的技术优势;然后是突变型技术。对于这类技术进步而言,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腾森所论,大企业往往被官僚化倾向和既得利益集团“锁入”现有技术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外部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产权界限不明 外部成本往往是与产权界限不明确有密切关系的。 第二权益界限不明晰 生产者的成本和效应的内在化,是以权益界限的明晰为前提的。假若要使某一产品的效益内在化,就要确定这一产品归谁所有,其他人要获得该产品就必须要用货币来购买。如果权益界限不明确,或者法律上是明确的,但事实上无相应的措施保证,其权益得不到确认,那么,其他人也就可能无偿从该产品上获利。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权益就不可能全部属于其生产者而成为外部效应。 第三政府缺少相应的措施或措施不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如果没有有利的外部制约措施,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自然会想起模仿他人产品,或者把污染问题由企业转嫁给社会。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外部不经济的出现。 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外部性可区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正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收益。教育、研发、扶贫、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养蜂和经营果园等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 负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不遵守交通秩序,在公共休息、学习或工作场所制造噪声,不遵守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设施(如践踏花园、草地),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过度放牧、竭泽而渔、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典型。 二、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对商品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市场供给不足。因为个人或厂商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获得的收益,而不考虑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好处。这样,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收益就低于社会收益,从而由私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低于由社会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 三、负外部性与过量供给

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有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第三,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第四,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在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但是,规模经济并不是意味着厂商的规模越大越好,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当厂商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生产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由于厂商规模过大,信息传递费用增加,信息失真,滋生官僚主义,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出现规模不经济。 企业越大,越不容易管理,效率反而低下。原本五个人就可以搞定的,现在是十个人,即使质量是一样的,成本翻了一番。何况,三个和尚没水喝,人太多了质量未必提高。 而且企业太大了,管理容易松懈,下情难以上达,对市场敏锐程度也会降低,缺少创新精神,加上船大难以掉头,容易和市场不接轨。 我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规模扩大确实是应该的。因为,第一,企业规模巨大,可以采用先进的专门的机器设备与工具,可以进行精细分工,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这会使劳动者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并在长期的操作中,积累经验,以实现对不合理操作的改革,这样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在中小企业中则不易做到:第二,现代企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如财务、营销、研究与开发乃至法律事务人才。在小企业中,财力的限制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用这些专门人才,而在大型企业中,这些人员的工资及其他费用平摊到每一件产品中时,数量很少,因此使用这些人才,不但能够提高效率,而且能降低成本:第三,如果大型企业把经营过程扩展到生产、供应、销售等不同环节,则会使生产(本文共计2页)......[继续阅读

发挥能人效应带动经济发展

发挥能人效应,带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束城镇把在外人员作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进招商引资、发展镇村经济的宝贵资源,大力推进能人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带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一、推动招商引资 束城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8000多人,该镇鼓励他们提供信息、推介项目,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束城镇建立了“在外人才信息库”,在每个村聘请2到3名在外人员担任招商信息联络员;利用中秋、春节等外出人员返乡时机,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联络感情、宣传政策、推介项目。 今年,束城镇还制定了外出务工人员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和效益,对引荐人和其所在村给予奖励。3年来,全镇在外务工人员共提供招商信息150多条,帮助引进奥丁空调、美格橡塑、大浩保温、美能达建材、腾龙正利等7家亿元企业,吸引投资30多亿元。 二、促进镇村经济 经过多年打拼,不少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积累了资金、掌握了技术,有了回乡创业的意愿。为此,束城镇成立了“回乡创业人员服务办公室”,从项目申报、证照办理、政策衔接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 束城镇还把鼓励回乡创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目前,全镇 共有100多人回乡创业,发展创业项目31个,带动了农民增收。通过大力支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在外经商人士投资于农业,已有16人进入农业产业,经营土地12000亩,培育了占地5200 亩的嘉德农业科技园,占地2200亩的乐丰农合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促进了农业增效。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2013年以来,束城镇先后在北京、石家庄、青岛等地建立多个

