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德格尔形而上学_畏之无_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9 卷第 3 期 Vol. 29 , No. 3
Hale Waihona Puke 西安社会科学 Xi'an Social Science
2011 年 6 月 June. ,2011
浅谈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畏之无”
赵天惠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摘 要:“无”作为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主要探讨的问题,表明以“无”显示存在,成为其思考的主题。 “无”不能诉诸逻辑予以把握,只有在“畏”之情绪启示下,“无”之情形才能鲜明,在者之根据才能“在起来”。而无论 是对“无的追问”还是对“畏的感受”,都是“人在承担”。人作为“超越性”的存在总是双脚踩在“大地”上而喜欢仰望 “天空”,这即为人的本性同形而上学本性的内在契合。
“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 的发问。”[1]15 正是在对存在超乎寻常的追问中, 海 德格尔发现了“这个非同寻常的东西”— ——“无”。 “无 恰恰是与存在者绝对不同,追问无,问无是什么以及 如何是, 就把问之所问颠倒为它的反面了。”[2]123 “无”不是现成的存在者,“无”, “不在”,但“无”不可 或缺,没有“无”,存在者则无法显现,它类似于“背 景”,是存在者何以“在”的根据。在海德格尔看来, “无反倒不在”非但不是“为什么在者在”的多余附 加,反而,这个转折构成整个问句的本质成分。在他 看来“ ,无”的问题涵括了形而上学的整体。
三、 “人”与形而上学
“无”是“人”的追问, “畏”是“人”的承担。为什么 是“人”?自我是哲学永恒的中心。在海德格尔看来, “形而上学是人的天性”,人(此在)才是真正的形而 上学。
这正如高清海先生所提出的命题: “哲学的奥秘 在于人。”在他看来:哲学与人的关系异常密切,哲学 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本性同人的本性具有内在的一体 性关联。虽然众多学科都在研究人,然而,只有在形 而上学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性。形而上学的 性质也只有在对人的本性的把握中, 才能得到切近 与深刻地理解。人之所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前定的、固 定的,而是自为性的、超越性的。人作为超越性的存 在总是要有所憧憬,有所追求,有所建构。人总要在 现实世界中去蕴注自己的追求, 铸就自己的意义, 实现自己的超越,这样,人必然要超出自然世界的限 度,去建构超验的形而上学世界。就人的超越性说, 人的本性必然蕴含着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人的本 性的特质就体现为“应当是”、 “可能是”的形而上学 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的心灵总是投射于“未 来”,人总是行走在迎向未来的路上,“未来”作为人 的理想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这就是人之为 人的根本性质所在, 也是形而上学之为哲学的内在 规定性所在。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6. [2]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三联书 店,1999. [4]高清海.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J].求是学刊,2003(1).
收稿日期:2011-04-06 作者简介:赵天惠(1986-),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 27 ·
对象,也根本不是一个存在者。无乃是一种可能性, 它使存在者作为这样一个存在者得以为人的此在敞 开出来。”[2]133 只有当人的此在把自己嵌入无中时, 人的此在才能对存在者有所作为。把作为“无”之追 问者我们— ——人,置入问题中,是海德格尔所规定的 形而上学问题的“特征”之一。对存在者的超出活动 发生在此在的本质中,其映射着人内在的形上追求。 “形而上学属于人的本性”[2]140, “我们根本就不能把 自身移入形而上学中去,因为,只要我们生存着,我 们就总是已经置身于形而上学之中了。”[2]141 可以说 形而上学就是此在本身,形而上学潜含着存在者整 体和人的超越性维度。
(一)“无”与传统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是对“无”遮蔽的 历史,是对“在”遗忘的历史。依照传统逻辑规则:“为 什么在者在? 其根据(原因)在哪里? 是什么? 不用 说我们是在询问另一种更高的在者。然而在此问题 还根本没有触及到在者整体本身。”[1]28 因为询问在 者的根据(另一在者),会导致根据的无穷倒退,陷入 源始追问的漩涡。他说: “误解不是偶然的,而源出于 一种愈来愈顽固的在的遗忘。”[1]25 在整个西方形而 上学传统中,在关于“作为存在的存的”的问题中,在 (存在)始终被处理为一个在者。形而上学自发端于
