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张玲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9期
[摘要]从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同时期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变化的。当代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终身化和高效率学习的理念相继出现,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阐述了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对新时期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教师角色学习能力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14-02
一、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教育就已经出现,但那时教育只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并没有专人或机构负责。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古代学校开始出现,特别是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官学。但此时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教育内容基本上是典章制度、宗法礼仪等,教育对象也只限于贵族子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教育逐渐平民化。诸子百家各学派都很重视教育,各家代表人物也几乎都是教育家。孔子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的“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提出“学、思、行”相统一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汉代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促进教育的发展。到隋代出现科举制度,人才选拔开始依据考试进行。再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而僵化的考试制度,传统教育开始逐步走向没落。清朝末年,在内交外困、人心思变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制定新的学制系统,改革旧课程。蔡元培是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他一贯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反对注入式教学。解放后,新中国施行一系列措施扫除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教育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二、新形式下教师角色应该转变
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要靠他们来传播圣贤之道,讲授知识技艺,解答疑难问题。可见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师是主导者,占有支配地位,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的问题。而现在这种思路应该转变,教学中应注意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应处于辅助地位,帮助学生学习,不能再一味强调怎样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社会更注重个人的发展。以往那种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只会抹杀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个体为中心,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情绪,在提高学生认知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发展。
第二,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进步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完全掌握解决学生问题的全部知识。今天的知识明天可能就会过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比简单灌输知识更有意义。
第三,如今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日趋多样性,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的目的也更明确,已具备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填鸭式教育的必要性。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建议
教师的地位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职责却不能因此而削弱,教师在教育事业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与时俱进,使自身的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教师将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呢?作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培养学生如何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不应该过分强调概念的灌输
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始认识世界,对每样事物先有直观认识,而后才获取这些事物的概念,这才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否则,当头脑中还缺少直观印象时,某些概念甚至偏见,就已经在学生的头脑里了。以后他们会将这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套用于直观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相反。通常说的“书呆子”就是这种情况,不是他们不灵活,而是他们获得的概念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观念,可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最终也未必能完全做到。所以,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应该保证学生们接触的素材的内容是客观公正的,鼓励他们亲自去观察现实世界,也可进行一些实验。也就是说,让学生直接从现实世界中提取概念,并根据现实情况把这些概念组织起来,而不是简单轻率地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或是应该那样做。
(二)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有意义学习”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指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非人为性指的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的联系要建立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不能是任意的。实质性指的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的联系不是字面上的而是本质上的,两者表达形式可能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
所以,教师要强调所学知识与先前知识的联系,开展一种以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他们的身心、认知和情感都调动起来,在拓展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目前,终身教育和自主学习理念已深入人心,网络和多媒体的出现更是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时间顺应时代潮流逐渐缩减,以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但是课堂学习现在仍然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时间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师应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准确掌握本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还要注意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与时代同步。应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加以应用,使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教师还应注意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利于学生走上社会后能顺利融入集体,发挥自己的才能。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应该仅仅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应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关心他们的成长,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四)教师应逐步树立起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突出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把情感和认知合二为一,努力培养出完整的人。
四、结论
教师可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实践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应当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并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调整。同时还应该改革形式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