党建联络点,并对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重点跟踪培养,条件成熟后吸纳进党员队伍。 为解决部分村班子软弱涣散问题,束城镇实施“能人回请”,鼓励引导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回村担任村干部。后孟回村之前是有名的乱村和穷村。一次偶然的机会,束城镇了解到在北京从事保温的党员王瑞恒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把他“回请”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王上任后,带领群众为村里修路、挖沟、搞绿化,抓经济,后孟回村一跃成为全镇的先进村。全镇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中,37人进入村“两委”班子,7人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第六章外部性理论讲述

第六章外部性理论 第一节外部性的涵义与分类 “自然的经济制度(即市场经济)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出于天意的,因为在其中,每一人改善自身处境的自然努力,可以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即在追求他本身利益时,也常常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1776 一、外部性的涵义 ?外部性指的是经济主体从其经济行为中得到的利益不等于该行为带来的社会利益,从而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又称为“外部效应”、“外部经济”、“外部影响”、“外在性”等。 ?正外部性:利益,增加他人的福利 ?负外部性:成本,对他人造成损失 07-09年金融危机:外部性的解读 金融危机:负的外部性 ?房地产投机社会成本(即由房地产泡沫引起的金融体系不稳定)大

于房地产投机的私人成本。 ?金融机构的社会成本(不良资产问题、大型金融机构不能倒闭、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等)大于金融机构的私人成本。 ?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国际性社会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大于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私人成本。 ?外部性逃逸不出地球,全世界埋单。 正的外部性:个人收益<社会收益 ?当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从而使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 负的外部性:个人利益>社会利益 ?当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上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危害,而他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从而使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大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 我们身边的外部性

二、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关系 ?公共物品现象事实上是收益外部化的表现,也即正外部效应。例如:教育 ?作为公共品的教育:诚实和美德来源于良好的教育 ——使学生融入社会 ——教会学生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提高整个国家的生产力 ?年轻一代从一开始就要学会不仅仅只为自己活着,而是为整个民族。 ?“要立志站在学术的前沿上,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要培养充满正义和力量的人格,养成付诸理性的思维习性。” ?视频:帝国春秋——教育的外部性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联系密切 ?公共物品现象是正外部效应,而负的外部效应也往往与公共物品有关。 ?污染成为外部成本,因为清洁的空气或水也是公共物品。公路、桥梁这类产品的消费中产生的拥挤成本也是外部成

规模经济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规模经济 英文名称:economies of scale 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 百科名片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 学科) 、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 目录 定义 规模经济的特点 规模经济的界定 规模经济的原因 规模经济的主要类型 规模经济的优势 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 实现规模经济途径 规模经济的确定方法1、会计分析计算法 2、工程法 参考规模不经济 经验学习曲线 微观经济学 范围经济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于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编辑本段规模经济的特点 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 企业规模经济 随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最终规模不断变化;不同产业因其生产技术特性不同,工厂及企业规模经济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亦有所不同。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并没有使规模经济因此而丧失。而是通过产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标准化,实行“多品种、少批量、大量生产体制”,使规模经济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是地区工业合理布局和对某一产业在大范围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编辑本段规模经济的界定 规模经济一般界定为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 规模经济 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

