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教育管理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管理的意义
1.对教育认识的深化,促使政府加强对教育 的管理 2.教育系统的日益膨胀,使教育管理成为一 种必须 3.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教育管理 4.基于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考虑,必 须开展教育管理活动 5.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迫切需要强化教 育管理
(三)教育管理的特点
1.“普遍论”与“特殊论”之争 2.教育管理的特点
(1)在理论上,追随行为科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对教师激励问题的研究
对学校领导问题的研究
一名成功的校长应具备14项人格特征:⑴判断;⑵主动;⑶正直; ⑷远见;⑸干劲;⑹人际关系;⑺坚决;⑻可信赖;⑼情绪稳定; ⑽公平;⑾雄心;⑿献身工作;⒀客观;⒁合作。
(2)在实践中,掀起了民主管理的高潮
“独断专行的学校管理者不见了,师生享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多得多的自由,学校也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快乐的场所。”
(2)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交往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激励因素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
(3)领导理论
关心工作
(9,1) (9,9)
(5,5)
关心人
(1,1) (9,1) 布莱克、莫顿的“管理方格图”
3.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泰罗,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
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的原理》。其主要 贡献是: ①开展时间和动作研究; ②改进生产工具; ③培训工人; ④实行差别付酬工资制; ⑤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2.教育管理中的效率崇拜
(1)效率观念被教育管理人员所接受 (2)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化
(3)许多旨在提高效率的管理举措纷纷 出台
(3)促成了教育管理学的转型
从理论角度来讲, 兴起了教育管理的“理论运动”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科学所常用的实证研究手段被 大量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 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
19世纪后半期 德国 施泰因 《行政学》 20世纪初 美国 达顿、斯奈登 《美国公共教育行政》 20世纪50年代 美国 葛里、康伯 《教育管理》
2.教育管理的特点
·少年儿童和青年是教育机构的核心,这个
特点增加了教育管理的模糊性;
·在各类教育机构中,尤其是在学校,管理
者和教师都具有相同的职业背景,即相同 的价值观、相同的培训和经历 ;
·教育机构的管理结构具有断层的特点。
3.关于“普遍论”与“特殊论”之 争
二、西方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演进
(一)“科学管理”与教育管理的效率化 1.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
“学堂所重,不仅在教员,尤在有管理学堂之人。必须有明于教授法 管理法者实心从事其间,未开办者方易开办,已办者方能得法。”
(一)教育管理实践的发展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成为内阁级的教育行 政机关。 到建国前,由于政权更替,战乱频繁,我国的教 育管理经历了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 建国后,我国的教育管理受到苏联的极大影响, 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①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 导;②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③无产阶级政治挂 帅;④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⑤党委领导 下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 化,正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僵化、目标转移
能力与资历的冲突
规章制度
职业导向
工作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提供刺激动因,提高忠诚度
2.教育管理组织的科层化
教育委员会 教育局长 副教育局长 副教育局长 副教育局长 (小学) (中学) (职校) 中学校长 中学校长 中学校长
百度文库部门负责人
教 师
部门负责人
教 师
部门负责人
教 师
(三)行为科学与教育管理的人本化
(四)系统科学与教育管理的多样化
1.系统科学概说
2.系统科学影响下的教育管理
(1)社会系统理论 (2)权变理论 (3)开放系统理论
来自社会的输入 教 育 过 程 知识 结构(如:年级、班级、各级学校、部门、组织 价值 层次) 目标 人(如:教师、公共汽车司机、顾问、教练、监 资金 护人、视导员、营养学家、管理人员、护士) 技术(如:建筑、课表、课程、实验室、图书馆、 黑板、书、视听设备、公共汽车) 任务(如:教课、生活服务、开车、实施测验、计 划开支、伙食财务管理、个别指导、组织课 外活动) 向社会输出 个人之所以更有能力 为自己和社会服务, 是因为在下述各个方 面有了提高: ★ 智力和体力 ★ 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 价值观、态度、动机 ★ 创造发明能力 ★ 交往能力 ★ 文化欣赏 ★世界观 ★社会责任感
第一,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 第二,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直接影响到评判 的标准; 第三,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 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 第四,在教育系统中,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学专业人员之 间常常会发生矛盾冲突; 第五,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 的评价要复杂得多; 第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常常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
