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摘要] 图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图腾崇拜表面上看是对动物、植物的崇拜, 但其实质却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拜形式。图腾有认同祖先的功能, 在一定的文化圈中, 同一图腾信仰也就意味着同源共祖。图腾也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 它对于氏族内部的团结和实行氏族外婚具有重要意义。每个部落对本氏族的图腾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祀仪式, 都有着严格的图腾禁忌, 对图腾兽要保护和尊重。但在某个特定的宗教仪式中, 图腾兽因其在信仰中的特殊地位也常常被作为圣餐分食, 或作为牺牲来祭祀祖先。

[关键词] 图腾; 祖先崇拜; 氏族标志; 图腾祭祀; 图腾圣餐; 图腾牺牲

图腾崇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图腾”一词最早出现在18 世纪末约翰·朗格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与旅行》一书, 该书说: “野蛮人的宗教性的迷信之一, 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totem (图腾) , 即自己所钟爱的精灵。他们相信这精灵守护着自己”。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和“它的标记”。

1 认祖与标识———图腾的功能

在人类的原始时代, 人们往往认为本氏族的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 即认定某种物种是本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这一物种常常是某种动物或植物, 它便是该氏族的图腾。因此, 图腾崇拜与普通的动、植物灵物崇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它实质上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在一定的文化圈内, 同一图腾信仰也就意味着同源共祖, 因此图腾有辨认血缘、认同祖先的功能。比如中国人常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也就是说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原始人常常从某种动物或植物引出自己的家谱。内蒙陈巴尔虎鄂温克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嘎勒布勒”———也就是“根子”或“起源”, 它们分别是水鸟、小鸟、天鹅、鹰等动物, 这就是他们氏族的图腾。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体现出来。《魏书·高车传》中记载了一则以狼为图腾的氏族起源神话:“匈奴单于生二女, 资容甚美, 国人皆以为神, 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 将以与天。’乃筑高台, 置二女其上, 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 复一年, 乃有一老狼, 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 欲以与天, 而今狼来, 或神物天使之然’?下为狼妻, 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

朝鲜族始祖传说主要保存在其民族古籍《三国遗事》中。《三国遗事·纪异第二》记载: 相传, 朝鲜族祖先天王桓雄受父王之托, 率三千人马, 来到人间, “时有一熊一虎, 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 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 蒜二十枚, 曰: ‘尔辈食之, 不见日光百日, 便得人形’。熊得而食之, 忌三七日, 熊得女身。虎不能忌, 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 故每于檀树下, 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 都平壤城, 始称朝鲜”。①

在中国北方鄂伦春族, 也流传着不少大同小异的有关熊图腾的故事。一个故事说: 有个猎人被母熊掳去, 关在山洞, 同雌熊住在一起。不久, 雌熊生出一个半人半熊的小崽。后来, 猎人趁雌熊携子出洞觅食之机逃走, 雌熊发觉后一路追来。猎人沿河岸奔逃, 恰逢上游漂来一只木筏, 于是跳了上去。雌熊追赶不及, 愤怒地将所带小崽撕为两半。一半掷还猎人, 一半留给自己。从此, 随雌熊生活的一半变成熊, 随猎人生活的一半变成鄂伦春人。鄂伦春人认为: 熊与其他动物有明显差异, 这便是熊从形体到动作, 都更接近于人。尤其是雌熊, 长着一对酷似女人的丰隆乳房, 阴部也与女人相似。据说, 母熊既使交配, 也采用人类女性常用的仰卧姿。所以鄂伦春人认为人熊同源, 彼此有血缘关系。在鄂伦春, 公熊被称之为“雅亚”(祖父) 或“阿玛哈”(伯父) ; 母熊被称之为“太帖”(祖母) 。谈到熊, 不能说“熊死了”, 只能说“雅亚(或太帖) 睡着了”, 否则会遭报应。

图腾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异。当一个氏族分裂时, 图腾也随之分裂; 而当不同氏族融合时, 其图腾形象也随之融合。如傈僳族的熊氏族后来分成三个女儿氏族后, 其图腾也分别分成了狗熊、猪熊、大熊等三个不同的氏族图腾。而不同氏族融合的结果, 便是复合型图腾的出现, 如《山海经》中的鸟首蛇身, 华夏族的龙、凤图腾等等。这类复合型图腾的大量涌现, 不但意味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老的氏族集团的解体, 同时也意味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民族集团的诞生。

图腾的第二个主要功能是它的标志作用。图腾标志体现在族名、人名、地名、服饰、文身等诸多方面。

在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图腾信仰常常通过族名体现出来。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 这个图腾同时也是这个氏族的名字, 到后来这个名称也就发展成了这个氏族全体成员的姓。如云南新平鲁魁山彝族的方姓源于獐、白鸡图腾, 杨姓源于绵羊图腾, 范姓源于水牛等图腾。

居住在我国西南的白族是多图腾崇拜民族, 以虎、鸡、龙崇拜最为常见。在以虎为图腾的白族居住区, 族名的制定常常与所信仰的虎图腾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张旭先生统计, 在白族60 多个他称中, 带“虎”的就有22 种。譬如鹤庆白衣彝语把白族称“娄哺”, 祥云彝语称“老哺”, 保山彝语称“洛罗”, 贵州罗甸古彝文称“洛举”, 毕节彝语称“罗苴”、“实罗苴”、“吐的罗苴”, 鹤庆彝语称“农比”, 纳西语称“勒哺”, 魏山土家称“洛奔”, 兰坪县普米语称“勒不”, 中甸藏语称“勒波”, 文山哈尼语称“阿洛”或“哈洛”, 贡山县怒语称“立波”, 滇西北傈僳语及元江哈尼语、昆明撒尼语及大理、红河、保山、泸水、漾濞、魏山彝语称“腊本”, 怒江傈僳语称“勒墨”, 兰坪、云龙白族自称“那马”, 汉语称“娄薄”, 丽江堂郎人称“腊子”, 恩梅开江曲人称“腊乌”等等。上述称谓中, 娄、勒、老、洛、腊、农、立、拉、罗、那等词的基础音都是lou、luo 或la 以及它们的转音, 在彝语支中, 这些词都是“虎”的意思; 而哺、薄、不、本、奔、波、马、墨、扒, 则音近义同, 意思是“人”。这些词组译成汉语就是“虎人”。在怒江及俅江沿岸, 许多白族人都自称是虎的子孙, 他们视虎为祖, 不吃虎肉, 出远门, 办大事, 必择虎日。他们相信这样做便能得到虎的佑护。