现代广告的经济效应

现代广告的经济效应 广告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商品变得空前丰富,市场成了买家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这使得现代广告成为企业促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现代广告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广告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可以带动广告的发展。 有效传播信息,促进销售 现代广告使商品信息得到更大范围的有效传播,通过广告可以解决市场流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企业和消费者实现信息互通,从而使市场经济更有效率。广告对于生产者来说,是了解市场信息的有效渠道,通过它把握市场需求,使生产销售更有针对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消费者来说,广告是商品和服务信息的来源,通过广告可以了解更多的商品相关信息,通过对比选择更适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增加消费。从信息流的角度来看,现代广告活动所提供的信息流,可以为市场调查和预测提供依据,减少商品生产的盲目性。同时,广告还可以疏通物流和商流渠道,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商流的时间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商品经济繁荣。 增加品牌认知度,引导消费 成功的现代广告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突出商品的特点,增加消费者对现代广告商品的认知度和购买欲,引导消费者认牌购买。现代广告通过对商品信息的有效传播,向消费者介绍商品的性能、特点、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这实际上是在使消费者提高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从而刺激选择性需求,引导消费者认牌购买。 拉动需求,减少企业总成本 现代广告可以拉动消费需求,减少企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利润率。消费需求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价格的增加或减少引起更大程度上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就被称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大。现代广告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喜好度和忠诚度,使得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需求量都不受影响。或者,在其他情况相对不变时,在同一价格水平下,好的广告能使人们购买特定商品的数量比过去增加,也就是需求增加了。而在市场上开展广告宣传,则可以开辟新的销路,使产品销量激增,从而使企业获得的利益增加,当所获利益的幅度大于广告成本的幅度时,总成本就减少,利润就增加了,企业就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创建品牌,提高指名购买率 现代广告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创建名牌,提高指名购买率。当今社会,大众的消费形态已经从数量型消费转化为质量型消费,大型商场已从大类销售转向品牌销售,服务消费更追求服务质量与文化氛围,这种消费被称为软消费。在这种软消费中,商品的实用性降低,它的感情基准和文化含量被提升到主要地位,市场的形象导向性越来越强,现代广告在这方面就可以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鼓励竞争,促进企业经营管理 现代广告可以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完善提高生产经营与管理,扩大企业规模,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现代广告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诉求,并且需要对消费者进行说服,因此,在现代广告中还必须强调所宣传产品的特点和在同类产品中的优势。现代广告就成了企业之间销售竞争、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这样也刺激和促进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开发出更优质的产品,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核算指标投入产出比率才会达到最佳。 助力媒体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现代广告是大众媒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现代广告的发展让现代广告行业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也有助于广告媒体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新媒体频频涌现,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

中国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实证研究重点

第9卷第3期 2010年6月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 l of Jiangnan University(N atural Sc ience Edition V o.l 9 N o .3Jun . 2010 收稿日期:2010-04-13; 修订日期:2010-05-11。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B2013。 作者简介:胡喜生(1979 ,男,福建莆田人,讲师,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亚热带区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Em a i:l hux isheng2008@ 中国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胡喜生1 , 祁新华 2 (1.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福州350002;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摘要:考察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3个年份的城市规模集聚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城市规模对城市人均GDP 和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的增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城市GDP 增长率相对较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对人均GDP 的作用逐渐增大,规模大小之间人均GDP 差距越来越大;不同城市规模人均GDP 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增长速度大于在1997年至2002年期间;

但对GDP 增长率和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的作用规律不明显。关键词:中国;城市集聚效应;国民生产总值中图分类号:O 22;F 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47(201003-0347-06 Em pirica l Study on U rban E cono m ic E fficiency of A gg lo m era tion i n China HU X i sheng 1 , Q I X in hua 2 (1.Co llege o f T ra ffi c ,Fu jian A gr icu lture and F o re stry U n ivers ity ,Fuzhou 350002,Ch i na ;2.C o llege o fG eograph ica l Sc iences ,Fu jian N orm al U n i v ersity ,F uzhou 350007,Ch i na A bstract : B ased on e m pirica l study on Ch inese c ity ,the pape r inv esti g ates the urban econom ic effect o f agg lo m era tion in 1997,2002and 2007.The resu lts show ed that the size of the urban had certa in l y pro m o ted the urban per cap ita GDP and the propo rtion o 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d ifferen t y ea rs ,but the urban GDP grow th w ere re la tive ly stab le .The sca le ro le o f urban for the per cap ita GDP w ere i n creasi n g from 1997to 2007.The g ro w th o f per cap ita GDP in 2002to 2007w as m o re than that in 1997to 2002i n different sca le of urban .H o w eve r ,the e ffects of the sca le on the GDP g ro w th ra te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国内外的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它所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引起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及其衡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从产业关联、产业互动的角度来实证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一、引言 产业集聚是指与某一产业有关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Krugman,1991)。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Marshall ( 1890),他提出企业集聚可以产生外部经济并提高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而后,韦伯、熊彼特、克鲁格曼及波特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作了进一步发展。韦伯主要是从工业区位论出发解释了产业集聚,熊彼特指出了集聚的创新效应,克鲁格曼把集聚与国际贸易理论联系了起来,而波特则提出集聚现象能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聚效应是指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由内外部经济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用于衡量产业集聚经济大小,是产业集聚作用的表现。 二、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表现形式 (一)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集聚通过将区域经济增长所需的人力、资本、技术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集中和优化,并在集聚效应的相互作用下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过度的产业集聚以及陷入低水平技术陷阱的产业集聚将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市场拥挤、要素瓶颈等。张华和梁进社(2007)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集聚效应影响。 (二)外部经济 王红伟(2011)认为产业集聚区的一系列乘数效应促使了劳动力集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技术力量提升,促进了人口的非农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城镇的一些功能性服务,如人力培训、生活配套性服务等,又为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就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支持,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消费市场,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产业循环发展圈。 (三)产业互动 实际上,产业集聚的形成不会局限在单一产业内,更倾向于形成产业间共同聚集,譬如在城市中心的 CBD,就不仅仅只有金融产业集聚,还包括很多相关配套产业的共同集聚如咨询行业、广告行业、法律行业、会计行业等等,从而在某一空间领域内形成产业间集聚,或是一种产业集群,因此有学者从产业互动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的效应。王硕和郭晓旭(2012)从产业关联与产业互动角度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机理模型。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和互动关系。 (四)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具有动态演变的特征,在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陈建军和胡晨光(2008)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长三角次区域为例,研究了中心―外围式的产业集聚给地区带来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在产业集聚本身给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及集聚给区域经济带来的索洛剩余递增效应。首次提出经济效率的根源在于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促使的索洛剩余的递增,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推动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的力量,推动区域向外转移传统产业。 三、产业集聚经济效应的度量 产业集聚效应测量方面,测算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间接方法和直接方法。间接方法是以某一个产业的实际增长率与期望增长率作比较分析,如果实际增长率比期望增长率大,那么,其剩余部分就认为是集聚经济的贡献。直接方法也就是生产函数法,即利用生产函数中的规模报酬来分析集聚效应(刘剑锋、蒋瑞波,2010),迄今为止大部分学者都采用直接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外部性理论

