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统摄下的说明性文章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意识统摄下的说明性文章教学
——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构想
【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由两篇精读课文《鲸》《新型玻璃》,两篇略读课文《松鼠》《假如没有灰尘》,以及“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组成。
一、单元编排,贯穿文体主线
人教版课标教材采用“专题组元”的体例编排,本组教材以“说明性文章”为专题,具有显著的文体特点。
本单元的导语明确提出:“学习本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这与修订版课标中说明性文章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
两篇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紧扣单元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有利于提高单元整体学习的实效性。
此外,“思考练习题”中的“小练笔”“选做题”为口语交际和习作作了铺垫。
“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对课文、习作和课外阅读中的说明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课外书屋”推荐了《森林报》等与说明性文章有关的书籍,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学习说明性文章的时空。
我们会发现,本组教材始终贯穿“说明性文章”这条文体主线。
从理解到运用,从阅读到表达,从课内到课外,既循序渐进,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二、求同存异,提供丰富资源
本组教材中,《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知识,《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假如没有灰尘》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它们都是说明性文章。
但《鲸》《松鼠》和《新型玻璃》属于事物性的说明性文章,主要说明了鲸、松鼠、新型玻璃这几种事物的特点。
而《假如没有灰尘》属于事理性的说明性文章,通过介绍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本组教材的四篇文章层次清楚,特别注重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但又各具特色:
从说明的顺序看,《鲸》基本上每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方面的意思,《松鼠》则主要按漂亮的外形特征,驯良的习性,乖巧的行为和生活习性的顺序进行介绍。
《新型玻璃》采用分总的顺序进行说明,先分别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最后总结全文。
《假如没有灰尘》先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
疑,自然导入下文,然后简要介绍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最后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2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
从说明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松鼠》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假如没有灰尘》主要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的语言精练平实,而《松鼠》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四篇课文和而不同的表达,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言语感受,为言语实践奠定了基础。
【单元整体实施策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教学聚焦语用,就必须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
不同文体的作品其表达的特色是不同的,有了文体意识,才能准确地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进而促进学生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达成对读写实践的能动再认识。
为实现以上目标,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在文体意识的统摄下,着力改善阅读状态,促进语用能力发展。
一、改善阅读状态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学生对文本表达方法的习得离不开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深入的阅读理解。
然而,由于缺失文体意识,不少教师采用统一的模式教学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果,学生本该认知和理解的文本特性和相关知识,淹没在无尽的人文概念的追寻中,消弭在繁琐的内容分析里。
我们可以通过转变阅读视角,引导学生发现未知领域,拓展其思考探索的空间,进而改善阅读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阅读教学为写作训练奠基的作用。
1.把握内容取舍
说明性文章中可供教学的内容很多。
有些是学生“已知”或一读就懂的内容,有些是能促成说明性文章写作新的生长点的内容;有些是必须着力引导的内容,有些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的内容。
教师应结合说明性文章的表达特色和每一篇文本的特色,准确把握、大胆取舍。
比如,《鲸》的教学把握两个重点:其一,关注作者如何选择鲸的知识进行构思和布局;其二,关注如何运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由于三年级第六单元《太阳》的教学中已经接触过说明性文章“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这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所以该内容不再是《鲸》教学的重点。
教学《新型玻璃》重在学习通过如何介绍不同种类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来凸显新型玻璃的“新”。
教师还可以把本文的构思与《鲸》的构思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谋篇布局的多样性和新颖性。
同时,该课教学中也要引导孩子去体会拟人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松鼠》《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重在运用从《鲸》和《新型玻璃》这两篇精读课文所习得的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方法去自主实践,实现该类文体阅读策略的应用和巩固。
这种有的放矢的取舍,使得教师将时间用在刀刃上,充分挖掘文本中隐含的“理趣”,让学生由已有的“浅知”过渡到“深知”,从而为写作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效率。
2.探究写作意图
在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那教学的关注点就变成“从语言的意思本位跃进到话语的意图本位”。
学生不再是简单关注“写什么”“怎么写”,而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思考文章内容和形式是怎样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例如,教学《鲸》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分享和交流了作者是从“鲸的形体”“鲸的进化”“鲸的种类”“鲸的生活习性”几方面介绍鲸之后,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
①有关鲸的知识很多,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几个方面的知识来介绍?
②如果今天让你再给大家介绍鲸,你会选择哪几个方面的知识?
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究,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写作意图,走进课文的构思和布局,深刻体会作者这样写不那样写的缘由——说明一样事物时,要基于读者的需要去考虑,选择这个事物最有特点的,读者未知的、最感兴趣的知识,才能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这样谋篇布局,文章才会层次清晰。
3.重视语境理解
语用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语言文字的语境化意义。
只有形成了语境理解力,才算是真正具有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力,也才有可能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说明性文章以实用为目的,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准确就是语言表达的一大特征。
其语言的准确性最能体现作者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条件等修饰限制的词语,也可以结合文本的特点,选择重点语言内容、形式展开教学。
比如,“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一句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必须”。
我们可以将去掉“必须”之后的句子跟原句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读,从而明白,没有“必须”,就可能是说鲸隔一定时间需要呼吸一次,也能不需要呼吸
一次。
而有了“必须”一词,就说明鲸隔一定时间非呼吸不可,是有规律的。
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比较,学生就能真正理解,有了“必须”一词语言表达才更准确。
二、促进语用能力发展
D.H.海姆斯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指能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能否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的能力。
所以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语用能力的发展。
说明性文章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促进语用能力的发展,需关注三方面的联结。
1.“模”与“因”的联结
依据语用学的“模因理论”,“因”即“基因”,是指文本中那些有特点有规律的言语形式,“模”即“模仿”,就是通过模仿文本中的言语形式,推动语言文字运用,形成语用能力。
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随意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人为割裂了写话与文本的内在联系,耗时低效,无益于语用能力的发展。
所以,教学本组说明性文章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准文本中可以借鉴和迁移的“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模”的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前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一种新型玻璃,而且表达的形式很有规律:都运用拟人等说明方法,介绍了某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在学生领悟了这样的表达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模仿这样的“因”,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一种新型玻璃。
这样学以致用,才会真正实现读写相促。
2.“点”与“面”的联结
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绝非一次大作文就能达成本单元所有的写作目标。
按照“微写作观”理论,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的目标点,分散到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时。
那么,这些“点”的累积自然会促进“面”的生长。
如学习《鲸》一文时,利用课前收集的鲸的其它知识,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个片段,重点聚焦语言准确这一目标。
学习《新型玻璃》,写一种自己想发明的玻璃,重点聚焦——清楚介绍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口语交际“学做小小推销员”,重点聚焦——用阅读课中学习的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说明方法,清楚、准确、有条理地介绍一样商品。
最后的习作则要求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表达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样物品。
这样的语用训练由段到篇,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有利于单元整体目标的达成。
3.语用与生活的联结
语言文字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是语文的特性,离开了生活,语用也就没有意义了。
为此,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我们都要努力提供、创设与之相应的交际情境。
于永正老师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在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出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了。
)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
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
)“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
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
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
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
看谁会夸自己。
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
于老师这个环节的设计颇具匠心。
他摒弃繁琐的内容式分析,巧妙地设计了“自述”的方式,创设了生动逼真的交际情境,触发了学生表达的内驱力,增强了学习的情趣,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检验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