同样的图腾文化在苗族则是通过人名体现出来的。苗族崇犬, 认为五彩斑斓的盘瓠犬就是自己的祖先, 为了缅怀自己的祖先, 苗族人在为孩子命名时, 常在孩子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狗”字。据苗族学者龙正学介绍, 在贵州松姚县二区的大红岩, 这个只有八九十户人口的苗寨中, 凡石姓人家, 祖祖辈辈不论男女(从外面娶来的媳妇不在内) , 即使是从那一姓氏分出去的人, 老幼名字后面, 必附加一个“狗”字。如某男性的名字叫“光德”, 后面附加一个“狗”字, 变成“光德狗”; 某女性的名字叫“秋英”, 后面附加一个“狗”字, 变成“秋英狗”。②从文字学角度看, 三苗首领蚩尤的“尤”, 其甲骨文字形就是一只大耳狗的形象, 可见, 蚩尤所采用的命名方式也与犬图腾有关。这种命名方式, 至今还保留在某些苗族社会中, 这不仅说明这方人民与犬图腾崇拜有关, 同时也说明它们与苗族先民蚩尤族在图腾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在有些白族地区, 人们深信自己是金花鸡的后裔, 起的名字也多与“金”、“金花”或“鸡”有关, 但随着汉文化的渗入, 人们渐渐觉得姓“鸡”姓“虎”不甚雅观, 便将“虎”改为何、和、胡、鲁, 将“鸡”改为金、姬、纪、奚等姓, 坚决不改的虽然有, 但属个别。至于他们的小名却少有改动, 鸡就叫鸡, 虎就叫虎, 一直这样因袭下来。

以图腾为居地命名, 是初民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在中国, 白马氏以白马为图腾, 其居地有“白马河”、“白马岭”; 古突厥自认为是狼种, 其居地被称为“狼山”; 彝族以虎为图腾, 在哀牢山区, 以虎命名的山寨特别多, 如“罗摩山”(意为“母虎山”) ,“峨罗”(意为“大虎”) ; 在以鸡为图腾的白族聚居地,“上鸡邑”、“下鸡邑”、“鸡鸣

村”一类的地名特别多。

从以上的列举中我们不难看出, 族名、人名、地名之所以常常与图腾发生关系, 是因为这里的人们想借此说明自己的血缘谱系, 同时也想籍此标示出自己的势力范围。服饰具有着保护身体, 抵御严寒的实用功能, 同时,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也具有着记录历史, 传承文化的符号功能。以服饰记录自己的图腾文化, 就是最显著的一例。

历史上苗、瑶、畲三族以犬为图腾, 犬的名字叫盘瓠。相传高辛帝时, 犬戎犯边, 国家危急。高辛帝出榜招贤, 谓有能斩番王首来献者, 赏黄金千镒, 邑万家, 并妻以少公主。“时帝有畜狗, 其毛五彩, 名曰盘瓠。下令之后, 盘瓠衔人头造阕下。群臣怪而诊之, 乃吴将军首也。”高辛帝只好以小女配盘瓠。婚后生了六男六女。盘瓠死后, 其子女“因自相夫妻, 织绩木皮, 染以草实, 好五色衣服, 制裁皆有尾形。??其后滋蔓, 号曰蛮夷。”①他们之所以“好五色衣”,“制裁皆有尾形”, 都是出于模仿“其毛五彩”的祖上盘瓠。

需要指出的是, 在有些民族和地区, 图腾文化对服饰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某类图腾物的模仿, 有时他们甚至将与图腾有关的故事都融汇到了他们的服饰文化中, 从而大大增加了服饰文化的内涵。刘介《苗荒小纪》载: “狗头徭祀狗, 据苗人所谓, 徭之始祖父犬而母人。或曰: 女为高辛氏公主, 生子四。及长, 挈犬出猎, 犬老惫不能工作, 子怒, 推诸河, 死焉。及归, 其母问犬, 子以告, 母大恸, 以实语子, 子亟赴河, 负犬尸还。犬时口流鲜血, 沿子胸部而下, 子哀之。自后缝衣, 必纫红线两条, 交叉于胸, 所以为纪念也。按此说本属不经, 然曾见于古籍, 而徭之衣服, 今犹相沿不变。

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 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功能。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图腾标志, 得到图腾认同, 受到图腾保护。此外, 由于同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图腾也就成了氏族通婚的标志, 象高山族等一些民族将图腾作为文身内容, 人们根据不同的图腾文样寻找通婚对象, 这种图腾标志对禁止血缘婚, 实行氏族外婚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图腾祭祀与禁忌

视图腾为始祖的必然结果, 首先便是对图腾偶像的顶礼膜拜。每个部落对本氏族图腾都有一整套的祭祀仪式, 都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祭祀, 以求得图腾的保护。祭祀时往往装扮成图腾的模样, 摹仿着它的动作, 表示人与图腾合一。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了广西少数民族的祭犬习俗:“岁首祭盘瓠, 杂揉鱼肉酒于木槽, 扣槽群号为礼。”清代刘锡蕃《岭表纪蛮》记载苗人祭犬习俗更为详尽:“每值正朔, 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 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 是日就食, 必扣槽蹲地而食, 以为尽礼”。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彝族、傈僳族、白族和纳西族中, 以前都有以虎为图腾的部落, 因此每年的祭虎神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上, 祭祀图腾有时甚至是很残酷的, 例如土家族先民在祭白虎图腾时, 就有实行人祭的习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廪君死, 魂魄化为白虎。巴氏(土家族———笔者注) 以虎饮人血, 遂以人祠焉”。明代土家族永顺土司祭虎时, “杀人亦献首于其庙??闻楚缴外, 保靖、石柱、酉阳诸土官皆然”。③明代陈继儒《虎荟》亦有“房陵间有白虎神, 好饮人血, 每岁其民杀人祭之”的记载。据《恩施地区土家族简史》介绍, 在土家族地区, 人祭风俗在历史上存续了很长时间。100 多年前, 有个田姓族长的儿子犯了白虎, 买一乞丐代替, 但因乞丐与其子同宿, 还愿时误杀了自己的儿子, 遂下令禁止, 改还“人头愿”(用人头还愿, 也就是人祭———笔者注) 为还“牛头愿”。

其次, 每个部落都有着严格的图腾禁忌。对图腾要敬重, 禁杀、禁捕, 甚至禁止触摸、注视图腾, 不准提图腾的名字。图腾物死了要说“睡着了”, 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苏宜兴人古代以蛇为图腾, 因此对家蛇绝对不能打杀, 他们认为在床上、米囤上发现家

