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

幼儿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

摘要: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与同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可能会有不愉快甚至伤害,但冲突解决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过程,而且合理的同伴冲突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干预的合理性对幼儿同伴冲突的积极价值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调查法从四个层面对幼儿教师的干预行为进行阐述:幼儿教师干预行为的分类、幼儿教师干预行为存在的问题、影响幼儿教师干预行为的因素、完善幼儿教师干预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同伴冲突、干预行为

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为了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与他人发生各种形式的冲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与同伴的冲突是常见的且不可避免的,尽管会发生不愉快甚至伤害,但冲突解决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过程,而且合理的同伴冲突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干预的合理性对幼儿同伴冲突积极价值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幼儿冲突行为的解决大部分依靠教师干预来完成,而不同的教师的教育背景、知识内涵、性格特点不同,采取的干预方式不同,不同的幼儿由于心理特征、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对同一种干预行为的反应也不同,最后的结果肯定也大不相同。由此可见,要真正实现冲突的积极价值,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必须完善自己的干预行为。

一、幼儿教师对幼儿冲突的干预行为的分类

(一)从发起者上分为主动干预和被动干预

1.主动干预

教师的主动干预指教师看到或听到幼儿的冲突而主动采取的行为。

例如,午餐前中班幼儿洗手,贤贤边洗手边玩水,点点站在贤贤旁边。突然贤贤把水喷到了点点的袖子上,点点拽着袖子让贤贤道歉,贤贤不理还在玩水。教师站在门口看见了立即走到贤贤面前:"贤贤,老师平时是怎么教你的,抓紧向点点道歉。"这个案例中教师处于冲突发生现场,了解事情的缘由,自发做出判断,介入到幼儿的冲突中。

2.被动干预

被动干预指幼儿向教师告状寻求帮助,教师在被要求的情况下参与其中。

例如,大班区角活动,豆豆正在用积木搭建"幼儿园",苗苗看了之后也想搭建说:"你给我用用,我也会盖。"豆豆不答应,苗苗突然把豆豆的"幼儿园"推到了,豆豆大喊"老师——"。老师听见后赶来,询问清楚情况后让苗苗向豆豆道歉。

(二)根据干预行为的方式分类

1.权威型

"权威性"是指教师运用自身的权威简单决定解决方式,裁定双方责任、物品归属等,教师态度强硬,往往用眼神等方式来提醒幼儿遵从,具有强制性。

例如,小班午饭前,老师分餐,小朋友围成半圆坐下来看动画片。洗手回来后,凯凯说小雨占了自己的椅子让他起来,小雨伸着脖子看动画片不动。凯凯说了两遍后生气的拽小雨的领子,小雨拉着自己的领子大声喊"老师——"。老师放下餐具询问情况后说:"你们两人都有错,互相向对方道歉。"

案例中,老师了解情况后,认为双方都有错,便决定了处理方式,既没有向幼儿解释哪里错了,也没有考虑双方是否乐于接受。

2.敷衍型

在教师的被动干预中多出现"敷衍"的情况。幼儿向教师告状寻求帮助,教师态度冷淡,给予简单安慰,或表示知道后推迟处理,以求迅速解决。

例如,大班幼儿玩玩具。梅梅拼自行车少了一片拼插图,飞飞那里有。梅梅向飞飞要,飞飞转过头不给,梅梅伸手就抢。飞飞气的拿拼图扔梅梅,梅梅捂着头哭着向老师告状。老师赶来后吹吹梅梅被砸的地方说:"好了,男孩子不哭啊。"就离开了。

案例中,老师仅针对冲突的结果对梅梅给予简单安慰,但并未询问事件的缘由,没有对冲突的解决提出建议,仅仅简单安慰不哭,不足以解决冲突。而在与老师的交谈中,老师的解释是:大班的孩子马上要进小学了,考虑到幼小衔接,要让幼儿锻炼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性。但情况是,老师离开后,梅梅找到飞飞让飞飞道歉,飞飞不理,梅梅生气的走了。可见老师的方式并没有解决问题。梅梅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但未成功,长此以往,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会起着消极的作用。

3.积极型

在这一类型中,教师根据当时的情景,积极地安抚幼儿的情绪,指导双方互相沟通,寻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方法以实现冲突的积极价值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根本目的。

例如,小班幼儿到卫生间排队脱裤子小便,突然浩浩大声说:"让开。",童童也挤着说:"是我的,不让。"两人谁也不让谁,哭着向老师求助。"宝宝们都好了吗?",老师帮助幼儿提好裤子后问。幼儿回答:"好了",老师又问:"那还有谁没有好?为什么","他们不听话,应该排队。""那怎么办?"烨烨让浩浩到自己那里去,浩浩没动,童童看了看说:"我去。"解好后,烨烨对童童说一起去看书。浩浩看没有人理自己,大声哭了出来,老师抱着他安慰,让浩浩了解到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才会让别人喜欢自己。在午睡前小便的时候,浩浩对童童说:"你解好了让我啊。"这个案例中,教师积极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让浩浩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修补了与同伴的关系。

二、幼儿教师干预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时机不当

观察中发现,教师有的在冲突刚萌芽就迫不及待介入,有的直到冲突升级至肢体伤害才介入。教师急于干预有的是考虑幼儿的安全和班级管理,较晚干预则是考虑幼儿的主体性。然而过早干预会剥夺其自主性,过晚也会错过最佳时间,同样无法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要把握好时间。

(二)方式不科学

目前,教师的干预多以"权威型"为主,对幼儿的行为控制过多,产生的消极结果过多,容易引起幼儿的反感,这就导致了幼儿的冲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权威型"、"敷衍型"、"积极型"中,积极型地干预行为是最利于幼儿发展的,能把幼儿同伴冲突的积极价值最大化,但调查结果表明,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积极型"所占比例较少。

三、影响幼儿教师干预行为的因素

(一)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不同

儿童观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的基本看法。教育观是教师在自己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观点。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影响着其如何看待、对待幼儿,进行教育探究。持有不同观点的教师在解决冲突的角色定位上有所不同。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宠上天,老师反而不能事事顺着他们,教师应是管理者,要让幼儿学会"懂事"。有的教师认为幼儿目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帮助幼儿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且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很独特,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尊重其主观能动性,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幼儿的个性特征不同

不同的幼儿个性特征不同,对教师干预行为的反应不同。性格倔强、暴躁的幼儿往往反应较为激烈;性格活泼的幼儿往往能很好的接受老师的指导。在交谈中发现,教师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