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洋务运动改革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洋务运动改革的反思

李锦涛

院系:建筑工程系班级:建环15-2 学号:22151419

洋务运动是我们国家历史的发展浪潮,闭关锁国之后的醒悟,即便结局是失败的,但它却激起一批有志资本家的革命斗志,自强求富,清政府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策是洋务运动的开端,它引进一大批西方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在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中央力量以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带领下如火如荼的开展,一大批工厂制造厂的兴起也打破了西方列强的垄断,著名的北洋舰队便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开启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对中国近代企业以及名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甲午中日战争后,北洋军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这个近代史上一部演绎着发展色彩的篇章,让我们也记住了这段历史,鼓动着未来的发展。

一段历史开启了近代的资本发展,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它的意义跟价值无可否认,洋务运动的思想也代表了中国求知的欲望,勉励我们发展创新,努力求实。

一、洋务运动发展的背景,以及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

(一)发展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痛定思痛,意欲图强。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3)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4)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二)洋务运动带来的经济发展:

(1)在经济方面,虽然洋务运动采取的是在封建制度土壤上嫁接西方经济模式的落后方法,但是,其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还是产生诸多积极作用,首先,在中国引入了当时先进的西方技术。洋务运动引进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对于当时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社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虽然洋务运动所进行的大机器生产对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来说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初洋务运动初期开办的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化工业还是在其后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刺激和促进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其先驱前路之劳,拓荒开疆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2)另一方面,洋务运动的非市场性。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是以军用产品为主的,其产品不是用于市场交换,不计价格和盈亏。这与资本主义市场化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洋务运动的工业生产过程并非是资本主义意义上的以利润为目的的市场化生产,当政府的财政补贴乏力时,这种生产就会萎缩甚至停滞。

(3)洋务派抵制商品输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在洋务运动其间引进西学,促进思想开放。引入西方科技,令中国开始现代化。创办同文馆培育不少人才,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习得技能,这些学生对西方科技有一定认识,他们对中国日后发展有莫大帮助。

二、洋务运动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和发展意义

(一)影响

(1)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这种落伍必定导致国弱民穷,而“弱国无外交”是国人以惨痛的经历所换来的结论.所以洋务运动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2)对中国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 ,机器设备由外国整套引进,技术人员由外方专家培训,高层管理则可能直接受外国势力的支配,虽然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都不得不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所以洋务运动给了我们又一启示:输入科学的管理观念、管理系统是成功的关键!

(3)洋务运动引起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

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先后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但是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历史表明: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人为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4)、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对清政府刺激很大,使其认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洋务派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李鸿章是“海防议”最坚决的支持者,他除了支持总理衙门和丁日昌关于建立新式海军和配备海防近代化枪炮武器外,还建议将沿江、沿海各省陆军“认真选汰,一律改为洋枪炮队”,清政府最终采纳了这些建议,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又决定每年拨银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1875年,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每年调拨关税和匣金400万两作为经费,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水师.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

(5)、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