蛇为吉, 在檐、梁发现蛇是凶, 应立即回避。有时还要点燃香烛用食品来供奉。

图腾禁忌往往是很神圣的, 如果破坏禁忌的话, 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在鄂伦春族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一个鄂伦春女人, 对熊不敬, 拿着熊的头盖骨戏说:“用这玩艺当盒该多好!”不久进山遇到一头熊, 被它一掌打碎了头盖骨。还有个故事说, 很早以前, 有个老太婆用熊的股骨做饭勺, 结果也被熊抓去捏死了。她的股骨被熊抽了出来。

3 图腾圣餐与图腾牺牲

一般来说, 图腾物被视作神物应受到特殊的尊敬与保护。但是, 有的部落却定期猎取图腾兽, 举行“图腾圣餐”, 甚至以图腾为牺牲来祭祖。澳洲土著的袋鼠氏族, 每年都要举行袋鼠圣餐。仪式在一个神秘的山坡上举行, 那里有两块大石头, 被描绘为一只雄袋鼠和一只雌袋鼠。他们把这两块石头搬下来, 在上面涂红色和白色, 红色表示袋鼠的毛, 白色表示它的骨骼。然后几个青年人爬上岩石, 刺破自己的经脉, 让血流在圣石上面。其他的人则在下面念着迫使袋鼠繁殖的咒语。然后, 青年人去捕获一只袋鼠回宿处交给长老们, 大家分食袋鼠肉, 这是他们能吃袋鼠肉的唯一机会。最后用袋鼠油涂擦参加仪式的人的身体。晚上大家聚在一起, 唱起歌颂祖先袋鼠功绩的歌子。②这样的图腾圣餐在原始部落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圣餐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果腹, 而是为了使人与图腾合一。在他们眼里图腾太完美了, 吃了它, 图腾就会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它的智慧、力量、勇气就会融汇到自己体内, 并且会保佑自己。由于图腾餐的神圣性质, 它往往只能在某个特定的日子或仪式中举行, 只有这个时间, 才能破除禁杀图腾兽的禁忌。此外隆重的仪式和一些巫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以此来求得图腾的原谅。以图腾兽作为牺牲来祭祖, 则是一种与祖先神灵沟通的方式。例如, 新墨西哥祖尼印第安人在夏至日祈雨仪式中, 便用他们的图腾———乌龟来祭祖, 希望祖先的在天之灵能够让老天爷多降些雨水。祭祀前几天便由祭司带领着一只庞大的队伍, 穿着节日的盛装, 载歌载舞, 虔诚地去“圣湖”迎回乌龟。将他们放在水盆里, 一些扮成神的人围着乌龟跳舞。然后带回各家, 家人象迎接贵宾一样喂它吃的, 抚摸它, 对它祈祷, 竭力地讨好它。到杀祭的时候, “又是祈祷, 又是温柔的祈求, 又是羽毛, 又是祭品”, 杀死乌龟后, 它的壳被小心地保存起来, 成为全家的圣物。如果有不知情的外人提到乌龟死了, 他的话会引出主人一大串泪水, 他就会被提醒, 乌龟不过是“搬了家, 永远住在我们失去的亲人的家里”③在这里图腾兽充当了信使的角色。在原始思维中, 阳间的人与阴间的人是不能沟通的, 要想让祖先的灵魂知道自己的愿望, 必须死去或是通过某种媒介, 这种媒介可以是巫, 也可以是图腾兽。先民们认为, 自己族类的灵魂与图腾兽的灵魂是平等的, 只是阳间的躯壳不同。死,只是灵魂脱离躯壳换了一个家, 而在阴间的家里, 自己族类与图腾族类的灵魂居住在同一个地方, 没有任何区别。杀图腾祭祖, 是以杀死图腾兽的方式, 送其灵魂去阴间自己族类的家中, 捎信给祖先灵魂, 让其在冥冥中帮助自己。因此, 在杀图腾兽之前, 也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要千方百计地讨好图腾兽, 向它表示敬意并诉说自己的愿望。由此可见, 图腾圣宴与图腾牺牲也是图腾崇拜的表现方式, 这是由图腾在原始信仰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在这种以杀害图腾兽为手段的仪式中, 原始人心中充满了因破坏禁忌而产生的负罪感。因此, 除了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极力讨好圣物及杀后表示哀悼外, 往往还使用各种象征性的巫术手段, 尽可能地掩饰自己的罪责, 减轻破坏禁忌后可能遭受的报复。如鄂温克人猎得熊, 只能说它睡着了, 举行圣餐前要一起发出乌鸦般的叫声, 说明是乌鸦吃了肉, 不能怪罪鄂温克人。且不能吃心脑肺食道等部位, 因为这些都是灵魂的居所。吃后, 对遗骸要进行风葬, 用树条捆好, 然后放在木架上, 与他们葬人的方法基本相同。①在古希腊的雅典, 人们在杀祭仪式之后, 都要对杀死圣物的刀进行庄严的集体审判, 并且意见一致地判处那把刀犯有谋杀罪, 应处以极刑———将其扔进大海。②这样就把杀死圣物的罪责转嫁给了一把没有生命的刀。总之, 图腾崇拜不同于普通的灵物崇拜, 其中蕴

含着先民独特的原始思维方式及对祖先灵魂的信仰。在人类的童年时期, 它在建立和维护最初的社会组织及社会秩序方面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也曾因其在信仰中的独特地位给先民以精神上的慰藉。

《山海经·西山经》中的图腾崇拜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14, 2, 84-89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1214709.html,/journal/ojhs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1214709.html,/10.12677/ojhs.2014.24009 Totem Worship in Shanhaijing Xishanjing Ting Zhao, Feng H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Email: zhao.shuting@https://www.360docs.net/doc/fe11214709.html, Received: Sep. 10th, 2014; revised: Sep. 28th, 2014; accepted: Oct. 19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121470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Shanhaijing is one of the ancient books in the pre-Qin period, which records plants, animals, min-erals, medicines, astronomy, geography, history, religion, ethnic, tribe and so on. This paper mainly aims at researching antique appearing in Xishanjing and the discussion in ancient totem worship phenomen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em that appears in Xishanjing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of the local people’s custom.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s an-ces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nature worship. It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which still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 society. Keywords Xishanjing, Antique, Totem Worship 《山海经·西山经》中的图腾崇拜 赵婷,韩锋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曲阜 Email: zhao.shuting@https://www.360docs.net/doc/fe11214709.html, 收稿日期:2014年9月10日;修回日期:2014年9月28日;录用日期:2014年10月19日 摘要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里面记载了有关植物、动物、矿物、医学、天文地理、宗教、历史、民

