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09第九章食品风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研究食品风味的重要性
人对某种食品风味的可接受性是一种生理适应性的表 现,只要是长期适应了的风味,不管是苦、是甜、是辣人 们都能接受,如很多人喜欢苦瓜的苦味和啤酒的苦味。
食品的风味与人的习惯口味相一致,就可使人感到舒 服和愉悦,相反,不习惯的风味会使人产生厌恶和拒绝情 绪。食品的风味决定了人们对食品的可接受性。一项调查 指出:要消费者对食品的价格、品牌、便利性、营养、包 装、风味等几方面确定首选项时, 80%以上的消费者注重 食品的风味。因此,研究物质的呈味特点,掌握人对食品 风味的需求,是食品风味研究的重点。
(4)呈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食品风味产生不同的影响。
① 对比现象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使其中一种呈味物质 的味觉变得更协调可口,称为对比现象。如10%的蔗糖水溶液中加入1.5% 的食盐,使蔗糖的甜味更甜爽;味精中加入少量的食盐,使鲜味更饱满。
② 相乘现象 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共同作用,其味感强度几倍于两者 分别使用时的味感强度,叫相乘作用,也称协同作用。如味精与5'-肌 苷酸(5'-IMP)共同使用,能相互增强鲜味;甘草苷本身的甜度为 蔗糖的50倍,但与蔗糖共同使用时,其甜度为蔗糖的100倍。
③ 消杀现象 一种呈味物质能抑制或减弱另一种物质的味感叫消杀现象。 例如:砂糖、柠檬酸、食盐、和奎宁之间,若将任何两种物质以适当比例 混合时,都会使其中的一种味感比单独存在时减弱,如在1~2%的食盐 水溶液中,添加7~10%的蔗糖溶液,则咸味的强度会减弱,甚至消失。
④ 变调现象 如刚吃过中药,接着喝白开水,感到水有些甜味,这就称为 变调现象。先吃甜食,接着饮酒,感到酒似乎有点苦味,所以,宴席在安 排菜肴的顺序上,总是先清淡,再味道稍重,最后安排甜食。这样可使人 能充分感受美味佳肴的味道。
甜味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一个电负性的A原子(可能 是O、N原子),与氢原子以共价键形成AH基团(如;- OH、=NH、-NH2),在距氢0.250.4nm的范围内, 必须有另外一个电负性原子B(也可以是O、N原子),在 甜味受体上也有AH和B基团,两者之间通过一双氢键偶合, 产生甜味感觉。他认为在距A基团0.35nm 和B基团0.55nm 处,若有疏水基团γ存在,能增强甜度。
分类 化学感觉 物理感觉
心理感觉
食品所产生的风味是建 立在复杂的物质基础之 上的,就风味一词而言, “风”指的是飘逸的, 挥发性物质,一般引起 嗅觉反应;“味”指的 是水溶性或油溶性物质, 在口腔引起味觉的反应。 因此狭义上讲,食品风 味就是食品中的风味物 质刺激人的嗅觉和味觉 器官产生的短时的,综 合的生理感觉。
章食品风味
第一节 食品风味化学概述
一、食品风味: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
体,使人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这类感觉主要
包括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食品的感官反应分类
感官反应 味觉:甜、苦、酸、咸、辣、鲜、涩··· 嗅觉:香、臭、···
触觉:硬、粘、热、凉、 运动感觉:滑、干、
视觉:色、形状、 听觉:声音
味觉
甜 咸 酸 苦
阈值(%) 0.03 0.01 0.009 0.00008
除上述情况外,人的味觉还有很多影响因素。俗话讲: “饥不择食”,当你处于饥饿状态时,吃啥都感到格外香; 当情绪欠佳时,总感到没有味道,这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二 、甜味及甜味物质
1 甜味理论
早期人类对甜味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认为糖分子中 含有多个羟基则可产生甜味,但有很多的物质中并不含羟基, 也具有甜味。如:糖精、某些氨基酸、甚至氯仿分子也具有 甜味。
二、食品风味物质的特点:
(1)食品风味物质是由多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组成,通 常根据味感与嗅感特点分类,如酸味物质、香味物质。但 是同类风味物质不一定有相同的结构特点,酸味物质具有 相同的结构特点,但香味物质结构差异很大。 (2)除开少数几种味感物质作用浓度较高以外,大多数 风味物质作用浓度都很低。很多嗅感物质的作用浓度在 ppm 、ppb、ppt (10-6、10-9、10-12)数量级。虽然浓度很 小,但对人的食欲产生极大作用。 (3)很多能产生嗅觉的物质易挥发、易热解、易与其它 物质发生作用,因而在食品加工中,哪怕是工艺过程很微 小的差别,将导致食品风味很大的变化。食品贮藏期的长 短对食品风味也有极显著的影响。
ຫໍສະໝຸດ Baidu
第二节 味觉和味感物质
一、食品滋味的形成
食品中的味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由于食品中可溶性成 分溶于唾液或食品的溶液刺激舌表面的味蕾,再经过味神经 纤维送到大脑的味觉中枢,经过大脑的分析产生味觉。味觉 一般在1.5—4.0ms内完成。人的舌部有味蕾2000-3000个。
( 可 溶 性 成 分 味 蕾味 神 经 纤 维味 觉 中 枢 大 脑 味 觉 )
(3)温度对甜度的影响 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大多数糖的甜度影响不
大,尤其对蔗糖和葡萄糖影响很小;但果糖的甜度随温度 的变化较大,当温度低于40℃时,果糖的甜度较蔗糖大, 而在温度大于50℃时,其甜度反比蔗糖小。这主要是由于 高甜味的果糖分子向低甜味异构体转化的结果。甜度受温 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温度越高,甜度越低。 (4)浓度的影响
由于舌部的不同部位味蕾结构有差异,因此,不同部 位对不同的味感物质灵敏度不同,舌尖和边缘对咸味较为 敏感,而靠腮两边对酸敏感,舌根部则对苦味最敏感。通 常把人能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浓度称为阈值。
味觉阈值:是味的敏感性的标准,即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 浓度,阈值越低说明其感受性越高。
名称 蔗糖 Nace Hce 硫酸奎宁
甜味理论为寻找新的甜味物质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二 、甜味及甜味物质
1 甜味理论
2 影响甜味剂甜度的因素
(1)糖的结构对甜度的影响
聚合度的影响 糖异构体的影响。异构体之间的甜度不同,如α-D-葡 萄糖>β-D-葡萄糖
(2)结晶颗粒对甜度的影响 商品蔗糖结晶颗粒大小不同,可分成细砂糖、粗砂糖,
还有绵白糖。一般认为绵白糖的甜度比白砂糖甜,细砂糖又 比粗砂糖甜,实际上这些糖的化学组成相同。产生甜度的差 异是结晶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造成的。糖与唾液接触, 晶体越小,表面积越大,与舌的接触面积越大,溶解速度越 快,能很快达到甜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