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者:王健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3期

摘要:三农问题的存在,使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中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和现代化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城乡发展;三农;一体化;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4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中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一体化”,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现发展运行状态上的统一协调,即改变现行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运行及其分别治理的体制和机制;二是消除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和人民享有上的矛盾,就是要达到城乡发展条件基本一致、人民生活水准均等化。开创一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真正走出现实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目前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难点,即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

2.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加剧,但在现有户籍制度下,农村人口的长期外流将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剧城市就业、交通、住房等公共资源的供给紧张,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城市发展综合症;二是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容易造成农业生产缺人手、农民老龄化以及农村“三留守”问题,如果不能有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会极大地削弱农村发展活力,使农村发展陷入落后恶性循环圈。因此,只有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步,才能妥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3.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与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有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不断发展农村经济。

二、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已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体制性障碍之一。

1.城乡物质要素与人口流动不协调。二元体制下,城市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受市场机制自发引导,农村资金、土地、人才源源不断流向城市,但很少向农村回流,造成农村发展动力不足和面临资源瓶颈。研究表明,中国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超过人口城镇化速度,导致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进一步突出,无形之中扩大了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引导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促进城乡物质要素与人口协调流动。

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而“反哺”和“支持”的能力,取决于工业和城市发展所积累的实力。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和拉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不足必然会削弱对农村发展的反哺和带动作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面提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3.公共资源向农村的配置不足。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准仍明显落后于城市。在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农村面貌的改观还不大。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城乡还有不小差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从本质上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根本上调整城乡关系,不断破除由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体制机制的制约,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1.克服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真正确立“重中之重”理念。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农业和农村只能是一种落后的产业和区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它们在经济

总量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对发展业绩、工作政绩的影响也较小,所以无足轻重,不值得花大工夫。其实,这种把农业看做是注定的“落后产业”是不正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典型都证明,农业效率水平低主要是投入不足所致,如果像发展工业那样地投资农业,农业照样可以达到同工业一样的效率和水平。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上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绝非仅仅是产出高低、经济效益问题。农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它始终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欧美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比重小是第一产业高度发达,对第二、第三产业支撑能力强化的结果,而并非是农业水平落后的表现。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没有第一产业的真正发达就不会有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不会有全社会的真正小康。正因为如此,党中央一再强调全党上下一定要树立“重中之重”的观念。我们决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把其真正地落实和渗透到各项实际工作中。

2.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目前中国有大量的农村进城人口尚未真正融入城市,实现这些人口的市民化,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城镇化质量,带来巨大增长潜力。因此,当务之急是从实质意义上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具体操作上,首先要根据各级城市和城镇的吸纳能力,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凡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居民;其次要消除影响农民工流动的障碍因素,保障和提高农村进城人口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改革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逐步实现户籍管理上的城乡统一。

3.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优势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要加快建立土地、资金和人才资源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和补偿机制,提高要素配置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城乡土地流转方面,要加快改革征地制度,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关系,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农”的原则,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在资金流动方面,要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积极鼓励大中型银行开展涉农贷款批发业务、小微型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放宽抵押担保范围,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抵押、担保制度,破解三农发展的资金制约。同时,政府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性金融投入回补农村。在劳动力流动方面,要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大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障,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

4.加快城镇内涵式扩容,提高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逐步融入城镇。城镇扩容不是简单的城镇建设的外延式空间规模扩大和人为“造城”,而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下,以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劳动力)进城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规模化拓展。“扩容”在城镇投资和城镇发展的方向上应主要体现为,通过构建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体系、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城镇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城镇发展环境,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接纳更多的农民进城。因此,城镇发展需要政府主导的调控政策介入,科学规范城镇投资的方向。城镇经济投资应有助于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建设投资应有助于降低农民在城镇定居的门槛和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