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宋人对陶渊明及陶诗平淡风格的重新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到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源头 "" 儒家与道家 的重要影响。毫无疑义, 对于“ 归于田园” 的诗人 陶渊明,前人一般认为他接受的是道家的出世 精神和自然无为思想, 例如: 钟嵘称其为 “ 古今
!"#$%"
!"
江西社会科学
!""#$ %
) 隐逸诗人之宗也” ;& ! ’ 萧统 《 陶渊明集序》 赞其 “ “ 歌逢彭 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 孟浩然有诗云:
& )! (
渊明诗, 唐人绝无知其奥者, 惟韦苏州 白乐天, 尝有效其体之作, 而乐天去之亦自
&#( ) 远甚。( 蔡启《 蔡宽夫诗话》
“ 韩愈 《 调张籍》 曰: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
&+( 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可以说唐代是因为有 长” 。
了李杜大家而得以成就唐诗的辉煌。但宋人却 认为李杜 “ 虽为大家数” 、“ 凌跨百代” ,“ 然魏晋 以来,高风绝尘,亦小衰矣” ,“ 使为陶体则不近 矣” ,从而不及陶诗这种被宋人重新诠释过的 “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的平淡美, 这就为他们走 出困境、开辟自己的诗学空间寻找到了理论依 据和前进动力。事实上, 宋人凭此确实做到了这 一点, 这从后人的评价中约略可知。例如: 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 後桑濮之哇淫稍熄, 风雅之气脉复续, 其功 不在欧尹下,世之学梅诗者率以为淡。( 刘
&#’ ) 夫诗话》
陶渊明欲仕则仕, 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 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 苏轼《 书李简夫诗集 ) 后》
&%’
“ 东坡每曰: 古人所贵者, 贵其真。陶渊 明耻为五斗米屈于乡里小儿, 弃官去归。久 之, 复游城郭, 偶有羡于华轩” 。( 惠洪《 冷斋 ) 夜话》
&*’
( 王荆公) 既以丘壑存心, 则外物去来, 任之可也, 何惊猜之有, 是知此老胸中尚蒂 “ 芥也。如陶渊明则不然, 曰: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然 则寄心于远, 则虽在人境, 而车马亦不能喧 之。心有蒂芥, 则虽擅一壑, 而逢车马, 亦不 ) 免惊猜也。( 陈岩肖《 庚溪诗话》
&(’
明 “ 忧乐两忘 ” 、“ 超世遗物 ” 、“ 车马亦不能喧 “ 之” , 而又能 “ 欲仕则仕” 、 欲隐则隐” , 心中有所 怨气时, 则“ 弃官” 归于田居, 时间长久了, 却又 羡慕起官职生涯来。仕与隐、 出世与入世的界限 已然泯灭,不再是二者取一的对立模式。因此, 我们认为,这种一任本心自然流露的伟大心态 与其说来自于老庄的自然无为,勿宁说源于禅 道思想的共同影响更为契合。 其次, 宋人认为陶渊明还挺立着士人昂扬独 立的主体精神,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江山无法统 一, 战乱频仍, 这些使得赵宋王朝自开国以来的歌 舞升平、 安居乐业就处于一种摇摇欲坠、 令人心慌 的假象中, 从而更加强烈地激起士大夫“ 以天下为 已任”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宋初的范仲淹就发出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感人心声。 自然, 他们心目中的偶像 ""陶渊明不可能只是 一个归园田居的隐逸高士, 而应有干预现实的伟 大报负和才能的。 例如: 诗须要有为而作, 用事当以故为新, 以 俗为雅。好奇务新, 乃诗之病。柳子厚晚年 诗, 极似陶渊明, 知诗病者也。( 苏轼 《 题柳
!&$ 《 ) 藏海诗话》
求。但是我们一般认为, 宋代的宗陶现象是由苏 轼发端的,这不仅由于苏轼显著的诗学地位和 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开始对陶诗 “ 平淡” 的本质内涵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他说: 吾于诗人, 无所甚好, 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 腴。自曹、 刘、 鲍、 谢、 李、 杜诸人皆莫及也。
!"
