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摘要:宦官本为内臣,明朝初年就有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但仅仅几十年,就违背祖训,宦官获出征、监军之权,开始干政,宦官专权逐渐形成。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是明朝推行绝对君主制的必然产物。明代宦官专权危害很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行厂卫制度。
关键词: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特点
宦官,史书上称为侍人、阉宦、阉人、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是古代在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明代宦官人数众多,多时竟达十万以上。明初,太祖对于宦官管理严格,并立下不许宦官干政的祖训。但在太祖“死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宦官时代,其祸害若与汉、唐相比,则有过之而不及。”①史学家赵翼也曾云:“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然亦有不同,唐、明阉侍先害国而及於民。”②观明一代,宦官权力在经过一段冷寂之后,居然死灰复燃,悄无声息地扩张成弥漫之势,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重要领域,成为历代宦官权力中最为炙手的一朝,这确实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前人对宦官制度的研究也颇多,对此评价多是批评。如丁语和、董跃说:“遍观我国古代诸朝,明代可谓宦官势力最强之时,而相应带来的政治腐败,法制衰微,也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③王伟认为:“宦官制度是原始宗法关系及其观念与发达的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结合的产物。宦官专权就成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大毒瘤。”④本文就明朝宦官专权的形成及特点加以探究。
一、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
据史书记载,明代的宦官,最初只有做奴才的份,无任何权力可言。出身贫农的朱元璋,征战一生,马上得天下,实属不易。得到大权之后,更是紧抓不放,对于随之征战的功臣尚信之不过,又何况宫廷中的宦官呢?太祖初时对宦官防范极严,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太祖解释道:“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⑤可见,太祖深知宦官之祸的厉害,为了不许宦官干政,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⑥并且“不许宦官兼外朝的文武职衔,不许宦官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又规定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⑦可以说,明太祖对于宦官,还是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相当的警惕。为了限制宦官,他可谓是费尽心机。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他不遗余力推行的极端君主专制制度,又为日后宦官干政埋下了祸乱的种子。太祖当政不久,便诛杀功臣,并且废除丞相,成为空前的封建专制的独裁者。丞相本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丞相废除后政务只有皇帝一人处理,仅每日的奏疏足以让皇帝头晕目眩,时日久之必难以
①张铁马,曾立平.自从出了个朱皇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86.
②赵翼.廿二史札记(上)[Z].北京:中华书局,1984.111.
③丁语和,董跃.明代宦官专权与君主专制主义的发展和影响[J].历史教学,2002(9):24.
④王伟.明代宦官专权成因考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84.
⑤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Z]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14.
⑥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7.
⑦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8 .
坚持,然而又不放心把权力分于朝中大臣,其结果必然是依赖身边身份地位卑微的家奴-----宦官。其实,正是在太祖时期宦官开始参与政事的。如洪武八年(1375年)派内臣赵成到河州互市,宦官行出使之权,从此以后宦官逐步预政。然而由于太祖对宦官管理严格,所以纵观洪武一朝,宦官虽参与政事,但尚未酿成祸害。
明朝宦官正式走上政治舞台,是在永乐年间。在成祖还是燕王起兵北京之时,宦官便发挥了很大作用。他正是通过收买建文帝身边的许多内臣,而获得大量南京的政治军事情报,自己身边的宦官如狗儿、郑和等也为伐南京立下军功。在明成祖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宦官的表现让成祖对其采取了不同于太祖的立场,“以为忠于己,即位后遂多所委任”。
①永乐年间,成祖派宦官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以宣国威于异域,郑和以使者身份与西洋诸国通好,宦官有了出使的权力。太监马靖奉命镇守甘肃,宦官有了分镇的权力。成祖为了密切监视朝中大臣以及全国百姓的动向,又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立特务机构东厂。东厂是由皇帝身边的亲信宦官掌管的,宦官又取得刺探臣民隐私之权。所以史云永乐年间宦官获得“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②成祖给于宦官的这些权力大大提高了宦官在宫廷中的地位,但此时的宦官大多是无才无识之辈,不通文墨,像郑和之人少之又少,宦官对皇帝也只是耳提面命。到了宣宗时期开始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③明代宦官从此之后多是通文墨,晓古今之人,渐可利用智巧在皇帝身边参政乱政。若说成祖对祖训还有所顾忌,那宣宗则是公然阳奉阳违了。历史上宦官多是不学无术,甚至识字无几。在唐朝曾有不通文墨的宦官抱来通晓文墨的女官刺听皇帝与大臣的密议内容的笑话。鉴于此,明太祖即把“内臣不许读书识字”④作为祖训。宣宗设立内书堂,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目的是提高宦官的文化素质,以便让他们将来做秉笔太监时,能够遵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批文,以减轻宣宗本人每日批阅大量奏文的政务负担。宣宗是为个人懒惰而许宦官读书识字的,无非是想宦官成为皇帝的好用把手,而他没有预料到正是他开的明代宦官读书之先河,为日后宦官在荒主执政时干预政治作了重要铺垫。
明朝的宦官专权始自英宗朱祁镇统治时期。此时专权的宦官王振,被中国古代史学家认为是有明以来第一个全面干政擅权的宦官。他年幼时净身入宫服侍尚为太子的英宗。英宗九岁即位,即位之初“太皇太后悉委政内阁,而三杨皆累朝元老,振心憚之,未敢逞”。
⑤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太后病逝,三杨一死二病。英宗年少骄纵荒淫,不问政事,王振得宠,被任为司礼监太监,管理内外奏章和中央的行政、司法、军事及特务机构。王振诱导年轻的英宗用重典来统御臣下,使大臣下狱者不绝,因此掌握了大权。正统七年(1442年),他除去了太祖在宫中所立的“内臣不准干预政事”的禁牌,名正言顺的权揽朝政。凡对其不满不敬的大臣,或下狱致死,或流戍边地;凡对其趋炎附势的官吏,即可高升、荫及子侄。当时王振出语即为圣旨,事事不必通过英宗,而英宗自小就对这位身边的奴仆喜爱有加、倾心信任,称之为“先生”。对其过问政事更是不加干涉,反而认为是为主子效劳。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抵御瓦剌对明朝的战争中,王振挟英宗御驾亲征,由于行军过慢,贻误战机,导致英宗被瓦剌所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杀死,这即是“土木堡之变”。经横行一时的大宦官王振随着英宗被俘而断送了性命,但宦官专权的局面尚且刚刚开始。
①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8.
②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8.
③徐蜀.明史订补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603.
④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8.
⑤夏燮.明通鉴(第二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