《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教学设计

《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以“谐音”“寓意”、“象征”等手法表达吉祥如意主题的图案纹样。 2.创设“比较”情境,体验民间表达“吉祥”主题的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尝试运用民间吉祥的图案纹样组合一幅画面。 3.对民间吉祥图案纹样或色彩产生兴趣。收集民间吉祥的图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吉祥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 难点:灵活运用民间吉祥的图案和色彩。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喜庆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夸张、变形、概括、对称”等造型特点。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吉利话”想对方祝福引入,感知一些“吉利话与吉利画”的关系,了解和进行“谐音、寓意、或、象征”的联想。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你知道和见到的还有哪些民间艺术品。 4.板书课题: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观看组图,欣赏图片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和知道的哪些民间艺术品? 3.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民间艺术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和材料进行创造一幅有特色的民间作品? 三、作业布置: 能用适当的材料,运用具象与抽象的吉祥纹样和色彩组合一幅吉祥图案。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点评: 1.作业评述:举办墙报,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2.教师小结:对构图完整,画面有特点的学生进行表扬。 3.课后拓展:设问: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特别美的地方在哪里? 4.课后思考题:寻找身边的民间美术,写成文字或画出草图,下节课带来。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十四册中的第七课。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民间艺术对于学生乡土气息浓厚,兴趣不足,以帮助同学来贯穿这样使学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来学习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并学会运用搭配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了解艺术常运用寓意,夸张抒发心中美好祝愿。 4.教学手段: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自我反馈知识。 教学重点:明确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民间艺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民间工艺品、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设问,讲解,课堂练习 学法指导:预习,回答设问,自我总结,实践创作,水彩笔、油画棒等涂色工具 一、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激发兴趣,课件出示:打开幻灯片展示) 通过创设情境,“西安将举办‘世园会’届时有位同学的外国朋友也会来,她自己动手制作了些传统兔年的工艺品送给朋友,担将设计稿涂色后发现缺少了民间工艺品的感觉,他希望同学们帮助她使这只兔子更具有民间色彩。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帮助她完成——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让学生对民间艺术色彩有个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产生愉悦的学习心理,为更深入地探究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形式手法、文化内涵,打下了认知上的基础。(课件出示板书: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教学设计 2、设问:“这位同学希望在送礼物的同时将民间艺术品的特点介绍给朋友,但她又不太了解,想让同学们帮助她认识民间艺术。”(以提问、设问的形式提高学生自学与自我探究) 提问:①什么是民间艺术?(概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民间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我国的民间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的民间艺术泛指活跃于民间的美术、工艺、曲艺、杂技、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 狭义的民间艺术特指民间美术与工艺。(本节课重点讲解) (板书:概念:广义;狭义) ②民间艺术有哪些种类?(部分) 老师总结:我国民间艺术种类很多,典型而且常见的形式有民间玩具、剪纸、刺绣、年画、风筝、织绵、面具等。民间艺术不但种类繁多而且特色鲜明,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健康、率真而质朴,而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更是形成其艺术特征的重要方面。 ③民间艺术作品的寓意是什么?

图腾崇拜对彝族的影响

图腾崇拜对彝族的影响 摘要:“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方言,原意指本部落奉为始祖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他们源于某种神秘的动物或植物,他们个人和整体部落的命运都跟这种动物或植物有着神秘的内在联系,每个氏族都有自己信奉的图腾,以图腾组织代表氏族组织。彝族先民以虎为图腾,认为虎是他们的祖先,在危难时刻会得其保佑和庇护。彝族先民还认为自己是虎的后代,死后会变成虎。在彝族集居地,所居山名、水名、地名乃至人名多以虎命名,并且认为万物起源于虎,虎能为彝族人民消除灾难,带来吉祥。 关键词:彝族虎图腾文化 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中有记载说: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秧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一)图腾崇拜对服饰的影响 彝族服饰的图纹式样很丰富。按缀于服饰上图纹式样的属性,可归纳为这样四类:几何型图纹,图腾式图纹,花卉鱼虫图纹,自然景物图纹。 彝族对图腾的崇拜极其强烈,其崇拜的对象有火、虎、鹰、龙等。对图腾崇拜的这种精神文化习俗,也反映在彝族的服饰图纹上。彝语支民族的服饰以黑色为基调,这主要是崇拜黑虎的原因。大姚等地彝族俚颇支系妇女衣饰多为黑底,上起黄条纹花,乃虎皮花纹变化而成。昆明近郊的彝族母亲为将要降临人世的孩子准备的衣物中,多有“虎头帽”“、虎头兜肚”“、虎头鞋”等,表示对孩子美好的祝愿。孩子出世,亲朋好友会送以“四方八虎”图为面饰的背布;孩子稍大后,穿戴起虎帽、虎鞋,并用“四方八虎”图背布包裹背负。 图腾在服装发展的过程中曾对服装的纹样和装饰起过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 图腾崇拜对传统的影响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仙人,身背一块巨石去堵泛滥的江水,路经小麦地冲时,东方发白,天已快亮,仙人将现原形。不能走动,于是将大石头分成几块,丢到麦地冲附近,变成三道石闸门,仙人也在村子两头,化作两只石虎,守护着小麦地冲。从此,这里的彝族人民安居乐业,坏人不敢进,魔鬼不敢入,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六畜平安。人们为感谢这两只石虎,也为了祭祀祖先,就按照虎的习性和爱好,摹仿老虎的动作跳老虎舞蹈。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继承、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跳虎形式的祭祀舞蹈和活动。小麦地冲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举行历时八天的“虎节”,虎节期间“祭虎”、“接虎”“跳虎”、“送虎”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期间,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灾,合族同乐。跳老虎笙的人,用恢黑色的毡子捆扎成有虎耳、虎尾的虎皮披在肩上。脸上、手上、脚上分别用黑、红、紫、白色等各种颜料画上虎纹,装扮成老虎的样子。跳老虎舞,虎队在硭锣和羊皮扁鼓伴奏下入场跳虎图腾舞。“老虎开门”、“老虎出山”、“老虎招伴”、“老虎捉食”、“老虎搭桥”、“老虎接亲”、“老虎交尾”、“老虎驯牛耕地”、“老虎耙田”、“老虎播种”、“老虎栽秧”、“老虎收割”等舞蹈动作。 虎节对于彝族来说,就是虎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而祭祀是彝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祭神仪式,“跳虎”即为祭祀自己民族的祖先。凡遇族内生活的大事,彝族人民常常要进行一些祭祀活动,此类活动世代相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的重大节庆日,“老虎笙”节便是这样形成的。

“图腾崇拜与信仰追求”