第一节外部性理论 1、含义: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在缺乏任何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一方所承受的、由另一方所导致的后果。用效用函数表示为:U A =U A (X1 ,X2 ,X3 ,X4…… ;Y )。其中X i (I=1,2,3 ……,n) 表示 A 的行为,Y 表示除A 以外的所有其他个体的行为。其经济学含义是:一个人的效用除由其自身决定外,还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能由其自身控制的。换言之,一个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而且还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 2、分类: 1)外部成本:如果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而前者未补偿后者,就称为外部成本,或负的外部经济; (2)外部收益:如果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前者无法向后者收费,就称为外部收益,或正的外部经济。 3、外部性理论的渊源及演进 (1)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马歇尔在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大致内容是:一个厂商的生产成本既取决于该工业的规模,也取决于各个厂商本身的规模。在分析这一问题时,马歇尔直接使用了外部经济的概念,为正确分析外部性问题奠定了基础。 (2)庇古的观点:庇古1920 年出版的《价值与财富》一书中论述了外部性,认为“ 外部性造成了私人边际产品与社会边际产品的之间的不一致”,并认为经济学家有责任解决这一问题。在治理外部性的经济手段方面,庇古从“ 公共产品” 问题入手,分析了厂商生产过程中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问题,认为两种成本的差异构成了外部性,从而提出了征收“ 庇古税” 作为治理外部性的方法,所以经济学上把征收“ 庇古税” 以治理外部性的经济手段叫庇古手段。 (3)奈特的观点:奈特在1924年发表的《社会成本解释中的一些错误》的论文,对庇古外部性成本的计算提出了异议。奈特认为,庇古在平均成本计算时没有把土地的费用计算在内,而只是把可变生产要素的成本计算在内,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其观点是:由于土地是私有的,只有将地租计算在平均成本之内才能得出最优的产量。此外,对于“外部不经济”产生的原因奈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外部不经济”源于对稀缺资源缺乏产权界定,若将稀缺资源划定为私人所有,则“外部不经济”将得以克服。可见,奈特已注意到了“外部不经济”产生的产权原因,开辟了对“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新方向。 (4)科斯的外部性理论:1960 年科斯发表了题为《社会成本问题》的论文,与庇古等人所持观点不同,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非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因此,有效产权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可解决外部性问题。同时他认为庇古在对外部经济进行治理时只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一方进行限制是不对的,相反,双方都应当承担责任,只对一方进行限制,不利于该厂商的经营。科斯将外部性与产权以及制度变迁联系起来,将外部性引入制度分析之中,使人们对外部性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科斯的主要理论建立在较强的假定前提之下,而这些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满足,使其理论难以成为政策依据。尽管如此,他提出的通过确立产权以消除外部性的思想对于解决环境问题仍具重要意义。 (5)米德的观点:1962 年米德发表了《竞争状态下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全面分析了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和不经济,他将外部经济产生的原因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无偿生产要素的作用。他以苹果园和养蜂场为例,认为苹果园面积的增加可以使养蜂场的蜂蜜的产量增加,但是养蜂场不必为蜂蜜的增加向苹果园支付费用。对这类外部性调整的方式有:(1)对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大秘书网文章- 找范文,到大秘书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

