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时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探究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由此可见,抓住有效时机提问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却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应以激发学生思维为着眼点,通过提问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理解。那么,课堂的提问究竟应抓住哪些时机呢?

一、学生对文本的疑惑之处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我尝谓为教师者,只须多动脑筋,经常为当前之学生设想,必能自致善法,予学生以切实之助益。”

作为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最好先把自己当为一名学生去学习,找出不懂的不理解的知识,然后再去考虑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问什么,怎么问。抱着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自己读写听说能力的目的去钻研,对课文必有深切体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难,这是设计提问的基本依据。要让学生预习时提出疑问,让几个学生填写质疑卡片,收集起来加以整理,用心研究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疑问,就可以据此设计好提问。如果调查研究不够,自己对问题的预设不足,就有可能在课堂上出现

卡壳的尴尬局面,所以设计教学时就要多动心思,多动脑筋,起初想的往往不见得好,再思,就可能好一点,三思,可能更好一点,反复琢磨,就可以设计出巧妙的提问,这样的设计过程,也给人以创造性劳动的乐趣。

在做好课堂问题预设的同时,也要注意课堂上生成性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丰富知识和教学经验以及机敏的智慧。

二、新旧知识之关联处

要找准新旧知识结合点提问。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认为,教师提问应找准新旧知识结合点,所设计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三、教学环节之关键处

抓住文本语言的表述。在有些课文中,总是反复出现一些关建词或语句,那么就要抓住这些关键点设疑提问。比如《孔乙己》一课.文中多次出现“笑”一词,孔乙己出场时人们看着他笑,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时,人们拿他当乐子,取笑与他。孔乙己被打折腿后,去咸亨酒店喝酒,仍然是在众人的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的,关于“笑”的这些情节,我引导学生找出来并反复品读众人为什么

哄笑,他们的哄笑说明了什么?在学生的寻找、品读、理解下,陆续有学生发言了,有学生说道:“众人之所以笑他,是因为他“满口之乎着也”,在众人面前卖弄学问,他认为“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书’这种为自己的面子而强词夺理的语言很滑稽可笑,所以笑他”。我就势提问“由此情节,你认为孔乙己人物特点是什么?”又有学生站起来说“他卖弄自己,自命清高,死爱面子”,这时又有学生说道“老师,我觉得孔乙己思想很麻木,因为他面对众人的取笑,要么不回答,要么就用他那些之乎者也难懂的话转移话题,引得众人在对他哄笑一番,他没有一点自知精神和反抗意识。”此时课堂上举手的人更多了,有同学说道“我觉得众人很无聊,也很冷漠,他们光顾着拿孔乙己取乐,没有同情心”,有学生说道“孔乙己很可怜,他生时受人嘲笑和捉弄,还受到丁举人的毒打,被打折腿后去咸亨酒店喝酒,众人没有关心他仍然取笑与他,所以我觉得他很可怜,众人很冷漠,这是一个事态炎凉的社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问题的设计,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即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探究),有引导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思考探究,体验反思,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思维之转折处

1.正向思维的转折点。在文中如能把握某人的思想或情感的变化过程则对理解文章有着重要意义。例如课文《最火一课》,小弗朗士原本是一个贪玩,幼稚,不爱学习,害怕老师的孩子,最终变成了一个理解关爱老师,热爱祖国的懂事的孩子,是什么原因让他有

如此的变化呢?那就是强烈的爱国感情。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小弗朗士的变化并探讨变化的原因。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对话式问题:小弗朗士和我们一样都是学生,他爱上学吗?(不爱)他为什么不爱上学?(他贪玩,他认为在外面玩比在学校上课有趣)那么,上最后一课时,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教室气氛与往日不同;韩麦尔先生的穿着,神情,上课的态度和所讲的内容与往日不同)小弗朗士在这样的环境和人物的影响下,有变化吗?(有,他热爱学习了,他理解老师了,他憎恶侵略者,)是怎样的情感使他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强烈的爱国情感)此教学正是抓住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来提问,即引导学生理清了情节发展,明确了人物形象,也理解了主题。

2.看似矛盾的对比点。在看似互相矛盾的语言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值得探究。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已经坐在椅子上,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的说······。这里”柔和“与“严肃”是矛盾的吗?抛出此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定会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从而理解韩麦尔先生内心复杂的情感。再如《孔乙己》一课,最后一句“我倒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和“的确”这看似矛盾的词也是一个值得思考并探究的问题。而这些词对于理解文本,了解人物,挖掘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要“放收自如”。评价要客观、准确,按照“真理性、正当性、诚实性”的评价尺度,给予贴切的评语。无论是肯

定还是否定,教师都要注意将自己的评价指向学生的应答行为,而不是学生这样一个人。诸如“你这个想法很好呀!”就很有针对性,而像“你很聪明”这样的评语虽起到鼓励的作用,但这种简单的反馈,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学生的答案作具体分析,对在哪儿,错在何处,对不完善的地方给予适当的补充,提醒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对教学信息作更高水平的重组,这就需要更多地作出延伸性反馈、发展性评价,发挥教师应有的角色作用。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值得每一位教师深钻。为提高课堂效率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做起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