“图腾崇拜与信仰追求” 丝绸之路货币种类丰富、数量诸多,是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交换、商品流通的等价物。更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的浓缩。丝绸之路融汇了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悠久、恢宏的历史文化,透过丝绸之路货币这扇窗口,可以见证曾经的辉煌和鼎盛、沧桑和巨变。 丝路货币上的图腾徽记内涵极为丰富。主要有动物类:骏马、神牛、骆驼、公羊、大象、狼、鹰隼等等;宗教图案类:权杖、祭坛、神器等;偶像类:国王、神像等……是研究当地丝路沿线国家和民族信仰崇拜、宗教态度、文化心理的珍贵遗存。对于丝路货币的关注和研究很早就进入了学界、收藏界人士的视野,近几十年来,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群。现将丝绸之路货币上的图腾印记举其要者,加以解析,以便于了解丝路货币的丰富文化内涵,以飨读者。 第一、丝路货币上的动物徽记 1、波斯萨珊钱币上的“神牛”。神牛又叫“瘤牛”(Zebu),是一种被人类长期驯养的牛种,因其脊背上有一個明显的瘤状的突起,用于储存脂肪,这种牛主要分布于非洲、印度和伊朗境内。尤其在印度,母牛被崇为宗教圣物,严谨宰杀,并且禁止食用母牛肉、牛犊肉、公牛肉。瘤牛体格强壮、性格温顺、易于在干旱地区驯养。很早就出现在了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后传播至西亚各地,波斯萨珊王朝时期被作为神物,同神女的徽记一起出现在了萨珊王朝的古币上。不仅如此,在西亚一带出土的古代石刻、铜像、木刻、印章的图案上也频频出现瘤牛的影子。可见在西亚两河流域境内神牛备受人们的恩宠和喜爱,被作为图腾。 2、罗马钱币上的“母狼育婴图”。野狼是凶残嗜血的动物,然而在罗马钱币上却出现了“母狼育婴图”,这是源自古罗马的经典神话故事,相传母狼哺育了战神之子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后罗穆卢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罗马,成为罗马的创始人。罗马人将这个故事以徽记的形式留在了本国的钱币上,将它作为民族发源的始祖加以崇拜和纪念。 第二、丝路货币上的宗教图案: 1、拜占庭金币上的“十字架”。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又称拜占庭(希腊语:Βυζ?ντιον,拉丁语:Byzantium)中国史籍称“大秦”,拂菻”或“海西国”。拜占庭帝国早期,基督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不但为皇权提供了“神圣理论”阐释,而且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还对当时的世俗统治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与完善。这也是基督教能够深刻影响拜占庭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拜占庭帝国钱币上有基督教十字架图案,国王头像上也有十字架,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号称拜占庭的立国之本。 2、波斯钱币上的“祆教祭坛”。祆教是古代波斯的国教,又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英文:Zoroastrianism,波斯文:???????),是基督教诞生之前西亚最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说 课 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设想 中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家在农村的我校孩子大都听说过,但了解的很少。既亲切而又陌生。本课以民间艺术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大胆创作”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等手段查找相关信息,丰富自身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进而引导他们学习民间艺术,发扬、传播民族文化。 三、说教法

2.启发诱导法 通过激疑设问,分解类比等多种手段达到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悟。 四、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从美术角度了解民间艺术形式及其色彩: 设疑: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尝试说一说民间美术种类有哪些? 2、互相说一说民间艺术的种类。 回答正确与否,大家利用网络给自己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作出判断!而后汇报老师。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2、总结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特点:纯度较高的颜色、采用强对比的手法、地域性强。 3、回顾色彩知识:色相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课件14展示)

4、通过再次欣赏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间艺术的色彩魅力和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回顾提高的过程。 目的:以合作讨论、小组探究、分析发现等学习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汇报,教师总结,使知识得以正确全面的呈现。完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重点。欣赏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初步解决了本课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特点的理解,来完成民间玩具涂色练习,以此解决学生在绘画方面的不足(技法、色彩调和的饱和度等)。 目的:通过实践的方式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独立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激发学生主动尝试应用的乐趣,再一次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并感受到民间艺术来源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特征。(四)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主动互评作品。 事实证明:这样能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更积极思维。 目的: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和教师一起拥有讲台,拥有说话的权利,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体现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为今后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铺垫。 (五)总结提高、情感升华 事实证明:教师富艺术性总结,增强了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民族自豪感顿时升腾,并认识到应积极发扬传播民族文化。 目的: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主张个性表现,进行后续学习。强化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意识,培养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 六、说教学反思 对我而言,本课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对学习知识的掌握,而在于自身如何正确看待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说对自身也是个学习的过程,能够通过这节课与学生共同学习,将发扬、传播民族文化

12 汉字的崇拜.

第十二章汉字的崇拜 汉字文化有精英文化,也有通俗文化。字圣崇拜、汉字崇拜、汉字迷信、文字游戏等属于俗文化现象。 这些通俗文化有的可能是民间传说,有的已形成民间信仰,还有的变成精神生活的闲余娱乐内容组成部分。 第一节字圣的崇拜 1.世界文字史多有圣人造字传说 认为文字是由圣人创造的传说并不是汉字所独有。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有圣人造字的传说。如: ①腓尼基人(犹太人的近邻)奉“Cadmus”神(卡德摩斯,腓尼基王子)为字母创作神; ②诺尔斯人(Norsemen,挪威人)奉“Odin”神(北欧神话,欧丁神)为Rune字母(如尼文,古代北欧使用的文字)创造神; ③希伯莱人(古犹太人)奉人类始祖亚当为字母创造人。 ④古代佛教中则认为造字者有三人: ◎梵造右行文字(梵:又称梵天、梵王,梵名Brahma,古代印度传说中的造物神之一); ◎佉卢造左行文字(西域古犍陀罗人,今巴基斯坦); ◎仓颉造下行文字。(唐《法苑珠林》) ⑤我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经”也记载说,古代有“生于同时,分居三地”的三个圣人,造出了纳西、汉、藏3种文字。东巴文则是东巴始祖丁巴什罗所造。(《纳西象形文字谱》) ⑥汉族关于仓颉造汉字的传说,在先秦即已流行。如《荀子·解蔽》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又如《吕氏春秋》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奚仲传说为黄帝四世孙,夏禹时任“车正”)《淮南子》也载:“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到底是氏族名还是人名,后代已不很清楚。但战国以后的记载,则都把仓颉当作一个人。认为是黄帝的史官,是造字的圣人。民间则确信他是造字之神。并且为他画肖像、建祠庙、修坟墓等等,形成了几千年的字圣崇拜民俗。 仓颉形象:大体类似帝王造型,只是双眼之上还有一双眼睛。根据是汉代纬书《春秋演孔图》中“仓颉四目,是谓并明”记载。 仓颉祠庙、陵墓:不止一处。仓颉的活动范围大体是西起陕西白水县,南经洛南县,进入河南的开封、南乐,东向至于山东寿光县。仓颉的陵墓也至少有八处:陕西白水,河南开封、南乐、虞城、阳武、洛宁,山东寿光、东阿。有的是汉代建,有的是晋代建,有的是宋代建。第二节汉字的崇拜 1.汉字崇拜起源于图腾 对字圣或字神的崇拜也就是对汉字崇拜的一种表现。文字的崇拜来源于远古的图腾文化。远古先民有各种崇拜对象,如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石头,动物植物,祖先鬼神等等,都可能成为崇拜对象。崇拜对象文字化,来源于汉字的造字原则。据说仓颉造字是“见鸟兽蹄迒(音杭)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仓颉之初作书,