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250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0家,加工点XX多个,从业人员15000余人,全县15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

浅谈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浅谈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定义及其主要原因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为规模内在经济和规模内在不经济。 可分的投入或技术因素、设置成本以及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是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的提高以及管理和组织的困难是产生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对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讨论一般是在假定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往往在同一行业中存在,但二者在什么产量水平上达到平衡对于不同的行业和厂商是不同的。 经济学家一般用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描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当企业的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时,就称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就称企业的生产为规模不经济;而当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时,我们成企业实现了不变规模报酬。 一般来说,在企业的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内在经济和规模内在不经济。规模内在经济和规模内在不经济决定了LAC曲线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 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在于: 1.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 2.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人成本下降。 3.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 4.有利于新产品开发。 5.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相关案例 下面,我想就各大高校扩招这一问题谈谈自己对规模经济的理解。我们不妨假定将面向社会的高素质大学生视为产品,将学校培养人才的能力水平看做是生产力水平,且高校办学具有一定规模。在企业(各大高校)生产力水平(培养人才的能力)不变的前提下,当校方决定扩招时就意味着要增加产量,在增加产量的一定范围内,由于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扩招后,一名教师可以教更多的学生)、以及其他资源比如图书馆、教室等设施的充分利用等因素,使得边际成本远远小于平均成本,因此可以说校方实现了规模经济。随着高校的扩招,使得高校平均成本随产出不发生变化,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我们称高校实现的不变的规模报酬。随着扩招数量的继续增大,导致产量超过了限定的范围,此时由于校方面临教室不足、教辅工具不足、、教师资源紧缺、以及图书馆规模过小(由于学生数量增加所引起)等问题,使得校方必须要采取扩大建设,增加师资力量等措施来生产出同等质量的产品(即高素质大学生),因此校方的边际成本要远远大于平均成本,这时校方的生产为规模不经济。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校方要想获得最大效益,就要通过扩招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等手段,实现学校一切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这样方可取得最大效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要是通过扩招的手段来实现效益最大化,显然要注意适度扩招,如果超过一定范围,就会使校方的成产走向规模不经济的道路。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个例子。 A和B两人是好朋友,周末两人结伴而行外出游玩。吃中饭的时候,花了80元,A抢先把钱付掉了,并且拒绝B给予他的40元分摊款。饭后两人继续游玩,忽遇一冰淇淋屋,B因为觉得A请他吃饭了有点过意不去,执意要进去买冰淇淋,A本意不想去,但是B盛情难却,B进去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点了一堆,目的很明确,要还A的人情。结果B花了120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一)规模经济的产生与本质 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包含如下内容:(1)生产的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就会减少。(2)交易的规模经济。集中的大规模交易比分次的小规模交易更节省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3)专业化分工效益。长期的大批量生产交易,将使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从而提高效率。 1、规模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简要回顾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规模经济效益的最初思想。斯密把分工看作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原因,最著名的例子“制针”的分工。他认为分工又受制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量。斯密认为“大制造业”与“小制造业”相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原因在于: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严格讲,规模经济只有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才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作坊式经济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生产规模,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规模经济。工业革命使机器操作系统代替了手工操作系统,从而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后果和技术后果。 工业革命后,约翰.穆勒(1848)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他指出“在很多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厂商越大,分工也就愈细”,“即便扩大生产规模不会导致进一步的分工”,当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时,每个工人的工作更为饱满,这也会有很好的经济效果1。穆勒分析了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的原因:一般说来,业务开支并不与业务量成比例地增加;大规模的生产需要配置昂贵机器的生产工艺;用大生产体制代替小生产体制所节省的很大—部分劳动,是资本家自己的劳动2。 1约翰.穆勒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55页 2同上,157-159页