(二)教育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1.引进 这一阶段,大量译介国外的教育管理类著作,比较重要的有: 田中敬一的《学校管理法》、木村贞长的《教育行政》、吉林 寅太郎的《视学纲要》等。 2.初创 二十年代以后,一方面继续积极译介国外的教育管理学专著, 另一方面也出版了一些颇具影响的本国学者的专著,主要有: 张季信的《中国教育行政大纲》(1931年)、杜佐周的《教 育与学校行政原理》(1931年)、夏承枫的《现代教育行政》 (1932年)、罗廷光的《教育行政》(1935年、1942年)。 3.停滞 建国后,受到苏联的影响以及政治一元化等因素,我国的教育 管理学出现了一段相当长的停滞期。 4.发展 “文革”结束后,教育管理学逐步复苏,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消极影响表现在: ①助长了学校中的商业习气,引导人们从单纯的 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待教育,忽视了教育的陶冶 价值; ②将学校与工商企业作不恰当的类比,把一些不 适合的方法引入教育管理中,忽视了教育管理 本身的特点; ③校长的工作性质发生改变,不再是“教育领导 者”,而是一名“斤斤计较、精打细算”的商 业经理; ④一种只注重表面“效率”,不注重内在知识价 值的反智力倾向开始在教育界蔓延开来。
第一讲
教育管理概论
一、教育管理及其特点 二、西方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演进
三、我国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沿革
一、教育管理及其特点
(一)教育管理的界说
1.管理的涵义
在组织中,有关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适当领导、 组织和安排,以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管理有以下 一些构成要素: • 组织:管理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 • 目标:管理是一种依附性的活动; • 资源:管理力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 尽其利,时尽其效”; • 效率:管理追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
三、我国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沿革
(一)教育管理实践的发展
夏商周,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官师不分、政教 合一”。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私学大师兼做管理者。 战国中晚期,齐国办稷下学宫。荀子被推为祭酒,这是 我国学校设立专门管理者的萌芽。 隋代设国子监,其特点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管理机 构合一。 宋代出现了“分斋教学”,为分年级教学的萌芽。 1903年,清政府颁布实行“癸卯学制”,在中小学设立 了最 高行政长官,称为监督或堂长。
2.教育管理的涵义
(1)教育管理的二元观
教育行政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 和学校的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制订与实施教育 法规;②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方案;③筹措、 分配与审核教育经费;④任用教育行政人员;⑤视导 和检查所属单位的工作;⑥协调教育与其他部门和社 会其他方面的关系。
学校管理传统上是指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但近 年来学校管理正日益重视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 他部门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编制课程与教学 计划;②制订学校的规章制度;③安排和开展教育教 学、科研等工作;④聘用教职员工;⑤协调学校与教 育行政部门、社区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
2.教育管理的涵义
(2)教育管理的一元观
教育管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既没有不涉及学校事务的单纯的教育行政, 也没有可脱离教育行政的单纯的学校管理。
(3)教育管理的定义
教育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了实现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充分调度各种资源,对教 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 列活动。
(二)结构主义与教育管理的科层化
1.韦伯与结构主义 分工和专门化
非个人倾向
权力等级体系
决策层
职能层 执行层
规章制度
职业导向
科层制的正负效应分析
负效应 基本特点
非个人倾向
正效应
决定的合理性
工作单调,职业倦怠 分工和专门化 产生专家,提高效率
缺乏人情味
交流梗阻,信息失真 权力等级体系 明确的命令与服从关系
1.“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
(1)关于 “霍桑实验”
(2)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要点 ①工人是“社会人”; ②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③新型领导能力的培养。
2.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
(1)人性假设
麦格雷戈在《管理理论:X或Y的抉择——企 业的人事方面》(1960年)提出: X理论代表着“传统的 指挥和控制观点”, 其假设是:①人天生 不喜欢工作;②必须 用强迫、控制、惩罚 的手段迫使人们工作; ③人有一种逃避责任 的倾向。 Y理论促成了“个人目 标和组织目标的有机结 合”,其假设是:①工 作是人类的天性;②人 们在工作中能够进行自 我控制和自我管理;③ 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 愿意承担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