虎图腾崇拜对彝族的影响

虎图腾崇拜对彝族的影响 摘要:“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方言,原意指本部落奉为始祖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他们源于某种神秘的动物或植物,他们个人和整体部落的命运都跟这种动物或植物有着神秘的内在联系,每个氏族都有自己信奉的图腾,以图腾组织代表氏族组织。彝族先民以虎为图腾,认为虎是他们的祖先,在危难时刻会得其保佑和庇护。彝族先民还认为自己是虎的后代,死后会变成虎。在彝族集居地,所居山名、水名、地名乃至人名多以虎命名,并且认为万物起源于虎,虎能为彝族人民消除灾难,带来吉祥。关键词:彝族虎图腾文化 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中有记载说: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秧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一)图腾崇拜对服饰的影响 彝族服饰的图纹式样很丰富。按缀于服饰上图纹式样的属性,可归纳为这样四类:几何型图纹,图腾式图纹,花卉鱼虫图纹,自然景物图纹。彝族对图腾的崇拜极其强烈,其崇拜的对象有火、虎、鹰、龙等。对图腾崇拜的这种精神文化习俗,也反映在彝族的服饰图纹上。彝语支民族的服饰以黑色为基调,这主要是崇拜黑虎的原因。大姚等地彝族俚颇支系妇女衣饰多为黑底,上起黄条纹花,乃虎皮花纹变化而成。昆明近郊的彝族母亲为将要降临人世的孩子准备的衣物中,多有“虎头帽”“、虎头兜肚”“、虎头鞋”等,表示对孩子美好的祝愿。孩子出世,亲朋好友会送以“四方八虎”图为面饰的背布;孩子稍大后,穿戴起虎帽、虎鞋,并用“四方八虎”图背布包裹背负。图腾在服装发展的过程中曾对服装的纹样和装饰起过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 图腾崇拜对传统的影响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仙人,身背一块巨石去堵泛滥的江水,路经小麦地冲时,东方发白,天已快亮,仙人将现原形。不能走动,于是将大石头分成几块,丢到麦地冲附近,变成三道石闸门,仙人也在村子两头,化作两只石虎,守护着小麦地冲。从此,这里的彝族人民安居乐业,坏人不敢进,魔鬼不敢入,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六畜平安。人们为感谢这两只石虎,也为了祭祀祖先,就按照虎的习性和爱好,摹仿老虎的动作跳老虎舞蹈。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继承、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跳虎形式的祭祀舞蹈和活动。小麦地冲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举行历时八天的“虎节”,虎节期间“祭虎”、“接虎”“跳虎”、“送虎”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期间,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灾,合族同乐。跳老虎笙的人,用恢黑色的毡子捆扎成有虎耳、虎尾的虎皮披在肩上。脸上、手上、脚上分别用黑、红、紫、白色等各种颜料画上虎纹,装扮成老虎的样子。跳老虎舞,虎队在硭锣和羊皮扁鼓伴奏下入场跳虎图腾舞。“老虎开门”、“老虎出山”、“老虎招伴”、“老虎捉食”、“老虎搭桥”、“老虎接亲”、“老虎交尾”、“老虎驯牛耕地”、“老虎耙田”、“老虎

寻找身边的手艺

寻找身边的手艺 传统手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城镇化进程加快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传统手工艺品在我国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以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及传世佳作发展至今,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解决手工艺品实物的流失及手工技艺的失传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为我生在安徽合肥,所以对合肥的一些传统文化还是颇有了解,例如:合肥剪纸,合肥剪纸是江淮之间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在色纸上缕空出千变万化的图案,让生活中许多人们熟悉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在纸上再现。从飞禽走兽到花草鱼虫,从现实生活到神话传说,剪纸表现的对象无所不有。剪纸艺术作为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表现载体, 以其独有的艺术品质、文化魅力, 让世人赏心悦目、神游于美的天国。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文化积淀, 是广大设计者学习和研究现代图形设计艺术, 进行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文化源点。 说起剪纸,剪纸是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而丰富的民俗事象,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时家里家外都要进行一番好的布置,贴门神、挂对联、帖窗花,一派喜庆气氛。“元宵节”,闹花灯,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灯上的剪纸更是丰富多彩、绚丽引人。“二月二,龙抬头”,妇女剪龙,家家门上贴龙,祈求龙王降雨。端午节,人们为了辟邪,除了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外,还有的地方贴上“虎除五毒”,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合肥市包河区骆岗镇民间艺人便是合肥剪纸的代表人物。他虽是男人,但人们却戏称他为“花大姐”。他自幼聪明伶俐,拿起剪刀能剪纸,拿起锈针会绣花,做衣服、鞋帽,扎灯笼、花船,手工艺活无所不会,无所不精。 江淮之间的山光水色赋予张爱源以灵秀,淝水之畔的人杰地灵哺育了张爱源的巧思。他的剪纸作品风格变化多端,粗犷有力的有之,拙中见巧的有之,圆润细腻的有之。这些作品大者二三米,小不盈寸。他特别善于将对形作平衡处理,在匀齐中求变化。其作品在造型空间表露出流畅的艺术语言,能给人以变化无穷的感受,越看越耐看,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历史上的图腾崇拜