!"#$%"
评宋人对陶渊明及陶诗平淡风格的重新解读
不仅苏轼如此, 我们发现, 许多宋人都表达 二 尽管早在梅尧臣 《 答中道小疾见寄》 中就曾 说过“ 诗本道情性, 不须大厥声。方闻理平淡, 昏 晓在渊明” , 意在表明对陶渊明平淡诗美的追
! "# $
了类似的看法。例如: 又子由 《 叙陶》诗 “ 外枯中膏,质而实 绮, 癯而实腴” , 乃是叙意在内者也。( 吴可
& )* ( ) 克庄《 诗话前集》
《 宋人最高的审美理想;南宋诗人刘克庄 ( 宝谟 ) “ 寺丞诗境方公行状》 曰: 陈郎中孔硕见公近作 ‘ 曰: 渐趋平淡矣。’ 平淡, 诗之极至, 所谓中庸不 可能者。” 直接指出“ 平淡” 的至高性。
& )* (
但是,宋代诗学中的 “ 平淡”却不止于风格 学上的意义,它还具有重要的诗学地位和历史 意义。我们知道, 唐代尤其是盛唐是诗歌的辉煌 时期,唐诗的辉煌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 高峰,但也造成了宋人的极度困境,所谓 “ 宋人 生唐后, 开辟真难为” , 盛极难继, 宋人不得不冥 思苦想,另辟一道以接续诗歌之路,这样,在宋 代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异于前人的 “ 平淡” 就成为 宋人的首选,被用来作为他们走出唐诗阴影的 一条新路了。例如: 苏、 李之天成, 曹刘之自得, 谢之超然, 固已至矣, 而杜子美, 李太白以英伟绝世之 资, 凌跨百代, 古今诗人尽废, 然魏晋以来, 高风绝尘, 亦少衰矣。李杜之后, 诗人继出, 虽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子厚 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非余子所及 也。
!0" 实有感焉。” 说到古人的人品、 性格, 又不得不
诗坛上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崇尚陶渊明及其诗歌 的热潮。与前人相比, 宋人对陶渊明的性格及其 平淡诗风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一、 宋人眼中的陶渊明不再仅仅是个隐 逸高士, 在思想上单纯地接受道家影响, 而是以 道禅为主,并融合儒家思想,具有复杂的性格; 二、 在宋人看来, 陶诗的 “ 平淡” 不再是质朴、 古 拙的意思,而是指质朴与绮丽等矛盾双方对立 统一产生的审美张力,具有新的美学内涵;三、 宋人认为, 陶诗的 “ 平淡” 不再仅仅作为风格学 范畴,而是成为他们走出唐诗阴影的一条新路,
&%’ ) 子厚诗二首》
泽令,归赏故园间 ” 、“ 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
&)’ 情。” 但是, 宋人看法与此不同。
பைடு நூலகம்
首先,宋人认为陶渊明汲取了佛道思想的 精华, 因而他不再是单纯的出世, 而是融出世与 入世于一身, 体现出更为通脱、 超越的思想。例 如: 惟渊明则不然, 观其贫士, 责子也其他 所作, 当忧则忧, 遇喜则喜, 忽然忧乐两忘, 则随所遇而皆适, 未尝有择于其间, 所谓超 世遗物者, 要当如是而后可也。( 蔡启《 蔡宽
!’$ 《 ) 白石道人诗说》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 之至, 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 初若散缓 《 不收, 反覆不已, 乃识其奇趣。( 书唐氏六 ) 家书后》
!%$
以上诗论都指出了陶诗的平淡在于 “ 质” 与 “ “ ” “ 绮” 、 枯( 淡、 癯) 与“ 腴” 、 散” 与“ 庄” 等矛盾 双方对立统一产生的审美张力,与苏轼的认识 一致,足见苏轼在陶渊明现象中的发端作用和 代表性,也表明了宋人对陶诗 “ 平淡”本质内涵 的共同看法。 三 苏轼的认识不仅在宋人所言的陶氏平淡诗 观中具有代表性,甚至在整个宋代诗学的平淡 理论中也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可以说, 陶诗的平 淡观在宋代诗学中已被类型化,成为重要的审 美范畴。例如: 大抵欲造平淡, 当自组丽中来, 落其华 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葛立方 《 韵语阳
!%$ ( 《 《 ) 与子由六首》 , 文集・佚文汇编卷四》
士大夫学渊明作诗,往往故为平淡之 语, 而不知渊明制作之妙, 已在其中矣。( 周
!’$ ) 紫芝《 竹坡诗话》
陶潜谢眺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 人怵心刿目雕琢所为也。( 葛立方 《 韵语阳
!’$ ) 秋》
人之为诗要有野意, 盖诗非文不腴, 非 质不枯,能始腴而终枯,无中边之殊,意味 自长, 风人以来得野意者, 惟渊明耳。( 陈知
!’$ ) 秋》
以上三段文字概括了苏轼心目中的陶诗 “ 平淡”本质内涵的基本内容,显然它与前人的 看法区别很大。宋代以前许多诗人也意识到了 陶诗的平淡, 他们所说的 “ 平淡” 是质朴、 古拙、 平易等的意思, 例如钟嵘 《 诗品》 称陶渊明诗 “ 文
!#$ “ 体省静, 殆无长语” 世叹其质直” , 杜甫 《 遣兴
&+’
渊明非畏枯槁,其所以感叹时化推迁 者,盖伤时之急于声利也。( 黄彻 《 蛩溪诗
&+’ ) 话》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 豪放, 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 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
& -" ’ ) 出来。( 朱熹《 论文下》
渊明正以脱略世故, 超然物外为适, 顾 区区在位者, 何足累其心哉?( 叶梦得《 石林
“ 钱钟书 《 谈艺录》 指出: 渊明文名, 至宋而 极。永叔推 《 归去来辞》 为晋文独一; 东坡和陶, 称为曹、 刘、 鲍、 谢、 李、 杜所不及。自是厥后, 说 诗者几于万口同声, 翕然无间。” 可以说, 宋代
!)"
