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赋予生命的应该是健康,是幸福,是温暖,是向上的力量。尤其是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有个性,有思想,视野开阔,如果不用心去研究他们,不能走近他们的心灵,那么你的教育就是水上浮萍,很快随风飘去,你的辛劳也将付诸东流。如何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摆在当今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因此,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加密切地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那么,教师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呢?
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得有尊严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得有尊严,就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对孩子的成长施加影响和教育指导,就必须深入孩子的内心,去了解他的思想、情感和需要。而要进入孩子的心灵深处,就必须学会跟孩子交朋友。只有你维护了他的权利,呵护了他的自尊的时候,他才会尊敬你,信赖你,从而向你敞开他那不肯随便开启的心扉。尊重孩子,是被信赖的前提,被信赖是教育的前提。尊重,应当体现为对孩子身体形态、内心态度、情绪状况、智力水平、兴趣喜好、个性和权益的认同、关注和爱护。作为教师,无论孩子的成绩如何,都不能偏三向四,厚此薄彼。二、爱为基石,感化孩子的心灵
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东西。如
果教育离开了爱,那么将是一个机械的教育过程,将会培养出一个个空虚的身躯,干燥的灵魂。特别是班上那些遇上挫折,没有信心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呵护与帮助,哪怕是教师一句平淡的问候,一个不失时机的鼓励,一个信任的眼神,都能使他们更好地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信念,作为教师,更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心理变化。
熊茜茜,本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学习认真的小女孩,但是,一场不幸的厄运降临在她的头上了。她的爸爸在外打工,因为意外事故不幸身亡。原本幸福的家庭,突遭如此大的变故,是多么的惨痛啊!这个小女孩一时走不出失去爸爸的阴影。她沉默了,不爱说笑了,经常一个人发呆,偷偷地哭泣。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要帮助她走出心灵的阴影。我一方面经常跟她谈心,跟她讲一些名人的故事,鼓励她确立奋斗的目标,告诉她生活还要继续,还有妈妈和弟弟需要她关心和爱护,让她知道老师是爱她的;一方面我发动全班同学都来关心她,让同学们陪她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一起交流谈心,让她体会到班集体的爱;同时,我去她家家访,跟她妈妈及时交流孩子的心里变化情况。在我多方面的努力下,一个天真活泼的熊茜茜又回来了。后来,她在写给我的信中写道:“柯老师,谢谢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是您细心的呵护,让我走出了心灵的阴影,是您让我明白:我虽然失去了父爱,但我还有您对我的爱,有同学们对我的爱,还有妈妈的爱。我还是幸福的,生活还是光明的啊!”
三、教育学生要扬长避短
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了,学生才愿意接受我们的教育,才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我们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时刻关注他们的心里变化。试想,一个学生经常被老师批评,斥责,惩罚,他怎么能喜欢这个老师呢?老师又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呢?若我们换个思路,不是抓住他们的弱点紧紧不放,而是更注重张扬其闪光点,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用爱心去亲近学生,让学生喜欢我们,从而喜欢上我们所教的课,那么学生就会心甘情愿、主动地去学习我们希望他们学的东西,根本不用我们再去操心费力了。因此,教师对学生成长中的“白璧微瑕”需要适度的包容,多看学生的优点,从赏识,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学生,走进学生的心扉,激发其潜能,使其收获自信与成功。
四、调节自己的情绪,多给孩子一份激情
教师的热情会感染、激励和吸引学生,学生将为此而爱戴你,他们将为此愿意伴随你前行,愿意与你交心。只有激情才能点燃激情。孩子们不需要一个情绪恶劣的教师,他们需要一个态度积极的榜样,他们会留心听你对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说话的语调,所以,教师应该展示自己的耐心和尊重。伏尔泰说:“一个人每天所做的最勇敢的抉择就是保持一个好心情。”因为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我们的教学更是这样,当我们大声训斥学生时,孩子的心灵是压抑的,思维是被禁锢的,创新能力能不被扼杀吗?学生的热情能不被教师的怒火浇灭吗?所以,如
果上课前的心情很糟糕,你一定要调整一下再走进课堂,即使课堂上有学生惹你生气极了,你也要忍住,并及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否则,这堂课会是很糟糕的一课,会是无法走进学生心灵的一课。(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