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通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文件(二)
佛山市南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18日佛山市南海区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06~2010年是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我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全面建设富裕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南海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预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县域前列。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772亿元(2005年数据均为预计数),年均增长15.7%,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经济总量增长预期目标。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95万元(约合
1
8580美元,按8.1:1折算,下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年均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9.9亿元,年均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33亿元,年均增长35.3%。
(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取得新成效。三大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7.4:48.1:44.5调整为2005年的3.6:57.5:38.9,表明我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主导作用增强。同时,三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也都取得新进展。农业商品化程度、产业化水平、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东部以花卉、苗木为主,中北部以优质稻、蔬菜、禽畜为主,西南部以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为主的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带,万顷洋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区。规模工业带动作用明显,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98.9亿元,年均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38.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7.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4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7.8%。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以商贸物流、房地产、餐饮、旅游等为主的发展格局。以南海广场、城市广场和“广佛黄金商业走廊”为龙头的东部商业圈加速形成,作为广佛纽带的地位更加突出。
(三)内外源型经济取得新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内源经济继续快速发展。2005年,民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3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7%,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
五年新增9个中国名牌产品、4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4件广东省著名商标和46个国家免检产品,大沥成为“中国铝材第一镇”、“中国铝型材产业基地”、“中国有色金属名镇”、“广东省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中国内衣名镇”,西樵成为“中国纺织面料名镇”、“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里水成为“中国袜子名镇”,丹灶成为“中国日用五金之都”和“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升级示范区”。对外招商成效显著,引资数量大幅增加,五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累计13.4亿美元,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至2005年底止全区共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2家,同时,引进了TCL集团、燕京啤酒等国内知名企业。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和出口主体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外贸出口从2000年的13.4亿美元增加至2005年的34.8亿美元,年均增长21.1%。
(四)城市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心城区和其他镇街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市政设施日趋完善,城市景观不断改善。区内“珠二环”、佛山“一环”、桂和路、桂丹路、东西部板块路网等重点公路建设改造工程稳步推进,至2005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78公里,公路密度为137.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三山港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内河货运港口。水利工程稳步推进,基本建成以堤防、水船闸、泵站为主的城乡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和水利信息网络体系。环境保护力度继续加大,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电力建设步伐加快,至2005年全
3
区共建有7座22万伏变电站、35座11万伏变电站,1万伏线路776条,总长4900千米。通讯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区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8万门,固定电话81万户,移动电话251万户。
(五)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将全区17个镇街整合为8个镇街,并在镇街下设办事处(管理处),实现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更有利于资源整合,增强镇街的活力与实力。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简政放权,设立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财政体制改革成绩显著,成立区属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中心和镇级财务结算中心,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规范财政管理;实施区、镇两级分税制,加大对镇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健全公有资产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深化公有企业产权改革,公有资产得到有效整合和盘活。推行公有资产及公共财政平行分线管理模式,有效解决公共财产安全问题。全面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运作探索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建立起建设工程、土地、产权、房地产等交易中心,要素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股权固化,加快新型农村股份合作组织的培育,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施农村基本医疗合作保险制度和全征土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补贴制度,完善农村居民社会救助体系,农村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
4
(六)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科技事业有新进步,成为全国首批20个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基本建立。2005年,全区信息化综合指数为78.5%,比2000年提升了26.5个百分点。教育事业有新发展,整体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2002年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实施桂花艺术工程,成功举办第六届南海艺术节,地方特色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圆满举行南海第七届运动会。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部镇街均获国家卫生镇称号,并在全省率先构建起覆盖区、镇两级的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就业总体形势平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步。人口与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4.87‰。外事、侨务、宗教、民政、老龄、双拥、档案等其他社会事业也取得新的进步。
(七)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17元,年均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743元,年均增长5.3%。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39亿元,比2000年净增超300亿元。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教育等成为消费热点。2005年末,人均住房面积为40平方米;每百户拥有私人汽车32辆。平均期望寿命达74岁。
二、发展环境与条件
(一)国际环境。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