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名数据库建设 构建地名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地名数据库建设构建地名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08年05月15日

在建立地名数据库的同时,我们坚持边建库、边服务、边完善的方针,在地名信息化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偿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认识到位,切实为地名数据库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现代社会是电子信息化社会,地名信作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一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地名数据库建设作为开拓地名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今后地名信息化工作的方向。为此,我们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履行民政为社会全方位服务的角度,充分认识建设地名数据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充分认识到推进地名数据库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地名是古今中外都要广泛使用的一种社会文化产品,是任何社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离不开的交流交往工具。经济社会越发达,特别是交通通讯发展和改善,人们交流交往的活动就越频繁,地名使用的频率就高,其重要性也越突出。做好地名信息化工作,对于方便社会交流,服务经济建设,弘扬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建立完善的地名信息网络,科学调控和配置地名资源,充分发挥地名信息传递和交际功能,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其次,充分认识到推进地名数据库建设,为民政全方位服务社会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地名信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是人民群众传递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地名工作本质上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向社会提供准确、规范、完善的地名信息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地名数据库,形成具备快速查询、动态管理、图表联动等数字功能的地名信息管理系统,为民政全方位向社会提供服务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极大地延伸和丰富了民政工作服务于社会的外延及内涵。第三,充分认识到推进地名数据库建设,是提升地名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前提。建立地名资料全面、地名信息规范、标准的地名数据库,是今后建立地名信息系统、地名信息网及地名声讯服务台、地名光盘、电子地图、地名电子触摸屏查询系统的基础性工作,对满足社会对地名信息的各种需求,全面掌握和向社会提供地名信息服务,实现地名信息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提升地名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前提。

二、精心组织,全面推进地名数据库建设

我市按照省民政厅的安排部署,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列为民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地名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地名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市及各县、市、区政府高度重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市民政局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局的重要工作之一,列入了年度民政工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并将责任落实到人。2004年5月,市民政局举办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培训班,培训了各县、市、区民政局的区划地名股长(办)主任和地名数据录入员,市局配备了一名电脑专业人员负责解决各县、市、区地名数据库建设的技术问题和规范地名数据录入标准。2004年7月,我们率先在达县进行了建库试点,探索经验,指导各县、市、区地名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效果很好。

(二)争取财政支持,保证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经费落实。达州市是“老、边、穷”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十分困难。各县、市、区民政局主动给政府领导汇报,争取领导重视和财政支持,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解决地名数据库建设经费。特别是在我市2004年9月遭受“9.3”特大洪灾袭击,财政资金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全市仍解决了23. 7万元的工作经费,为各县、市、区民政局区划地名股(办)添置了电脑和相关的设备,保证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深入调查核实,全面搜集和更新地名资料。按照市民政局安排, 2004年5月至7月,由各县、市、区民政部门牵头,建设、国土、旅游、招商等部门积极配合,分别组成工作组对辖区地名进行了一次重新调查核实。在调查核实工作中,我们利用各乡镇民政办公室这一块阵地,充分发挥每一个民政干部的主观能动作用,并通过民政干部发动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干部协助开展地名调查核实工作,对全市地名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排查。通过这次调查核实我们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对上一次地名补查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纠正。二是对个别地名与历史不相符的进行了更名,如宣汉县对该县樊哙镇“观庙街”的命名群众有异议,强烈要求更名。该县派出工作人员深入樊哙镇,会同镇政府深入实地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历史上为纪念关羽,“观庙街”上曾修建有“关庙”,为与当地居民习惯称谓和历史相符,县政府根据民政局调查结果,批准将“观庙街”更名为“关庙街”。在这次调查工作中,该县共新命地名292条。三是掌握了重点地名,保证了地名信息分类管理。达县为了准确搜集地名信息资料,县局抽派12个地名信息搜集小组,分赴全县各片区,采取访、谈、听、问和实地调查等办法,搜集地名文字和图片资料。对老地名信息不完善的,采取到实地踏勘、走访群众、咨询专家、查阅文献、到有关单位(国土、统计、交遁等)查找资料等办法进行补足完善,共搜集新增地名信息155条,完善了地名信息资料。

(四)搞好数据录入,按时完成建库任务。

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2004年启动以后,我们便要求各县、市、区民政局落实责任制,要有专人负责地名的录入工作。并要求地名数据的录入做到信息全、符合标准化要求。一是要求地名数据库要包含本区域所有地名,包括行政区、居民点、建筑物、单位、道路、河流、湖泊、山峰、山脉及旅游景点等,所有经过补查确定的以及新增或更名的地名信息要全部入库,地名的属性信息要全面,不仅要包括地名的读音、写法、位置等基本信息属性,还要尽可能多地包括地名的起源、沿革、典故以及地图空间矢量数据等信息。二是要求所录入的地名必须是标准地名,数据库要按照上级规定标准建设。三是要求所有录入的地名信息必须符合现实情况,达到真实和准确无误。四是要求地名数据库的建设要具有前瞻性,使用的处理系统要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五是明确规定各县、市、区民政局在建库工作未完成之前,不安排数据录入人员从事其他工作和下乡出差。宣汉县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遭受"9. 3”和“7. 8”特大洪灾,全县50余个乡镇严重受灾,杭灾救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搞好全县杭灾救灾工作,妥善转移安置灾民,县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全力投入抗灾救灾工作,包括几位临近退休的老同志都始终坚持奋战在抗灾救灾工作第一线。尽管救灾工作人手紧张,但为了保证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按期完成,局领导始终没有安排从事地名数据录入的两名工作人员下乡出差,有力地保证了数据录入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到2005年8月,已全面完成了地名数据建设工作。

三、强化服务,体现地名数据库的社会效应

搞好地名数据入库仅只是地书数据库建设的一个方面,而建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收集的内容丰富、准确、标准的地名信息服务于社会。以地名数据库为依托,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开创新的服务项目,把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成政府的民心工程,民政向社会服务的窗口工程。为此,我们在建立地名数据库的同时,坚持边建库、边服务、边完善的方针,在地名信息化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偿试。这项工作我们刚刚起步,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设了地名信息咨询服务窗口,其主要服务范围包括电话问路、查询地名、向市民提供楼、门牌编号和解答群众关心的地名信息的有关问题。如宣汉县先后向中石化、中石油集团提供地名信息服务25人(次)、1200余条(目)。今年8月,中石化下属四川华油实业发展总公司拟在宣汉县投资3000万元,兴建一个年生产6000万条编织袋的生产厂,华油公司代表到该县实地考察,将厂址初步选择在该县下八乡曾家坝,考察结束后,华油公司代表要求县上提供曾家坝及周边地区地形图,以便公司领导最终确定厂址。县局得到招商部门信息后,及时向华油公司提供了曾家坝及周边地区I5万地形图。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