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以人为本的起源和基本内涵

藏文系09级人文教育专业叶文江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所付出的代价和对人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一矛盾而作出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回应。以人为本的“人”相对于物而言的,“人”是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和目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有如下三个层次:从主客体关系上,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发展依靠人;从目的和手段关系上,把人作为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本身;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上,把人看做是尺度,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更要既坚持物的尺度,也坚持人的尺度,把最广大人民群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尊重人。“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主体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我们根本的伟大的理想的认识。它既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更是与社会上出现的“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或者“以虚假的共同体为本”相对立。

【关键词】以人为本; 历史渊源; 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所遵循的执政理念,其中的“人”既不是人道主义所指的抽象意义的人,也不是人本主义所提出的生物意义的人,更不是民本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手段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具有创造性、实现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原则,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包括一切为了人和为了一切人两个方面,舍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违背。“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主体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包含着我们党对于为什么人的深刻认识,同时还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我们根本的伟大的理想的认识。它既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更是与社会上出现的“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或者“以虚假的共同体为本”相对立。以人为本既与以神为本相对立,又与以物为本相区别,与以民为本也不尽相同。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如果从哲学上来解读以人为本,它应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价值论的命题。它与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天地之性,人为贵”相通,也与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与“神性”、“神权”相对立的世俗人本主义有一致之处,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相对立,明确肯定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说,人是目的,而“物”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这是对中国传统的“人为贵”的思想和“人本主义”的超越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摆正“人”与“物”何者为目的的关系,这对于克服GDP 崇拜和片面的政绩观,避免重蹈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老路,切实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表达的以人为本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工程图纸,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展开对人性的研究。

一,以人为本的起源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仲是辅佐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X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恒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他看来,一个君王如果想要成就一番霸业,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开端,这个开端就是要把人民看作是成就霸业的根本。只有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如果这个“本”颠倒了,那么国家也就危险了。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比如,《尚书•五子之歌》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下》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王制》记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充分认识到劳动人民的重要性,在《民可畏论》中阐述“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染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谊《新书、大政上》,“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这些说法很容易给后人一个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历史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提出以人为本与

以民为本有三点区别: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贵说法;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讲述统治者治国利益需要的术略。其实这三点应该说是我们党当今提出以人为本与古代以人为本的区别。

当代国学者在总结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遗产时,虽然有人用"以民为本"的提法,但是更有多人用"以人为本"的提法。国学大师X岱年牵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师X大学1994年出版,系国家教委推荐的公用教材),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中年学者X维青、高毅清合著的《中国文化史》四卷本力作(XX人民2001年出版,系XX省教委的科研项目,作为高校教材),书中第三编春秋战国部分,标题用的也是"动乱世道的人本追求"。总之,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应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今我们既要继承,又要超越。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古代人本思想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封建社会的人本思想,在看到这些思想主X的历史进步性的同时,也应对其历史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尽管历史上不断地有人提出“民贵君轻”、“民水君舟”的思想,但“历史的创造者”一直被认为是“圣贤”、“明君”,而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这些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不过是前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精英对统治者的曲折劝诫,其目的归根到底仍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换言之,“民本”主X 的背后是“君本”的理念。从哲学的角度看,封建社会的人本思想并不是真正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