浅谈我国海陆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浅谈我国海陆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摘要:文章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两种方法探讨了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发展的协同性,并得出结论:在短期内,海陆经济静态布局对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发展均有推动作用,协调的海陆经济布局有利于海陆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在中长期内,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存在相互拉动的效果。 关键词:海陆经济;协同效应;格兰杰检验;面板数据目前,关于海陆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测量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关联程度方面,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海陆经济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徐胜对海陆经济内在关联关系的存在原因进行了阐释,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量了海洋三次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董晓菲等从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其中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量海洋经济及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关系,从而说明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密切相关。对于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相互作用方面,董晓菲、韩增林分析了辽宁省海洋经济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拉动效应,但只是进行了文字分析,没有对其进行数学计量。本文着重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和面板数据模型两种方法实现对海陆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的检验。

协同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1971年,物理学家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协同论认为整个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社会现象亦如此。 海陆经济之间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协同效应:首先,海洋产业是陆域产业的延伸,在陆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海洋产业的发展广泛需要陆域产业的支撑,陆域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其对海洋产业促进作用越大。其次,海洋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陆域产业的发展,海洋广阔的开发空间和丰富的蕴藏资源决定了海洋产业发展很好的前景,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海洋产业的发展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相关陆域产业的发展,因此,海洋产业较发达的地区,陆域产业发展水平一般也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地区。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又密切的相互联系,海洋经济发展可以很大程度地借鉴运用陆域经济的发展成果,包括制度形式、发展方式、科技成果等方面;与此同时,陆域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如能源、原材料的提供,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以沿海陆域地区为依托,这同样会拉动陆域经济的发展。如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陆域交通运输、仓储等物流行业,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等

关于外部效应理论的概述

二、外部效应理论的概述 外部性(Externality)是由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随后由美国新制度学家科斯加以丰富和完善的一个经济学概念。简单地说,外部效应就是指某些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企业和居民,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应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外部效应的分类。在现实生活中,外部效应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分类。其中最基本的是根据外部效应的结果来分类,即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应的经济效益。在正外部性的情况下,无论是物品的买者还是卖者,都未在其决策中计入其间交易可能给其他企业或居民带来的益处,如消防设备的交易、传染病的免疫接种等。负的外部效应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应的成本费用。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无论是物品的买者还是卖者,都未在其决策中计入交易可能给其他企业或居民带来的损害。如工业污染、水污染等。 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私人的边际效益与成本同社会的边际效益与成本发生偏离,由此会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因其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从而使其生产和销售呈现不足状态;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因其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导致其生产和销售会呈现过多的状态。 对外部性的矫正方法。外部性的矫正方法概括起来包括经济激励、直接规制、社会习俗、法律准则等。现实生活中常用方法一:市场化途径,即利用经济手段,直接作用于经济主体,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产生的外部社会成本内部化,主要包括以庇古为首的税收手段和以科斯为首的侧重通过界定产权解决外部性的手段。拿庇古税来讲,比如对于对带有正外部效应的物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发放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收益大小的财政补贴,将其私人的边际效益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以此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如对疫苗接种者发放财政补贴,来增加消费者对接种疫苗的需求,实现接种疫苗带来的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拿科斯产权理论来讲,只要产权界定清晰,交易各方就会力求降低交易费用,把资源使用到产出最大或成本最小的地方,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方法二:政府管制,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作用于政策对象,强制其执行,比如罚款。应该注意的是,每个方法都各有优缺点,比如产权界定成本高、政府规制灵活性不够等,现实生活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方法来使用。 外部效应理论的意义。外部性理论的提出是经济学的一大进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扩大了经济理论研究的范围,是经济学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直接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以外的领域;另一方面,外部性理论还发现了市场调节机制的不足和缺陷,并为如何去完善市场经济提供了思路;最后,外部性理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同时为解决生态失衡、环境破坏等问题提供了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