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社会基础及其概念辨析

【内容提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本文考察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理论背景,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基础,阐释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使我们能够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最早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节目进入拉丁美洲国家后的影响的研究,后多用于发展中国家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它的锋芒指向指责西方的文化侵略,尤指美国的廉价电视倾销第三世界,以及西方通讯社对外电新闻的支配和垄断,从而抨击此种文化冲击使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得以一路畅通,导致西方的“文化霸权”,以及第三世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最终造成全球资本主义化,或者说,使资本主义成为令全球同质化的力量。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批评三大术语相互置换,简称为后殖民理论或后殖民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和社会思潮,后殖民所针对和所反思的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这一历史事实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它立足于历史学、文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广泛涉及文化帝国主义、殖民话语与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以及种族、阶级、性别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由于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的一个分支,我们研究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就要清楚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亚、非、拉一大批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独立后这些国家的领导者认识到,在进行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也要积极从事文化建设。因为在殖民主义时期,殖民统治者把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进行扭曲性解释,使殖民地国家的人们失去代表自己发言的权利并被迫接受这种扭曲性解释,以至于在独立后这种扭曲性解释的流毒还依然存在。因此,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进行文化建设,把殖民主义扭曲了的文化传统重新确立起来,并创造新的文化形态,便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在殖民主义时期,由于殖民者随心所欲的划分世界,使不同的部落强行拼凑在一起或者同一种文化渊源的民族被拆散。在殖民地人民解放时便面临着自我身份认定、建立民族国家等问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民族国家内部以及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再次凸显,一些民族国家分裂为相互争斗的种族区域,以民族的同质性为诉求的分裂运动导致了血腥纷争。这些都要求深入研究殖民主义的历史和当今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民族主义文化与前殖民时期的传统,以及民族文化身份的建设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通过其文化表现出来,而且西方国家在向全世界传播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在倾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形成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促成了后殖民主义理论议题的形成。

后殖民主义思潮则指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它指当今一些理论家对于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批评,对现行西方文化传统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种种偏见和野蛮的揭示。它提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张雄,王晶雄主编.新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370.)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新问题。后殖民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除巴勒斯坦人后裔爱德华•赛义德之外,还有印度人后裔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以及印度成长起来的波斯人后裔霍米•巴巴等。

二、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基础

在西方,“60年代”(在时间跨度上应该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年代,也是影响深远的年代。以法国“五月风暴”学生运动为先导的新左派运动在欧洲和北美的蔓延、第三世界争取民族解放的反殖民运动、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反越战运动、黑人政治与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等,散落在边缘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能量在激烈地尽情释放。(周穗明等.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419.)60年代的政治背景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从社会基础来看,西方社会从20世纪60年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这种新的变化不仅是传统的认识和观念所无能为力的,也不能完全由现代主义来解释,于是,人们将这种社会称为晚期资本主义(恩斯特•曼德尔)、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后资本主义社会(拉尔夫•达伦道夫)、后社会主义社会(阿兰•杜汉纳)、后现代社会(阿米泰•艾特奇奥尼)、后匮乏社会(《社会政策》杂志)、后福利社会(吉迪恩•绍伯格)、后大规模消费社会(赫尔曼•卡恩)、信息与传媒社会(马歇尔•麦克卢汉)、奇观社会(格尔•迪伯德)、有计划性衰竭的官僚政治社会(亨利•列斐伏尔)等等。这种新的社会和历史阶段需要用新的概念和理论去阐释,于是,“后现代主义”可以说应运而生,“后殖民主义”又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孕育产生。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激进学者分析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文化关系的基本范式,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的出现大概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化进行了激烈批判。他们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方文化其实是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这种对西方文化进行的激烈批判影响深远。在这一批判的影响下,人们认为西方文化基于某种优越感,力图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其他民族,进而削弱其它民族的向心力,确立起以西方文化价值为主导的价值、伦理共识,以便建立起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秩序。与此相应,在西方大国与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