关键词: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畏之无 文章编号:978- 7- 80712- 402- 3(2011)03- 027- 02
一、 “无”
“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1]3 作为海 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是超出在者之外的追 问,是对存在者整体的超越,其实质是通过“无”把存 在鲜明起来,把形而上学自身再现出来。
(二)“无”与科学 海德格尔认为: “从根本上说, 无是所有科学都 无法通达的。谁要想真正地谈论无,就必须成为非科 学的。”[1]26 因为在科学的视域里,科学是以逻辑化的 方式指向和把握具体存在者,因此,“无”就是存在 者的简单否定,就是“不存在者”,这即为海德格尔 所认定的“人类沦落的根由— ——从在处脱落”。但 “无”绝不简单的是存在者的对立面或非存在者, “无”也不单是存在者的否定,相反“ , 无”是存在者与 “无”相形而作为存在者显现的根据。存在者不是现 成地摆放在那里,让人触目、上手,而是在“极端境 域”与“无”相形而在。 “无”是使存在者能够作为存在 者本身向此在公开的力量“ ,无”使存在者真正“在起 来”。海德格尔曾指出“ :科学的根本任务不在于积累 和整理知识,而在于对自然和历史之真理的整个空 间作常新的开拓。”[2]140“常新的开拓”需要“无 ”的 敞开,以使常新的存在者涌现,这样,科学才能不断 地重新赢获它的根本任务。 对“无”,海德格尔给出了答案:“无既不是一个
(责任编校:韩慧玲)
· 28 ·
巴门尼德、苏格拉底至体系成型确立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就以逻辑为最高法庭,追问作为最高的存在 者或作为最根本的确定之物的存在者是什么, 从而 使在者凝固起来、确定起来。“无”是真正存在者的 “对立”概念,对“无”的追问“发生着这样一种对存在 者之为存在者整体的超出。”[2]137 当“无”被问及,这 种“对立”关系才唤起了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真正形 而上学的问题。
二、 “畏启示无”
“ 畏 ”是 此 在 先 天 最 根 本 的 情 绪 。“ 畏 ”不 同 于 “怕”, “怕”的结构是:因为什么而感到害怕。 “怕之所
怕总是一个世内的, 从一定场所来的, 在近处的、 有害的存在者。”[3]225“怕”是对具体对象的怕,来自 于此在之外。但“畏”没有明确的对象, 畏之所畏不 知为何物,我们所畏和为之而畏的根本没有确定性。 通俗解释一下就是,在“畏”中, “某人惶惶不安”是 “某人能在地就感到惶惶不安”而不是对“什么”不 安,这有点双眼蒙上让人牵着行走于悬崖边, “安全 的危险着”的味道。海德格尔十分重视“畏”这一基本 情绪,他认为“ :在根本性的畏中,无把存在的深渊般 的、但尚未开展开的本质送给我们。”[2]357 在他看来, “畏”是一种把此在从其消散于世界的沉论中唤回到 他的最本真的能在,它最鲜明地开展出此在自身,把 此在带到它本真的自己面前来,“畏”对揭示此在的 本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畏”袭来之际, 此在 才能体验到自身的有限性, 其他的存在者才顿然隐 退, 存在才能敞开来, 敞开那由于“在”的遗忘所遮 蔽的东西。“无在畏中与脱落着的存在者整体一体 地来照面”[2]131 照面中, “畏之无”构成对存在者整体 的拒绝,而这种拒绝本质上是一种指引,它使存在者 整体从其遮蔽状态中被启示出来,认识到自己是与 “无”相对的绝对它者。直面“无”,此在才能把握存在 的本己存在,全体存在者才向我们展现自身。
“死”的本体论意义。像对“畏”的肯定一样,他认为死 亡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向死存在,就是先行到这样 一种存在者的能在中去,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就 是先行本身。在先行者把这种能在揭露出来之际,此 在就为它本身而向着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开展着自 身。把自身筹划到最本己的能在上去。”[3]297 筹划是
“宿命”的出离,是对被抛入世的反击,先行表明自身 就是对最本己的、最极端的能在进行领会的可能性, 就是本真的生存的可能性。在“畏死”中,我们是无法 置身于“畏”的对象之外的, 我们与世界一起处在畏 的笼罩中,此在被嵌入“无”。 “畏”使“无”闯入人的本 真性中。
“畏”在本质上是“向死而在”。“向死而在”是海 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即基础存在论的关键命题。因 为“死”必为一切哲学家所思考。海德格尔在《存在与 时间》中这样为他的“死亡哲学”核心定义:“死作为 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 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 死, 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 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 终结的存在之中。”[3]297“死”是此在在其存在中走向 死亡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所关注的不是“死亡这一 事实”,而是“死”在完成此在存在上所起的作用,即