中国历史上的图腾崇拜 摘要:本文从图腾的涵义、图腾崇拜这两个方面介绍了图腾,阐述了自古以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图腾;图腾崇拜 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 一、图腾的含义和图腾物 (一)图腾的含义 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其他民族中也有与此意义相同的名称。图腾说虽然来自于西方学者,但是通过分析古籍中的有关记载,中国远古氏族部落也有过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样的图腾崇拜时期。 图腾是产生于原始时代的一种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其产生的基础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原始人先后产生了三种图腾涵义:图腾是血缘亲属;图腾是祖先;图腾是保护神。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于是图腾崇拜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所以有时候运用图腾来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图腾物 纵观历史上个民族的图腾物象,种类非常之多,被尊为图腾者,从多至少依次是动物植物无生命物自然现象人。图腾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取决于该地区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图腾基本上是该地区或相邻地区的存在物,如无虎之地绝不会以虎为图腾。各地区氏族在选择图腾时,往往偏重于大动物,如果一个部落所在地有象、虎、豹、熊等,则多以这些动物为图腾。 最早的图腾物很可能是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的生理特征和行为与人类较为相似,比较容易被认为是同类。植物图腾的种类也有很多,主要是一些可食或可用的,如松、柏、稻、荞、等等;而无生命物和自然现象的图腾出现得要晚一些,前者有石、工具、人造物和生活用具等,后者有太阳、月亮、星星、雷、火、风、云、海等。 人们一般都会以为一个部落、氏族或者家庭都只有一个图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图腾崇拜历史上,固然有只崇拜一个图腾的群体,但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图腾的群体也不少见。例如海达人尊崇鹰图腾,在一个家庭的前柱上,顶端作大鹰,底下为熊,两种都是男主人的图腾,中间刻狼,是女主人的图腾;另一家庭的前柱上,狗和鱼雕于顶上,下为大乌鸦,最下是杀人鲸,前两者是女主人的图腾,猴子是男主人的图腾。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材名称:人美版十四册第七课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民间工艺品、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等涂色工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了解民间艺术常运用丰富的寓意、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欣赏民间艺术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十四册中的第七课。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本章节的内容,内涵较深,相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往往觉得民间美术土、粗、俗,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只就色彩谈色彩,应从民间美术的内涵入手,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色彩搭配的规律。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到对民间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学重点:明确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民间美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目光巡视学具准备,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我们共处的这一节课愉快而又难忘。

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摘要] 图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形式。图腾崇拜表面上看是对动物、植物的崇拜 , 但其实质却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拜形式。图腾有认同祖先的功能 , 在一定的文化圈中 , 同一图腾信仰也就意味着同源共祖。图腾也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 , 它对于氏族部的团结和实行氏族外婚具有重要意义。每个部落对本氏族的图腾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祀仪式 , 都有着严格的图腾禁忌 , 对图腾兽要保护和尊重。但在某个特定的仪式中 , 图腾兽因其在信仰中的特殊地位也常常被作为圣餐分食 , 或作为牺牲来祭祀祖先。 [关键词] 图腾; 祖先崇拜; 氏族标志; 图腾祭祀; 图腾圣餐; 图腾牺牲图腾崇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形式。“图腾”一词最早出现在 18 世纪末约翰·朗格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与旅行》一书 , 该书说: “野蛮人的性的迷信之一 , 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totem (图腾) , 即自己所钟爱的精灵。他们相信这精灵守护着自己”。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和“它的标记”。 1 认祖与标识———图腾的功能 在人类的原始时代 , 人们往往认为本氏族的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 , 即认定某种物种是本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 这一物种常常是某种动物或植物 , 它便是该氏族的图腾。因此 , 图腾崇拜与普通的动、植物灵物崇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 它实质上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在一定的文化圈 , 同一图腾信仰也就意味着同源共祖 , 因此图腾有辨认血缘、认同祖先的功能。比如中国人常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 也就是说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原始人常常从某种动物或植物引出自己的家谱。蒙巴尔虎鄂温克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嘎勒布勒”———也就是“根子”或“起源” , 它们分别是水鸟、小鸟、天鹅、鹰等动物 , 这就是他们氏族的图腾。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体现出来。《书·高车传》中记载了一则以狼为图腾的氏族起源神话:“匈奴单于生二女 , 资容甚美 , 国人皆以为神 , 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 , 将以与天。’乃筑高台 , 置二女其上 , 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 , 复一年 , 乃有一老狼 , 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 , 欲以与天 , 而今狼来 , 或神物天使之然’ ?下为狼妻 , 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 朝鲜族始祖传说主要保存在其民族古籍《三国遗事》中。《三国遗事·纪异第二》记载: 相传 , 朝鲜族祖先天王桓雄受父王之托 , 率三千人马 , 来到人间 , “时有一熊一虎 , 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 , 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 , 蒜二十枚 , 曰: ‘尔辈食之 , 不见日光百日 , 便得人形’。熊得而食之 , 忌三七日 , 熊得女身。虎不能忌 , 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 , 故每于檀树下 , 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 , 都平壤城 , 始称朝鲜”。① 在中国北方鄂伦春族 , 也流传着不少小异的有关熊图腾的故事。一个故事说: 有个猎人被母熊掳去 , 关在山洞 , 同雌熊住在一起。不久 , 雌熊生出一个半人半熊的小崽。后来 , 猎人趁雌熊携子出洞觅食之机逃走 , 雌熊发觉后一路追来。猎人沿河岸奔逃 , 恰逢上游漂来一只木筏 , 于是跳了上去。雌熊追赶不及 , 愤怒地将所带小崽撕为两半。一半掷还猎人 , 一半留给自己。从此 , 随雌熊生活的一半变成熊 , 随猎人生活的一半变成鄂伦春人。鄂伦春人认为: 熊与其他动物有明显差异 , 这便是熊从形体到动作 , 都更接近于人。尤其是雌熊 , 长着一对酷似女人的丰隆乳房 , 阴部也与女人相似。据说 , 母熊既使交配 , 也采用人类女性常用的仰卧姿。所以鄂伦春人认为人熊同源 , 彼此有血缘关系。在鄂伦春 , 公熊被称之为“雅亚” (祖父) 或“阿玛哈”(伯父) ; 母熊被称之为“太帖”(祖母) 。谈到熊 , 不能说“熊死了” , 只能说“雅亚 (或太帖) 睡着了” , 否则会遭报应。

