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例:解剖器使用(2010市长陵中学视导课)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例:克隆羊(2004市视导课),更多的是目标不要求的无用内容教学目标为教学主题服务例:安全用药(区青年教师大赛课)

一、当前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比较空,或者写的不是理念。例如摆上一堆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之类的东西,什么时髦说什么,什么大说什么。还有的老师想,你不是说不能写大吗?那我就写具体的,结果写是出的都是具体怎么做、而不是理念,是具体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甚至把教学资源也写到理念里来。

2.教学目标制定比较笼统。大家都知道要围绕着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的目标来制定,但是知识制定到什么程度?它的依据是什么?能力怎么写?情感怎么定?写得都比较笼统。最关键的是对象不清楚,缺乏可测性。也就是说,你要求这一节课让孩子哪一方面的能力有提高写得比较笼统。例如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等等这样一些说法,都是比较笼统、不具体的、更是不可测的。怎么就叫具备了?怎么就说明他的实验能力提高了?说不清楚。情感目标更是如此,例如培养学生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样的东西太大了。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大的观点,这里面结合我们的学科、结合这一堂课,它的特点是什么?写得不清楚。

3.教学组织形式时髦化。什么时髦写什么,该不该合作、该不该探究、该不该讨论,一股脑都来了。其实很多地方有更好的、更多样的组织形式。

4.学习者分析和教学评价设计形式化。学习者分析老师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这节课我应该怎么样,流于形式的东西比较多。

5.缺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其他学科也存在。

6.把教学设计理解成教案或课堂实录,把一节已经上完、上得比较好的课,从第一句话说什么开始,到最后一句话,全都记录下来,显然这不是课前教学设计。有些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都一一设计好了,那是不符合课前教学设计的,而是一节课的具体的实录。

教学设计到底是什么?它既不是教案、又不是课堂实录,用一个比喻来讲,可能更容易说清楚。例如要盖一个标志性的建筑,肯定要有设计。首先是一些理念上的设计、功能上的设计,例如要求它达到的高度、要求它写字楼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水电热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这些都是先前的设计。只有这样一个设计,工人是不能盖楼的,必须把它细化为施工方案,建筑工人才能按照这个设计去一点一点地施工。从一开始设计到整幢楼盖完,共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开始的那些设计,然后是施工方案设计,最后产生了作品,这三个阶段就相当于教学设计、教案和课堂实录。课堂实录相当于盖好的这幢楼,是作品。教案相当于施工方案,非常具体,例如这个地方用水泥、那个地方用什么砖等等。而教学设计是教案之前的,主要是内容分析、学生分析、方法的选择、大的策略和过程的设计。

二、写教学设计之前,应该清楚的2个问题

(一)问题1:什么是有效教学

1.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课堂教学的效果。按照课堂教学的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1类是无效甚至是反效的教学,上了半天还不如不上、不如学生自己看,把学生都讲糊涂了。

第2类是低效的,本来学生一看、花15分钟一讨论学生就搞懂了,他却在喋喋不休地讲个停,最后学生也算明白了。

第3类是有效的,今天所说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当然有效教学并不是到头了,还有更高的,不过不是要求所有老师都能做到高效、优质的教学,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有效教学,是每一名合格的老师都应该达到的程度。

2.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什么是有效教学,先请大家看一个比喻——穿越玉米地。这个比喻完全可以说明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教学也可以从3个角度来衡量。

第1个是学习速度。同样是一个知识内容的教学,谁花的时间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时间因素,怎么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特别是新课程,一个模块给你的教学时间就是40课时,这还包括复习的检测所用的4课时,真正有效的教学时间就是36课时。

第2个是学习结果。通过同样一个知识点,学生应该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能力的提高,还有情感的体验,还有兴趣的提高等等,看谁的收益多。这个结果,就像刚才穿越玉米地掰的玉米棒的比喻,指的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之后,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取得的成绩。总体上是围绕着知识、能力、情感3维目标来说的,是核心性的指标。不仅要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量他的成绩的“智慧含金量”。同样一节课,一位老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描述性的、没有思维含量的名词,而另一位老师,在一节课里面,把重点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重点是围绕着原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大家都能想象得到,这样2种教学,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哪一种的影响更大?又如按照国家规定,联赛的一等奖是有资格保送上大学的,但北大、清华就明确提出不要生物学科联赛一等奖的,在某些人眼里,认为生物学科更多的是描述性的、缺乏思维的含量,而物理、数学的逻辑思维的含量比生物确实要高,但其中也有我们老师自身教学造成的因素,所以就出现这么一个情况。智慧含金量指的是通过高品质的思维活动才能琢磨出来的,而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就能知道的。当然这里面还要考量时间成本,这是前面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

第3还要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课堂教学费了很大的劲,学生都搞明白了,但学生觉得很没意思,而有的老师,同样是这个内容,学完之后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很想接着往下学。这2种情况,前提都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的感觉却不一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是要追求一种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学习过程中所伴随着的、生发出来的心理感受,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内隐性指标。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如果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每一堂课、学完每一个东西,都感觉不舒服,他怎么可能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呢?这一点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当然也有少数人不同意。当然,这种说法出不能极端化,盲目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愉悦感,学生本来就平平常常地回答一个问题,廉价地鼓励、好象让学生很满足,给个小贴画或小红旗,这里主要指的是小学和初中更多一些,高中则是不管题目有没有含金量、回答得怎么样,都说“答得很好”并给予更多的鼓励。有人根据“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终身学习、养成学习习惯的保证”这种说法,就把这件事做得无限制地、学生一点儿也不能吃苦。于是有人就提出“学习是苦差事,不吃苦是不行的”,还引用古人的名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来激励学生。怎么在吃苦和体验乐趣之间找到一个辩证的切入点,这是我们应该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