Hale Waihona Puke 西安社会科学 Xi'an Social Science
2011 年 6 月 June. ,2011
浅谈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畏之无”
赵天惠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摘 要:“无”作为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主要探讨的问题,表明以“无”显示存在,成为其思考的主题。 “无”不能诉诸逻辑予以把握,只有在“畏”之情绪启示下,“无”之情形才能鲜明,在者之根据才能“在起来”。而无论 是对“无的追问”还是对“畏的感受”,都是“人在承担”。人作为“超越性”的存在总是双脚踩在“大地”上而喜欢仰望 “天空”,这即为人的本性同形而上学本性的内在契合。
“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 的发问。”[1]15 正是在对存在超乎寻常的追问中, 海 德格尔发现了“这个非同寻常的东西”— ——“无”。 “无 恰恰是与存在者绝对不同,追问无,问无是什么以及 如何是, 就把问之所问颠倒为它的反面了。”[2]123 “无”不是现成的存在者,“无”, “不在”,但“无”不可 或缺,没有“无”,存在者则无法显现,它类似于“背 景”,是存在者何以“在”的根据。在海德格尔看来, “无反倒不在”非但不是“为什么在者在”的多余附 加,反而,这个转折构成整个问句的本质成分。在他 看来“ ,无”的问题涵括了形而上学的整体。
三、 “人”与形而上学
“无”是“人”的追问, “畏”是“人”的承担。为什么 是“人”?自我是哲学永恒的中心。在海德格尔看来, “形而上学是人的天性”,人(此在)才是真正的形而 上学。
这正如高清海先生所提出的命题: “哲学的奥秘 在于人。”在他看来:哲学与人的关系异常密切,哲学 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本性同人的本性具有内在的一体 性关联。虽然众多学科都在研究人,然而,只有在形 而上学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性。形而上学的 性质也只有在对人的本性的把握中, 才能得到切近 与深刻地理解。人之所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前定的、固 定的,而是自为性的、超越性的。人作为超越性的存 在总是要有所憧憬,有所追求,有所建构。人总要在 现实世界中去蕴注自己的追求, 铸就自己的意义, 实现自己的超越,这样,人必然要超出自然世界的限 度,去建构超验的形而上学世界。就人的超越性说, 人的本性必然蕴含着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人的本 性的特质就体现为“应当是”、 “可能是”的形而上学 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的心灵总是投射于“未 来”,人总是行走在迎向未来的路上,“未来”作为人 的理想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这就是人之为 人的根本性质所在, 也是形而上学之为哲学的内在 规定性所在。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6. [2]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三联书 店,1999. [4]高清海.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J].求是学刊,2003(1).
收稿日期:2011-04-06 作者简介:赵天惠(1986-),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 27 ·
对象,也根本不是一个存在者。无乃是一种可能性, 它使存在者作为这样一个存在者得以为人的此在敞 开出来。”[2]133 只有当人的此在把自己嵌入无中时, 人的此在才能对存在者有所作为。把作为“无”之追 问者我们— ——人,置入问题中,是海德格尔所规定的 形而上学问题的“特征”之一。对存在者的超出活动 发生在此在的本质中,其映射着人内在的形上追求。 “形而上学属于人的本性”[2]140, “我们根本就不能把 自身移入形而上学中去,因为,只要我们生存着,我 们就总是已经置身于形而上学之中了。”[2]141 可以说 形而上学就是此在本身,形而上学潜含着存在者整 体和人的超越性维度。
(一)“无”与传统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是对“无”遮蔽的 历史,是对“在”遗忘的历史。依照传统逻辑规则:“为 什么在者在? 其根据(原因)在哪里? 是什么? 不用 说我们是在询问另一种更高的在者。然而在此问题 还根本没有触及到在者整体本身。”[1]28 因为询问在 者的根据(另一在者),会导致根据的无穷倒退,陷入 源始追问的漩涡。他说: “误解不是偶然的,而源出于 一种愈来愈顽固的在的遗忘。”[1]25 在整个西方形而 上学传统中,在关于“作为存在的存的”的问题中,在 (存在)始终被处理为一个在者。形而上学自发端于
关键词: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畏之无 文章编号:978- 7- 80712- 402- 3(2011)03- 027- 02
