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有的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学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采用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和独立完成任务,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和合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目前民族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

一、新课改为实现民族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创造了条件

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在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今天,其弊端越来越明显。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人才,各国都对教育提出了改革的期望,这种改革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学习方式转变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就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民族中小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新课程倡导的课程理念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要采用有个性的学习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世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通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必将要求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采取一些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2.新课程实行的新的课程体制为转变学习方式提供了课程载体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是高度集中与统一的。在这种集体体制之下,民族中小学课程是以原国家教委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为依据,基本上套用了内地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和科目设置,甚至某些主要科目的内容结构都有明显的模仿成分。这种状况使民族中小学存在学校教育课程观念陈旧,学校教育不适应民族文化背景,学校课程内容脱离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民族学校教育课程缺乏多样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民族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和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他们带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学校特点的个性发展需要,使学生对现行课程产生陌生感、疏离感和自卑感,消弱了学习动机与兴趣,造成人格内部的文化冲突。

二、新课改下如何实现民族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民族中小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力条件,新

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成为可能,但在现实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教学方式

在很多民族中小学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传授给学生。在多种教学方法中,教师运用最多的是讲授法,对讨论、谈话、实验、查阅资料等能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发生运用极少,教师仅仅把教学看作是达到既定教育目的的手段,教学成了一个控制的过程,成为有效传递知识的工具,而忽视了教学时学生获得发展的过程,这种教学观把教学看做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既定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也只不过是单纯的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但却又忽略了学生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因此,民族中小学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2.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民族地区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并且由于教师对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带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和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很多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使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率低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发选用适合本地区、本校的课程。这种新的体制为民族中小学校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并发挥独特的优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较强民族性、地域性的校本课程,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世界的联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通过多种课程形式实施校本课程,通过学生个性化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