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鲁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与鲁迅

1、1925年4月30日,鲁迅收到一封署名丁玲的来信——那是丁玲

独自离开北京返湖南之前,处境窘困,写信向鲁迅求援。孙伏园看到信后,对鲁迅说笔迹很像休芸芸(这是沈从文写文章用过的笔名,他笔迹恰与丁玲相似),鲁迅信以真,认为沈从文以女人身份与他开玩笑,因此很生气,并在给他人的信中多次表达对沈的愤懑,后经胡也频的证实鲁迅虽消除了误会,但还有一种隔阂。在沈从文得知鲁迅的误会后,也很生气,以至在鲁迅生前,沈从文不愿同鲁迅见面。但无论是鲁迅,还是沈从文,都没有因此影响各自对对方文学成就的评价。沈从文与鲁迅的僵持,更有其思想和“文派”上的歧见,沈属“新月派”,而鲁迅作为左翼作家领头人对“新月派”是持批判态度的,同时从政治、社会等方面也批评“京派”。鲁迅是得理不让人的,沈从文也是如此,横竖我怕谁,因此,沈从文对鲁迅存有成见,从而在文坛彼此保持着距离。

2、1930年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说沈

从文的小说与徐志摩的诗和凌叔华的小说一样,是所谓“读了会‘落个爽快’的东西”。

3、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讥笑上

海作家为“海派”,引发了“京派”和“海派”的争论。鲁迅写了《“京派”与“海派”》,参与了辩论。

4、1934年9月,沈从文的《记丁玲》一书出版,国民党当局进行

审查和删节,鲁迅为沈抱不平:“《记丁玲》中,中间既有删节,后面又被截去了这许多,原作简直是遭毁了。”(《鲁迅书信集》第621页)

5、1934年文化生活出版社计划出一套创作集,中有巴金、沈从文

等人的作品(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八骏图》),鲁迅说“我以为这出版社并不坏”,间接地肯定了沈从文的创作。

6、1935年8月,沈从文发表《谈上海的刊物》,认为上海的刊物

多的是“私骂”性的“争斗”,把争论的双方都看成是丑角;鲁迅以《七论“文人相轻”——两伤》回应,对沈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7、1936年,鲁迅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说:“自新文学运动

开始以来,茅盾、丁玲女士、郭沫若、张天翼、郁达夫、沈从文和田军大概是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斯诺《活的中国》)

8、再看沈从文对鲁迅的评价:1931年,沈从文写了《论中国创作

小说》,重点论述了鲁迅的《呐喊》和《彷徨》,认为鲁迅的小说超出了同时期其它同类小说。

9、1930年11月的《论施蛰存与罗黑芷》一文,沈从文再次论及鲁

迅。他认为“以被都市物质文明毁灭的中国中部城镇乡村人物作模范,用略带嘲弄的悲悯的画笔,涂上鲜明准确的颜色,调子美丽悦目,而显出的人物姿态又不免使人发笑,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独造处”。

10、1940年在《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中,沈从文比较了周

氏兄弟作品中情感表现的异同。他指出,周氏兄弟的作品都是“一个中年人对于人生的观照,表现感慨”。同中有异的是:“一个近于静静的独白;一个近乎恨恨的咒诅。一个充满人情温暖的爱,理性明莹虚廓,如秋天,如秋水,于事不隔;一个充满对于人事的厌憎,情感有所蔽塞,多愤激,易恼怒,语言转见出异常天真。”沈从文以形象化的语言揭示了,作为田园诗人的周作人是在安详地探究着人生,而作为战士的鲁迅却在积极态度上正视着人生。

11、同样,1940年,在《从冰心到废名》一文中,沈从文出人意外

地比较了鲁迅和徐志摩的作品在抒情方面的异同。他先在风格上指出徐志摩与鲁迅作品的差异。他对徐志摩创作的观感是:“正如作者被人间万汇百物的动静感到眩目惊心,无物不美,无事不神,文学上因此反照出光彩陆离,如绮如绵,具有浓郁的色香,与不可抗的热”。而鲁迅“却好像凡事早已看透看准,文字因之清而冷,具剑戟气”。“不特对社会丑恶表示抗议时,寒光闪闪,有投枪意味,中必透心。即属于抽抒个人情绪,徘徊个人生活上,亦如寒花秋叶,颜色萧疏。”沈从文在这里整体把握着徐志摩与鲁迅作品的总体风格:华丽、浓烈与冷峻、辛辣。

12、1947年,沈在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一周年写了《学鲁迅》一文,

“对工作的勤恳,对人民的诚恳。一切素朴无华性格,尤足为后来者示范取法”。

13、1957年,沈在《选集题记》(《沈从文小说选集》)中第一次

把自己的创作和鲁迅小说的联系起来:“加之由鲁迅先生起始以乡村会议做题材的小说正受广大读者欢迎,我的学习用笔,因之获得不少勇气和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