一、 “无”
“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1]3 作为海 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是超出在者之外的追 问,是对存在者整体的超越,其实质是通过“无”把存 在鲜明起来,把形而上学自身再现出来。
(二)“无”与科学 海德格尔认为: “从根本上说, 无是所有科学都 无法通达的。谁要想真正地谈论无,就必须成为非科 学的。”[1]26 因为在科学的视域里,科学是以逻辑化的 方式指向和把握具体存在者,因此,“无”就是存在 者的简单否定,就是“不存在者”,这即为海德格尔 所认定的“人类沦落的根由— ——从在处脱落”。但 “无”绝不简单的是存在者的对立面或非存在者, “无”也不单是存在者的否定,相反“ , 无”是存在者与 “无”相形而作为存在者显现的根据。存在者不是现 成地摆放在那里,让人触目、上手,而是在“极端境 域”与“无”相形而在。 “无”是使存在者能够作为存在 者本身向此在公开的力量“ ,无”使存在者真正“在起 来”。海德格尔曾指出“ :科学的根本任务不在于积累 和整理知识,而在于对自然和历史之真理的整个空 间作常新的开拓。”[2]140“常新的开拓”需要“无 ”的 敞开,以使常新的存在者涌现,这样,科学才能不断 地重新赢获它的根本任务。 对“无”,海德格尔给出了答案:“无既不是一个
(责任编校:韩慧玲)
· 28 ·
巴门尼德、苏格拉底至体系成型确立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就以逻辑为最高法庭,追问作为最高的存在 者或作为最根本的确定之物的存在者是什么, 从而 使在者凝固起来、确定起来。“无”是真正存在者的 “对立”概念,对“无”的追问“发生着这样一种对存在 者之为存在者整体的超出。”[2]137 当“无”被问及,这 种“对立”关系才唤起了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真正形 而上学的问题。
二、 “畏启示无”
“ 畏 ”是 此 在 先 天 最 根 本 的 情 绪 。“ 畏 ”不 同 于 “怕”, “怕”的结构是:因为什么而感到害怕。 “怕之所
怕总是一个世内的, 从一定场所来的, 在近处的、 有害的存在者。”[3]225“怕”是对具体对象的怕,来自 于此在之外。但“畏”没有明确的对象, 畏之所畏不 知为何物,我们所畏和为之而畏的根本没有确定性。 通俗解释一下就是,在“畏”中, “某人惶惶不安”是 “某人能在地就感到惶惶不安”而不是对“什么”不 安,这有点双眼蒙上让人牵着行走于悬崖边, “安全 的危险着”的味道。海德格尔十分重视“畏”这一基本 情绪,他认为“ :在根本性的畏中,无把存在的深渊般 的、但尚未开展开的本质送给我们。”[2]357 在他看来, “畏”是一种把此在从其消散于世界的沉论中唤回到 他的最本真的能在,它最鲜明地开展出此在自身,把 此在带到它本真的自己面前来,“畏”对揭示此在的 本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畏”袭来之际, 此在 才能体验到自身的有限性, 其他的存在者才顿然隐 退, 存在才能敞开来, 敞开那由于“在”的遗忘所遮 蔽的东西。“无在畏中与脱落着的存在者整体一体 地来照面”[2]131 照面中, “畏之无”构成对存在者整体 的拒绝,而这种拒绝本质上是一种指引,它使存在者 整体从其遮蔽状态中被启示出来,认识到自己是与 “无”相对的绝对它者。直面“无”,此在才能把握存在 的本己存在,全体存在者才向我们展现自身。
“死”的本体论意义。像对“畏”的肯定一样,他认为死 亡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向死存在,就是先行到这样 一种存在者的能在中去,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就 是先行本身。在先行者把这种能在揭露出来之际,此 在就为它本身而向着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开展着自 身。把自身筹划到最本己的能在上去。”[3]297 筹划是
“宿命”的出离,是对被抛入世的反击,先行表明自身 就是对最本己的、最极端的能在进行领会的可能性, 就是本真的生存的可能性。在“畏死”中,我们是无法 置身于“畏”的对象之外的, 我们与世界一起处在畏 的笼罩中,此在被嵌入“无”。 “畏”使“无”闯入人的本 真性中。
“畏”在本质上是“向死而在”。“向死而在”是海 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即基础存在论的关键命题。因 为“死”必为一切哲学家所思考。海德格尔在《存在与 时间》中这样为他的“死亡哲学”核心定义:“死作为 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 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 死, 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 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 终结的存在之中。”[3]297“死”是此在在其存在中走向 死亡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所关注的不是“死亡这一 事实”,而是“死”在完成此在存在上所起的作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