《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教案

《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教案 教案背景: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是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视觉上的优势是最自发的、最乡俗的艺术语言。本课主要阐述了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式、方法、审美特征、文化内涵等等方面。 而大量的图片是对以上内容的直观展现,因此,应结合图片和教材文字内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一些手法有个认知上的了解,并且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文化内涵有个认知上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挂饰、玩具、风筝、剪纸、面具、刺绣、织锦等具有 典型意义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物、图片展示和文字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强烈对比的手法,从而形成了民间美术特有的装饰风格。 2、对一些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 术的色彩搭配的规律即色彩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从而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浓浓情感。 3、通过营造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审美 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具体了解并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进行 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放假间,同学们可能会去外地旅游,那除了浏览景色之外、还会带回一些当地很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比如:食品、工艺品等,但食品会被吃掉,因为不能保存,而那些工艺品却有纪念意义的,同学们知道吗?这些工艺品其实都是一些民间艺术品,具有很浓厚的地方特色。那我想请问在座的同学们去外地都收集了哪些民间工艺品呢?请你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并介绍一下它有什么让你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提问调动学生的展示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发言,介绍自己的工艺品:惠山泥人、剪纸、风筝、蜡染、小香包、绣花工艺品等),美术e师:你们真有眼光,这些工艺品非常漂亮,你们说说这些民间工艺品是什么地方吸引你的呢?说一说你的感受吧!,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生:①小泥人是它可爱的造型。生:②风筝是它的美丽的色彩。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总结:是鲜艳夺目色彩把我们的眼球吸引住了,好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吧! 课件出示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二)授课: 1、课件出示:广义民间美术和狭义民间美术。 广义的民间艺术泛指活跃于民间的美术,包括工艺、曲艺、杂技、戏法等各种艺术形式。!、 狭义的民间艺术特指民间美术与工艺。 师: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运用最乡土、最自发的艺术语言,完美的体现了民间百姓意识中最美好

姓氏的各种起源(1):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姓氏的各种起源(1):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但可惜这只是一些推测。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熊马牛、龙、花、等姓氏,于史书收及传说中均可查出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黑、貅、貔、虎等。这些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有案可察的是姜。

姜(jiang)相传炎帝(神农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得姓为姜。 又姜和羌(Qiang)虽同韵而不同声,但音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羊字头。一个从羊从女,一个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时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国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姜族则是羌族的一支,或许因为语音的误差而化羌为姜,或许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相关阅读:

姓氏的各种起源 姓氏的各种起源(1):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姓氏的各种起源(2):祖先名字中的字力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3):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4):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姓氏的各种起源(5):山名、河名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6):住地的方位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7):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8):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9):溢号为姓氏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牛,是人类之友,农耕之宝。虽说“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牛能负重,渡河不如舟”,但是,牛在人类先民告别“刀耕火种”进入“有史以来”的文明社会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地,助过人类一臂之力,人们逐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文化”也从此应运而生。 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就有极高的象征性意义。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古称之为“执牛耳”者,现代人则引申为“获胜者”或“称王者”。所谓“牛文化”精神,就是一种勇于拼搏,自强不息,不求名利,默默无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高尚情操和宝贵品质。 就本文而言,旨在通过与句町古国、云南壮族有关,以牛为主题和内容的诸如地名、遗址、习俗、歌圩以及崇拜物等线索脉络,从牛 __,到牛的动物化石、圖案、塑像到牛的摩经、牛的传说、牛的驯养以及牛的崇拜、节日、圖腾文化,勾勒出一个内容全面、涉及多元、形式多样、门类齐全、渗透极广,且风格独特的云南壮族“牛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壮族其远古先民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在云南壮族地区,围绕牛这个主题和中心,千百年来。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蔚为壮观的奇风异俗。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等壮侗语族的兄弟民族同胞,是一个喜爱牛,崇拜牛、以牛为圖腾信仰,并专门为牛设立“节日”,专程给牛“戴花”过节的民族。 壮族为牛设立“牛王节”,亦称“开秧节”、“招牛魂节”、“祭牛魂节”、“洗牛身节”等。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则称之为“敬牛节”、“牛戴花”和“牛王诞”。壮语呼之为“脱轭节”,是壮族祭祀牛神的节日。广西、云南壮乡节期不一。广西为农历四月八、六月八、八月八。云南则为十月初一。 “传说,耕牛在春耕期间因被呵叱鞭打而失魂落魄,故立此节为“牛招魂”。在每年春耕之后,选择吉日过节。届时,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先祭祖先,再祭牛魂,并将一部分食品及鲜草喂牛,让牛休息一天。……以上便是流传在广大壮乡“牛王节”的大体内容。广西云南各地壮乡,均大同小异。” 考古学和古代文化遗址中的牛 马关县九龙口仙人洞晚更新世水牛动物化石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九年级美术上册 第9课《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教案 人美版【必做练习】

《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 教案背景: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是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视觉上的优势是最自发的、最乡俗的艺术语言。本课主要阐述了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式、方法、审美特征、文化内涵等等方面。而大量的图片是对以上内容的直观展现,因此,应结合图片和教材文字内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一些手法有个认知上的了解,并且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文化内涵有个认知上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挂饰、玩具、风筝、剪纸、面具、刺绣、织锦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美术 作品的实物、图片展示和文字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强烈对比的手法,从而形成了民间美术特有的装饰风格。 2、对一些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的规律 即色彩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从而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浓浓情感。 3、通过营造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审美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具体了解并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放假间,同学们可能会去外地旅游,那除了浏览景色之外、还会带回一些当地很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比如:食品、工艺品等,但食品会被吃掉,因为不能保存,而那些工艺品却有纪念意义的,同学们知道吗?这些工艺品其实都是一些民间艺术品,具有很浓厚的地方特色。那我想请问在座的同学们去外地都收集了哪些民间工艺品呢?请你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并介绍一下它有什么让你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提问调动学生的展示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发言,介绍自己的工艺品:惠山泥人、剪纸、风筝、蜡染、小香包、绣花工艺品等),美术e师:你们真有眼光,这些工艺品非常漂亮,你们说说这些民间工艺品是什么地方吸引你的呢?说一说你的感受吧!,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生:①小泥人是它可爱的造型。生:②风筝是它的美丽的色彩。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总结:是鲜艳夺目色彩把我们的眼球吸引住了,好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吧! 课件出示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二)授课: 1、课件出示:广义民间美术和狭义民间美术。 广义的民间艺术泛指活跃于民间的美术,包括工艺、曲艺、杂技、戏法等各种艺术形式。!、 狭义的民间艺术特指民间美术与工艺。 师: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运用最乡土、最自发的艺术语言,完美的体现了民间百姓意识中最美好的愿望。H8z师:同学们带来的这些民间艺术品,种类很多,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民间美术都有哪些种类呢?(发言、归纳)民间美术种类:(教师边讲解边放课件,增加直观感受,加深印象) 2、课件展示:民间美术的图片欣赏,图片播放中加入动听的民间音乐《春江花月 夜》,情景交融。 (1)民间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及综合材料所制玩具等。 (2)染织刺绣。包括蜡染、印花布、织锦、刺绣。 (3)民间服饰。包括民族服装、绣花荷包、鞋垫。 (4)各地剪纸。包括窗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