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和历史地位。 一 “ 钟嵘 《 诗品・宋征士陶潜》 曰: 每观其文, 想其人德。”! $ " 意思是说每次观阅陶渊明的诗, 就会想到他的为人品德。可见, 古人总喜欢将诗 品与人品结合起来看, 所谓“ 文如其人” 。宋人也 是如此,他们对陶诗的认识很大程度就是建立 在对其人品、 性格仰慕的基础上, 如苏轼 《 与苏 “ 辙书》 云: 吾于渊明, 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
凡文章先华丽后平淡, 犹四时之序, 方 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 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实已在其中也。( 吴
!"#$%"
!"
江西社会科学
!""#$ %
&’( ) 可《 藏海诗话》
意, 李杜虽为大家数, 使为陶体则不近矣。
& )* ( ( ) 刘克庄《 赵寺丞和陶诗序》
“ 要造平淡, 必须 “ 先华丽” 自组丽中来” , 也 就是说,平淡境界不但不排斥华丽、绮丽,相反 还要以它们为重要前提,通过两者之间的辩证 统一才得以产生。显然, 这与宋人对陶诗平淡的 认识一致。 终其两宋,可以看出许多人都把 “ 平淡”视 为重要的甚至是最高的审美理想和目标,例如 北宋诗人梅尧臣说: “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 难。” 认为平淡之境是最难达到的, 故而成为
& -- ’ ” 玄虚之士可望耶。 直道出宋人共同的心声。
在儒释道开始大融合的宋代,道与禅因为 都追求心灵世界的超脱、通达而更加紧密地结 合在一起, 有人甚至用 “ 庄化了的禅” 来形容, 因 此, 许多宋人都会受到道禅思想的双重影响。在 宋人眼中的陶渊明形象, 既有老庄任逍遥、 超然 物外的精神, 又有佛禅圆融无碍、 超越事物对立 面的思想意识, 在禅道思想的共同作用下, 陶渊
!&$ ) 柔《 休斋诗话》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 韦苏州上。退之 豪放奇险则过, 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 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 明、 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 亦何足
!%$ 《 ) 道。( 评韩柳诗》
陶渊明天资既高, 趣诣又远, 故其诗散 而庄,淡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姜夔
“ 五首》 诗也说道: 观其 ( 指陶渊明) 著诗集, 颇亦 恨枯槁” 。
! "% $
而苏轼认为陶诗的平淡是 “ 质而实
“ “ 绮, 癯而实腴” 、 外枯而中膏, 似澹而实美” , 初 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这就是 说, 陶诗的 “ 平淡” 其实并不排斥绮丽、 华丽, 相 反还要以它们作为重要的前提条件,通过华丽、 绮丽与平易、质朴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产生的 审美张力, 才是陶诗的平淡美。可以看出, 苏轼 的认识大大突破了传统看法。
&,’ ) 诗话》
显然, 有为、 伤时及豪放的性格等体现出陶 渊明的现实主义作风, 绝非梅尧臣所言的 “ 安眠 向旧溪” 之流。正如真德秀 《 跋瀛甫拟陶诗》 云: “ 以余观之, 渊明之学, 正自经术中来, 故形之于 诗, 有不可掩。荣木之忧, 逝川之叹也。贫士之 咏,箪瓢之乐也。《 饮酒》末章有曰:‘ 羲皇去我 久, 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 弥缝使其淳。’ 岂
江西社会科学
!""#$ %
评宋人对陶渊明及陶诗平淡风格的重新解读
!王顺娣文 周 群荐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宋人对陶渊明及陶诗平淡风格与前人看法的相异之处, 并探求了其中的原因。 ! 关键词 " 宋代诗学; 陶渊明; 平淡 ! 中图分类号 " #$%&’ $$ 京 $)%%10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 %0 + %%-1 + %, 王顺娣 ( , 女, 江西婺源人, 南京大学 $%%0 级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 ( 江苏南 )1&- — )